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個不信教的人,我一開始接觸西方奇幻文學作品時,常會在閱讀過程中有種不可言說的違合感。那並非因為我對西方中世紀架構下的奇幻想像無法適應,而是在我的想像中,歐美人士不論虔誠與否,總是信仰上帝的──這點從英文裡各種以上帝之名創造出的感嘆詞就可以察覺;但在古典奇幻(High fantasy)的框架下,故事裡的世界通常都會有現實不存在的「眾神」與「宗教」、「信仰」。對那時的我來說,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如果你已經信奉了一位「真神」,那為什麼還要虛構出一群「假神」,並創造出一個世界來合理化這些假神、以此闡述一整個與現實無關的故事呢?
由洛伊絲.莫瑪絲特.布約德(Lois McMaster Bujold)撰寫的《五神傳說首部曲:王城闇影》(The Curse of Chalion)及後續兩本作品便是這樣的古典奇幻小說;它有著架構完整的世界觀設定,而這個世界的神祇與信仰,更是故事相當重要的核心。春之女神、夏之母神、秋之子神與冬之父神,除了代表世界的四季,還各自執掌著與這四季氛圍相近的職責。此外,還有第五名「災神」,負責四季之外的其他事物;災神是個有趣的神祇,祂的英文原名是「Bastard」,在異國的傳說中,災神是「惡魔強占母神」而誕生的產物,因此並非所有人都信奉災神,信奉「四神」或「五神」的差異,也製造出不同王國間的對立。
根據研究,《五神傳說》的世界觀取材自收復失地運動(Reconquista, 711-1492)時期的伊比利半島(註) ,故事中的每個虛構王國都各有對應的現實國度。從這點來看,奇幻作品顯然並非與現實「脫節」的虛幻想像;甚至故事中關於信仰的對立,也有了更深的意涵──收復失地運動的主要過程,便是基督教國家逐漸收復伊比利半島南方的領土、將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驅逐出伊比利半島的過程。在認識此點的前提下閱讀《王城闇影》,將會是一段很有趣的體驗;不僅是因為故事與現實歷史有所疊合,更是因為作者對這段歷史賦予了自己的、現代概念上的詮釋與解讀。
收復失地運動中,伊斯蘭勢力逐漸往南部縮小。 (圖/wiki)
對我來說,好的奇幻作品終歸與現實有所連結;這樣的連結讓我們對虛構的故事產生共鳴,給予我們勇氣及希望,以對抗現實中的邪惡與不公。那樣的勇氣與希望,就是一種信念、一種信仰;相信即使當下的情境是如此黑暗絕望,人們依然有機會看到下一道光明。雖然不信奉「宗教」,但對於奇幻故事的要求、對於現實困境的態度,我一直都有這樣的「信仰」,而《王城闇影》也具有這樣的精神。故事中的角色在書中曾經問過這句話:
「假如這條路是眾神為我安排的,那我的自由意志呢?」
美國奇幻作家洛伊絲.莫瑪絲特.布約德(Lois McMaster Bujold)。(圖片來源 / wiki)
自由意志的存在與否,一直是神學上的一個重要議題;透過思辨這類議題,我們與作者一同在虛構的情境中思考著現實的可能性。從這點來看,歐美作者在創作奇幻式的虛構神話與宗教時,其實內裡依然充滿了「基督精神」。而這樣的精神,其實同樣普遍存在於勸人向善的各種宗教裡;這樣的精神,即使不必然得是宗教性的,但確實能讓「信徒」們在遭遇困境時抱持希望。
本作主角卡札里是一名年過三十的男子,在經歷了各種劫難之後返回故鄉,具有貴族身分的他,原本只期望能夠在過去擔任侍從之地討份下人的工作,卻因故成為王女的私人教師與秘書;原本早已遠離權力核心的他,又再度落入政治的漩渦中,並且從中察覺到王室黑暗而幾近無解的悲劇源頭……綜上所述,在我看來,《王城闇影》其實是一本討論信仰、信念,並且講述「中年危機」的奇幻作品。討論中年危機的奇幻作品並不常見,但仔細想想──在奇幻式的歐洲中世紀(Middle Ages)時空裡講述中年(Middle age)的信仰困境,難道不是再適合不過了嗎?
在大量以青少年為主角的作品中,《王城闇影》對主角設定的選擇獨樹一格。身為一名同樣三十好幾的讀者,雖然不像卡札里那樣曾經在生命中經歷過無數摧殘,但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依然能對他的內心所思產生共鳴;而那些對過往榮耀的感慨、對青春年華的嚮往、對自身未來的不確定感等等……這些思緒,我想即使並非中年的讀者,也都能與自己的生命經驗有所連結吧。
《王城闇影》是一本藉由奇幻的元素來重述現實歷史,並且講述一名中年男子如何將危機化為轉機的故事。喜歡奇幻故事的愛好者,請不要錯過這部精彩的作品;不曾接觸過奇幻作品的朋友,這也會是一本絕佳的入門作品。
註:Janet Brennan Croft, Donald E. Palumbo, C.W. Sullivan III (2013). Lois McMaster Bujold: Essays on a Modern Master of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Jefferson: McFarland
馬立軒
「中華科幻學會」常務理事、奇幻文學研究者。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