看到一個英文字母後面有「悲劇」二字的書名,敝人在下我忍不住要掉一下書袋。
話說以「國名系列」獨步推理文壇的美籍作家艾勒里.昆恩,在1932那年發表了新作《X的悲劇》,並開啟了另一個轟動文壇的「悲劇系列」。顧名思義,悲劇即為以不幸遭遇為主題的戲劇,其中免不了有欺騙、背叛和謀財害命等慘事,尤其是推理小說中的加害者時常背負著坎坷的命運,他們之所以進行謀殺詭計,其實是要報復當年加害他們的惡人。這就叫做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有趣的是(還是該說巧合的是),昆恩的「悲劇系列」共有四部,故事中的主角偵探是個已退隱的莎劇演員哲瑞.雷恩,這不免令人聯想到,難不成昆恩是想藉著「悲劇系列」來向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致敬?
昆恩的影響力無遠弗屆,遠在亞洲的日本作家對他簡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甚至爭相模仿他的寫作形式,譬如夏樹靜子在1982年發表了《W的悲劇》,後來再接再厲又寫了《M的悲劇》和《C的悲劇》。書名雖然很像,但骨子裡的精髓卻差很大:夏樹靜子從女性角度出發,書寫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男女關係最終導致女人的悲哀」這樣的悲劇。另一位有「日本艾勒里.昆恩」之稱的作家法月綸太郎,也在1991年出版了《一的悲劇》,這位新本格作家運用密室殺人的橋段,承襲了昆恩的本格精神。三年後他又發表了《二的悲劇》,這一次他玩了敘述手法,全書用了罕見的第二人稱觀點講了一個奇情故事,算是披了昆恩的外衣,卻寫出一部迴然不同的作品。
再過了快三十年之後,終於有人接下「悲劇」的棒子,只是沒料到這位作家居然是米澤穗信。大致上來說,米澤專攻日常推理,他寫的前十本小說幾乎都是校園推理,輕快的筆觸跟悲劇完全扯不上邊,直到後來風格才開始有所轉變。而他這部新作《I的悲劇》發表於2018年,小說的背景反映出城鄉差距的社會問題,故事以位於山間小聚落的蓑石村為中心,三位主角是市公所「復甦課」的公務員,他們所推行的「I Turn協助專案」,目的是要為已經六年無人居住的蓑石村招攬新移民。所謂的「I Turn」,意思就是要推動且協助都市人口移居至鄉村。簡而言之,為了讓已經滅亡的蓑石村恢復生機,這就是「復甦課」的使命。
鄉村為何會沒落?主因當然是產業衰退和年輕人出走所致。從這個角度來著眼,《I的悲劇》顯然充斥著寫實主義與社會意識,可說是一部社會派作品。想當然耳,增加人口、復興市鎮是人人樂見之事,然而小說一頁一頁讀下去,你不禁會起疑:只在位於邊陲的蓑石村招募移居者究竟對復興市鎮有何幫助?這背後是否有什麼黑幕?在小說的第二章中,有十戶人家搬進了蓑石村,然後發生了一樁又一樁的事件,導致一戶又一戶的人家出走,而且誇張的是,每一樁事件都瀰漫著「不可能犯罪」色彩。對啊(請拍一下大腿),米澤寫的畢竟是推理小說嘛,而且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從原本無人的村落,搬來了十戶人家,接著卻一戶一戶消失……大家有沒有聯想到什麼?賓果!正是克莉絲蒂的經典作品《一個都不留》!難道米澤是在向這部古典名著致敬?《I的悲劇》最終會造成什麼樣的悲劇?迎向哪種悲喜交錯的崩壞結局?請各位一定要跟著我繼續掉下去……啊,不對……應該說繼續看下去才是!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