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7月讀書日】插畫家羅婉滋:畫畫是最能展現我自己的方式。

  • 字級

(圖/羅婉滋提供)(圖/羅婉滋提供)

2019年7月.讀書日插畫家
wwiinngg羅婉滋,金牛座,中壢人,自由插畫設計師。喜歡秋天,喜歡甜食,喜歡各種胖胖毛毛的動物,喜歡運用水彩結合電腦繪圖的方式進行創作,常以動物與植物為主要創作主題,希望能盡自己的小小力量,用插畫讓大家感受到溫暖。

曾參與出版社繪本與課本繪製、企業商品聯名、雜誌封面繪製等合作經驗,也嘗試設計自創商品販售,期許能讓作品與生活做結合,讓大家能更貼近她的作品。

IG: https://www.instagram.com/_wwiinngg/
FB: https://business.facebook.com/wwiinnggstudio


Q1:請談談創作歷程。希望外界如何定位自己的作品風格?

羅婉滋:由於大學念的是設計科系,因此對於設計類型的工作也很喜歡,畢業後在美妝公司擔任設計,接觸到的工作內容與任職經驗對於後來的商業創作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一邊接零星的插畫案,並且花時間經營自己的平台累積能量,慢慢的插畫工作比例越來越多,才下定決心以插畫為主要工作。

在創作的內容上,我喜歡細膩典雅的刻畫,同時也喜歡繽紛童趣的表現方式,所以不會刻意限制自己的風格,最終希望大家看了我的作品能夠放鬆心情,如果有療癒的效果就更棒了。

工作中(圖/羅婉滋提供)文博會展場(圖/羅婉滋提供)

Q2:最喜愛的創作主題是什麼?創作的靈感或養分通常從何而來?

羅婉滋:最喜歡畫毛茸茸的動物跟植物,療癒大家的同時也療癒自己!最常畫鹿、鳥、狐狸、兔子、熊,而植物中比起花我更喜歡畫葉子。

平時會看攝影作品、電影、文字創作來激發靈感,外出時看到有趣的事物也會做紀錄,想著未來有機會把他們放進創作裡。

Q3:繪圖(工作)前會做哪些準備?創作之餘的日常閒暇多從事什麼活動?

羅婉滋:會準備咖啡跟音樂,讓創作過程能放鬆又舒服~創作前我習慣蒐集大量的資料來進行發想,除了主題所需的資料,也會把相關的其他內容不論照片或文字也一併蒐集。閒暇時最常做的就是看動畫跟漫畫!而且看很多很多XD(以前還很想去漫畫店打工)

喂!你是誰?

喂!你是誰?

Q4:接案經驗中,最難忘的是什麼事?會想回頭對第一次接案的自己說什麼?

羅婉滋:最難忘的是與出版社共同創作出版繪本《喂!你是誰?》,由於聯繫的編輯是好朋友,在溝通過程還有看印經驗都很順利,其中也學到很多不同的事。

想對當時的自己說:趁著年輕多嘗試,即使失敗了再重來都沒關係,年輕就是有本錢!

忍者養成術套書)

忍者養成術套書 

Q5:可否推薦特別喜愛的藝術團體或插畫家?

羅婉滋:非常喜歡木內達朗的作品!看似簡單的筆觸卻充滿生命力,畫面構圖與顏色也豐富有趣又舒服,由於自己的風格筆觸比較細,所以特別喜歡簡約風格的藝術創作(大概是因為我畫不出來吧XD)。

Q6:近期的旅行地點?出發的原因?帶回最喜歡的東西是什麼?

羅婉滋:正式的旅行是和家人一起遊京阪看櫻花,為了圓媽媽的日本賞櫻夢!帶回來最棒的是過程與回憶,真的很久沒有和家人一起好好旅行了,而且媽媽開心我也很開心。

Q7:若用一句話來形容,對你來說「畫畫」是什麼?

羅婉滋:畫畫是最能展現我自己的方式。

Q8:對於這次接受邀稿,一開始出現的創作想法是什麼?最後完稿能否用一句話來看圖說故事?

羅婉滋:以主題「盛夏閱讀」為創作發想,直覺冒出海邊的沁涼影像。想表達「在炎炎夏日的海邊,比起游泳更讓他們著迷的活動是看書!」(吃驚)。

(繪圖/羅婉滋)(繪圖/羅婉滋)

Q9:目前為止,對自己影響最大的閱讀經驗是什麼?

羅婉滋:高中時代受到朋友的影響,開始閱讀時尚或設計相關的雜誌書籍,從那時開始培養對美的感受以及開啟不同的視野,也因此對於插畫跟設計領域都很有興趣。

凪的新生活 1

凪的新生活 1

Q10:喜歡閱讀哪一類的書?能否與讀者分享最近正在讀的書?

羅婉滋:老實說我是重度漫畫愛好者,平時也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最近收到網友的推薦《凪的新生活》,意外打中我的喜好,故事描寫一位太過介意他人目光而勉強迎合他人的OL,在受到種種累積的打擊後毅然決然的逃離現有生活,打算過著全新的人生。雖然不是典型的漂亮畫風,但是相當有溫度跟特色,近期還即將播出真人版日劇,推薦給大家!

Q11:接下來有什麼創作計畫?任何想挑戰的主題?

羅婉滋:預計設計明年的桌曆,目前還在構思階段,希望能創作出有趣的內容!


★本月讀書日(7/27-28)圖書雜誌MOOK結帳滿888享9折!看更多本月「讀書日」推薦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世間有這麼多的離合聚散,如何在失去中重新學習活著?

生活就是不斷學習面對失去與放下的過程,失去的悲痛難以消化,但也讓我們看清逝者對自己的意義。目送了愈多的人,能帶著遠行的寶藏就愈多,讓我們從不同角度認識死亡,以及死亡帶來的各種課題,該如何面對?

76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