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一起翻雜誌

【小雜誌的逆襲】詹偉雄:一個社會史的琢磨和反思

  • 字級


小雜誌的逆襲BANNER

SOUL 運動生活誌-Jeremy Lin 特刊
SOUL 運動生活誌-Jeremy Lin 特刊
這些年,國內外陸續出現幾本精彩的「小雜誌」。所謂的小,除了團隊規模小,發行數字小,選題內容也有別於一般雜誌的無所不包,走向更微小的個人命題。這波逐漸湧起的小雜誌風潮,將帶給讀者什麼樣的閱讀樂趣?且讓幾位雜誌人就自身觀察與經驗一同分享。

文:詹偉雄/《Soul》.《Gigs》.《短篇小說》發行人


對20世紀來說,「大」是一個必要的概念。透過「大量生產」,一方面工作者所得增加,一方面產品單位售價降低,讓消費者買得起更多商品;當生產和消費同步欣欣向榮,人們終於逐步擺脫19世紀以來對匱乏的恐懼。

對21世紀而言,「大」不再是一個具支配力的概念,起碼──相對於「小」,它不再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原因是:就現代生活最重要的面相──經濟而言,「大」顯而易見,輕鬆易懂,因而「永遠有人在做」,而且「愈做愈便宜」,愈來愈「做得有犧牲感」。

你翻開經濟地圖,是中國和越南在幫全球工業化社會大量生產,作為消費者的你,愈來愈不是買商品的「生產」(production),而是買它的「設計」(design)──iPhone就是例子,它的生產線上有35萬大軍,但它位於矽谷的設計中心據說只有20多人;大陸工人裝配一台的工資約只1塊美金,但Jonathan Ive領導的蘋果設計團隊據說各個都是富豪──他們不僅財務自由,也在工作時間上擁有自主與自由。

「大」,意味著「標準化」,把燕瘦環肥、高矮胖瘦拿捏成一個「最大公約數」,但我們現在的人生卻清楚地要掙脫這個無差別化的束縛。「小」,則對映著「個性化」,它指涉「比較小的規模」(因而可以適度冒險)、「比較少的數量」(因而很快推陳出新)、「比較聚焦的關切」(因而親切脫俗)、「比較真摯的決策」(因而「見好就收」會比「永續經營」更人性);因為「小」,世界不再被少數的真理所統治,人與生俱來的差異開始被尊重、被嚮往;我們擁有了「做自己」的自由。

雜誌,作為啟蒙志業,它理當是(也實際是)工業大量生產的必需品──印愈多份,每份價格也就愈便宜,受惠者也就愈多──啟蒙哲學家認為,識字大眾因連續性的閱讀而獲啟蒙,擺脫自我的蒙昧狀態,有助社會的成長與文明。21世紀的今天,雜誌的物質生產形式已經和它的精神使命分離了:輪轉機印刷的效率愈快也愈大,但我們的品味卻愈小而愈專;我們不再只閱讀雜誌,而是開始「品味」雜誌(像啜飲el Bulli的分子料理美食一樣,動員全身感官),而且透過對雜誌敘事的浸淫、想像、思辯,來書寫每個人不同的自我敘事。

MONOCLE 4月號 / 2012
MONOCLE 4月號 / 2012
當然,「小」雜誌也不必然是全然反叛商業邏輯(雖然它的確有時具備某種爆發力),相反的,我們看見「小」雜誌往往對應著更聰明的商業邏輯,加拿大年輕新聞人Tyler Brûlé所創辦的《Monocle》,以「世界公民」理念凝聚著一個小規模的生活風格社群是一個例子,而時代華納集團的《Real Simple》,用職業婦女定位重新招攏男性讀者,是另一個例子;最起碼,「小」可以在商業邏輯中爭取極大的自由:台灣的《蘑菇》印得少,這樣他們就可說想說的話,不必在乎廣告,不必在乎讀者反應,不必在乎退書(恰恰好賣完的數量)。

小雜誌的逆襲,絕對不是宣示「小雜誌們即將扳倒大雜誌」(雖然「大」在21世紀的同義詞確實就是「艱辛」),「大」雜誌作為公約數的產銷結構,仍然有實力和影響力。「逆襲」,說的是蜂群即將襲來──它們的微細針刺、它們的不明形狀、它們的嗡嗡作響、它們的不定去向……,它們,就是我們!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詩人╱私人.讀詩|為你讀首情人詩

林婉瑜讀自己的情詩、騷夏讀莫文蔚的情詩、潘柏霖讀夏宇和湖南蟲的情詩、徐珮芬讀余秀華的情詩,詩人╱私人.讀詩,為你讀首情人詩。

352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