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從博客來青春排行榜觀察到,不管是銷售榜或是投稿榜,影像作品常在排行榜上有亮眼的表現,我們甚至可以戲說青少年是「視覺系的動物」不管是看電視看電影看還是看手機,影像總有驚人的影響力。
「要先看劇?還是先看原著?」一直是課務繁忙,時間有限的年輕讀者們很掙扎的問題。
「改編等於或不等於原著?」原來改編和原著可以很相似,也可以超展開......
關於那些原著和影像的事,青春映畫室,讓你好看不漏接───
文/林如峰(麥田出版編輯)
談論正義的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所指的是什麼?「司法」與「正義」兩者能否劃上等號?
年輕聰慧的布萊恩.史蒂文森自哈佛法學院畢業後,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回到南方,為諸多貧窮者、受刑者以及死刑犯所面臨的不平等審判辯護與發聲,而此前行之路無疑地布滿荊棘,鮮有人蹤。本書的主角華特是布萊恩甫踏入法律行業所協助的當事人之一,由於跨種族戀情為當時的社會氛圍所不容,以致執法者在刻意忽視對他有利的證據下,將一宗白人少女的謀殺命案陷罪於他,將之關入死牢……布萊恩以華特案做為全書主軸,突顯出美國司法制度中的缺失,像是因種族而預設身分、帶歧視意味的純粹錯誤,還有愈來愈走向大規模監禁和極刑的現況,所導致社會不平等惡性循環的結果。華特有可能獲釋嗎?被視為成年人審判的十二歲孩子(書中穿插的案件之一),會坐上電椅終結他短暫的生命嗎?真實故事卻有如小說情節般高低起伏,愈往下讀就愈讓人揪心。
雖說一個人若違反社會制定的規範,就得接受相應的處罰,方能維護秩序與眾人的權益;然而,很遺憾地,我們的司法「從不」完美。大多數人慣於不假思索接收媒體渲染的罪案,甚至允許自己在恐懼、憤怒、保持距離的情況下建立準則,卻忽略了司法要維持天秤兩端的平衡還必須與時俱進。於此,「法律何時該原諒」也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的議題。
布萊恩.史蒂文森數十年來都在與不平等、權力濫用、貧窮、壓迫與不公正搏鬥,並且近身與磨難、死亡、處決與殘酷處罰接觸,這份工作令他感到絕望,但也讓他領略到,其實我們都是破損之人。而有能力理解這份脆弱及不完整,也是一種力量。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用我們所做過最糟的事來定義」,你我盡皆需要他人的仁慈與恩典。
延伸閱讀
1.【青春映畫室】命運扭轉的那一刻,你看見的是敵人,還是自己?──《雙子殺手》
2.【青春映畫室】每個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中心──新海誠在《天氣之子》的少年夢
3.【青春映畫室】那些令人想翻白眼的裝傻和精準的吐槽──讀《青春豬頭少年》
4.【青春映畫室】完美的收尾,才能安眠──《安眠醫生》的恐怖救贖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