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多虧「外星人少女」,讓我們對長大、死亡不再那麼恐懼──讀《撒落的星星》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撒落的星星(日本読書芸人大賞‧電影原著)

撒落的星星(日本読書芸人大賞‧電影原著)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兒子常常提起「寶寶星球」。他說,我們所有人都是從寶寶星球來的,在那裡只要吃喝玩樂,時候到了去投胎。在地球上過完一生後,就會來到另一個星球,在那裡休息一陣子,又回到寶寶星球,然後再次投胎……

我知道有些爸媽會用寶寶星球來和孩子解釋他們是怎麼來的。但我從沒提過寶寶星球,兒子怎麼會想出來呢?我唯一想到的解釋是:他對「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生死是什麼?」這問題很好奇、很困惑,因此想出了寶寶星球。

許多孩子及大人,都對這些問題很好奇、很困惑吧。因為目前還沒有人對此提出百分之百清楚明白、毋庸置疑的解釋(無論是宗教、哲學還是科學),這些問題也讓我們恐懼不安。《撒落的星星》的敘事者,11歲的少年南雲慧也在想這些問題,雖然他一開始沒有意識到。而南雲慧一直在意著住在他家經營的溫泉旅館的怪怪美少女小梢,小梢清楚意識到自己在想這些問題,並且積極尋找答案──畢竟,她和(其實不是她媽媽的)媽媽從外星來到地球,就是為了瞭解死亡是什麼啊。

慾望之翼數位修復版 DVD(Wings of Desire)

慾望之翼數位修復版 DVD(Wings of Desire)

長生不死的外星人跑來地球考察,要和短命的人類學習生死的意義」,這實在是太吸引人的設定了,雖然不是史上第一次(電影《慾望之翼》和許多謫仙故事都是如此)。先不論這樣的設定是否有在偷偷滿足、安慰人類對自身不完美的焦慮,它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寫作手法,讓劇中人和讀者可以帶著一段距離觀看自身和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出一些新發現。

那麼,小梢母女二人組在平凡無奇的日本溫泉小鎮上,學到了什麼呢?「撒東西很快樂。」「身體產生變化,很快樂。」「溫泉無法永遠持續下去,才棒呀。」「我和媽媽在祭典上互相呼喊,雖然我們永遠都在,但就是想互相呼喊,因為那一刻的媽媽和我,只有在那一刻存在。

小梢在瞬間即逝的事物中,看見美麗和意義,這雖然聽起來有點像「活在當下、珍惜現在」的老生常談,但是經常被人遺忘。大部分的人,也無法像小梢那樣快樂的享受短暫的美好,而是會恐懼未來、害怕改變、害怕死亡。

南雲慧也害怕改變,這是為什麼他會討厭長大的同學、長大的自己,希望時光永遠留在此刻。但是不管害怕或喜歡,時光就是像灑落的石子、零錢、橘子、雨滴,不停流逝。孩子總會長大的,而長大、改變、失去和獲得一些事物,也不見得就是那麼糟的事。害怕是正常的,雖然害怕,但也要不斷往前走,從破壞中獲得重生,這是南雲慧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事。某種程度上,他也像來自外星的小梢一樣(其實我常覺得兒童和青少年真的就是外星人呢!),教會了我們許多事。

身為一個大人,看到《撒落的星星》,我有種「啊,還好看到了」的感覺。雖然自己的青春時光已經不知在多少光年之外,但孩子正要進入。有時面對孩子,會不懂他在煩腦什麼、不高興什麼,看了書,才回想起,原來小孩也有很多煩惱,原來成長是一件這麼艱難的事,於是能體諒他們的苦衷,不會只想到自己的煩惱。

那,成長中的孩子,看到這本書,會有什麼感想呢?是會覺得「遇到來自外星同類,於是我的煩惱也被同理了」,還是會覺得「這本書好怪喔,外星人來地球學習死亡,這怎麼可能啊」?我目前沒有答案,但等兒子大一點,我想推薦《撒落的星星》給他,到時候,也許我們可以展開一段星際通訊呢!

(本文由小麥田出版提供)


作者簡介

1982 年生,臺北人。多年來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 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臺灣人。著有《我媽媽的寄生蟲》《易鄉人》《回家好難》《遜媽咪交換日記》《自己和不是自己的房間》,譯有《鱷魚街》《給我的詩:辛波絲卡詩選1957–2012》《黑色的歌》《跳舞的熊》等作。
OKAPI專訪:成為你孩子的夥伴!爸媽也要不斷學習修正──林蔚昀╳諶淑婷《遜媽咪交換日記》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遇到性暴力,別再質疑受害者「為什麼不求助」,而是傳達「不是你的錯」

    「N號房事件」爆發時,很多人驚訝於「為什麼孩子不求助」,事實是,受害者就算求助了,下場可能是被質疑、被譴責、被說「不要講了」;受害者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很難不去想:我究竟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對待? 僅有極少數的受害人,身旁會有人真心為其感到痛苦心疼,並設法讓受害者知道:有錯的是加害者,不是受害的自己。

    1698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遇到性暴力,別再質疑受害者「為什麼不求助」,而是傳達「不是你的錯」

「N號房事件」爆發時,很多人驚訝於「為什麼孩子不求助」,事實是,受害者就算求助了,下場可能是被質疑、被譴責、被說「不要講了」;受害者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很難不去想:我究竟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對待? 僅有極少數的受害人,身旁會有人真心為其感到痛苦心疼,並設法讓受害者知道:有錯的是加害者,不是受害的自己。

169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