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收到編輯邀稿,詢問書寫《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續集《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Find Me)書評的可能,我如此回:「我正在閱讀英文版,剛讀了60頁,還在找Elio哩。」
2017年二月我在柏林影展看了《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當天馬上去書店找了原著來讀,書讀完,成無可救藥痴粉。痴粉行徑無節制:蒐集《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不同語言譯本,購買電影男主角艾米.漢默(Armie Hammer)朗讀的原著有聲書,在舊金山、倫敦、柏林、台北都進電影院二刷三刷四刷,買電影原聲帶,買電影主題曲〈Mystery of Love〉的單曲(數位、CD、黑膠),接受出版社委託採訪,跟作者安德烈.艾席蒙(André Aciman)通電子郵件、私訊聊天。一切,都為了追尋、接近艾里歐(Elio)與奧利佛(Oliver)。他們的愛如此熾熱,一想到就會聞到義大利檸檬與蜜桃香氣,兩人卻終究無緣,如《千江有水千江月》的貞觀與大信,抱憾無盡。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續集一上架,我立刻就入手,迫不及待展書要找艾里歐。等了好多頁,一直不聞艾里歐的鋼琴聲,一直聽不到奧利佛常說的「Later!」,痴粉慢慢發現,作者刻意要讀者等,如同英文書名「Find Me」,耐心等,慢慢找。續集的開場,是一列從佛羅倫斯開往羅馬的火車,艾里歐的父親在火車上邂逅了年紀比他小很多的女子,開始言詞滔滔,調情往來,身體忘年越界,止水成瀑布,情慾形塑陶土,柴燒煙霧在彼此的身上留下永恆的痕跡。艾里歐的父親在電影以及原著都是令人難忘的長者角色,給予兒子絕對的成長自由,挹注藝術、音樂,引導追尋真愛。在《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作者深入寫父親這個角色,配角成主角,與妻子離異之後,晚年縱身得伴,真愛無歲月。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以音樂詞彙做為篇名,〈節拍〉、〈華彩樂段〉、〈隨想曲〉、〈返始〉四章,故事從父親說起,艾里歐接著登場,一直到小說快結束了,奧利佛才登場。作者文字優美,充滿音樂韻律,帶領讀者進入華美的羅馬古蹟、巴黎街道、紐約曼哈頓,最後回到艾里歐與奧利佛相識的那棟義大利別墅,與埃及亞歷山卓。文字裡有琴音、蟬鳴、迷迭香,場景橫跨各國,城市更迭,失散的艾里歐與奧利佛遠遠召喚彼此,遺失彼此,尋找彼此。
進入《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之前,請先閱讀《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只看過電影依然不夠,故事接續小說未完,承接缺憾,再寫重逢。書中出現了全新角色:攝影師米蘭達與法國人米榭爾,都是迷人的途中邂逅,打開書中主角的身體開關,點亮情慾,拋開恐懼,迎向撞擊。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勾勒了愛情的各種模樣:異性戀的忘年之戀、同性戀的忘年之戀、久別重逢的同志戀人,如音樂的多重變奏,愛情的模樣千變萬化,作者文詞奔放,帶領讀者拋棄道德包袱,體驗各種愛情的炙燒烙印。本書很浪漫,所有角色都美都帥,能說多國語言,言談皆藝術、音樂、哲學,小說境地皆美,大城繁星點點,古蹟散發金光,鄉間有花香酒香。如此耽樂優美,卻仍有死亡與失智。文字金光閃閃之處,藏有割人刀鋒。
如今世間不缺以「愛」為包裝的惡意歧視,總有人尖叫嘶吼,規定愛是「一夫一妻一生一世」。安德列.艾席蒙筆下的愛情會流動,無道德批判干涉,無綑綁規章,跨越性別與年紀的疆界。的確只有一生,所以當愛來了,該鬆手的、該放手的、該縱身的、該開口的、該離開的、該留下的,難道選擇不呼喊?難道選擇不去愛?於是無畏無懼。
書中父親、奧利佛、艾里歐三人都有追憶過往的祝禱會(vigil),透過私人的儀式,追憶逝去青春與真愛。這本書就是一場優美的祝禱會,對話絕美,人物迷人,痴粉讀完續集,不只愛艾里歐與奧利佛,也愛上了米榭爾與米蘭達。
回到英文書名「Find Me」,到底,艾里歐與奧利佛,最後有沒有找到彼此?「Find」是動詞,追尋,必須起身行動。閱讀也是動詞,打開書頁,一頁一頁追尋,慢慢找,耐心找,直到小說最後一句。閱讀就是追尋。閱讀,會帶你去最深情的地方。
作者簡介
出版作品:
散文:《叛逆柏林》、《柏林繼續叛逆》、《第九個身體》
小說:《指甲長花的世代》、《營火鬼道》、《態度》、《去過敏的三種方法》、《鬼地方》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