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Emily

Emily:用真心話,敬在謊言中長大的自己──讀《謊言回憶錄》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這本書的設定讓我覺得很聰明,以「謊言」為名的回憶錄,內含72篇謊話,有著以退為進、願者上勾的心機。作者米蘭達.道爾(Miranda Doyle)在《謊言回憶錄》中揭露家庭的陰暗秘密,她力陳真相的同時,卻不時輔以科學研究佐證,說明人的記憶是如何脆薄,提醒讀者謊言無處不在,包括她書寫的一面之辭。

謊言回憶錄

謊言回憶錄

開宗明義便引領讀者懷疑自己的記憶和感受,既像狡滑的策略,也像卑微的表白。似是說:不要相信我,除非你真的願意相信——一種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不安全感。觀看米蘭達充滿驚惶的成長歷程,會同理她的不安全感其來有自。父親是殘酷的暴君,動輒用皮帶鞭打小孩,對妻子不忠甚至棄家逃跑;母親由於感覺被騙婚而心懷怨恨,加上本身亦不曾在愛的環境中長大,因此也無力愛子女。然而在人前,父親卻是滿口仁義道德的大學老師,母親是照顧家人、熱心當志工的虔誠教徒。

米蘭達童年時被兄長弱弱相殘地欺凌,然後還未到發育的年紀,便從缺乏安全感的家,被丟到更沒安全感的寄宿學校。在另一個威權體制底下,繼續摸索生存技巧。她仍懞懂無知的時候曾在醫務室被施行可疑的「直腸審查」,更與其他女同學被變態老師命令脫光裸泳。年少的她對現實有著令人不安的洞見,「有天晚上,有人找我出去抽菸,但稍後我發現自己跪在地上,嘴裡含著一個男孩的陽具。那不是強暴,只是屈從。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位子。過早認命和放棄求助的孩子,可能對不公平有過深切體會,經驗讓她/他相信大人不會保護自己或主持公道,反而會嫌自己製造麻煩而被責罰。

(圖片來源 / 作者官網)米蘭達的家庭照。她母親是父親的續玄,大哥同父異母,二哥是領養兒,女嬰(左)是她自己,當時小弟還未出生。


左:米蘭達小時候,攝於70年代。右:作者近照(圖片來源 / 作者官網


假如孩子吃不飽穿不暖、失學、無家,會是名正言順的可憐。要是欠缺的並非物質,而是心理需求長期被忽略,受虐待的是心靈遠多於肉體,這種無形的苦況,兒童往往有口難言。若等到長大以後再說,可能會馬上招來批判意味的規勸:父母好歹把你養大,即使你有創傷,誰沒有呢?「把你養大」是張王牌,不管養育過程帶來多少傷害。有些人用自己的方法超越或掩埋了創傷,便忘記仍在疼痛的人也需要同理。

米蘭達在學校寄宿的七年期間,把自己吃到95公斤。母親去信要求校方監督她的體重問題,而舍監處理的方法,是每週要她在眾人的注視和噓聲下站上體重計。羞辱迫使米蘭達第一次打電話向父母求助,苦苦哀求讓她轉學,但在電話裡她說不出話,只是哭。結果父母直接聯系校方,校長責備她這想法令她爸媽很為難。沒有人正視米蘭達暴食的情緒根源,也沒人聆聽她有聲無聲的求救。只曉以大義地「勸服」她,於是少女米蘭達默默決定跳海。其實類似的粗暴處理手法,到今天也在你我身邊持續發生。孩子要是活下來,還會被期待終有一天懂得感恩父母和師長。

慾望之翼數位修復版 DVD(Wings of Desire)

慾望之翼數位修復版 DVD(Wings of Desire)

簡愛,狐狸與我

簡愛,狐狸與我

當時絕望的米蘭達獨自走向校外的懸崖,穿過樹林時竟遇上一名陌生男子。他陪她坐著聊天,與她分享香菸和威士忌。他們喝光了酒,抽完所有的菸,最後他向她行禮,然後消失在林子裡。這奇妙的轉折挽回她年輕的生命——我想起繪本《簡愛,狐狸與我》,在女孩最憂傷孤單之際出現的小狐狸;也想到文溫德斯的電影《慾望之翼》,原來天使就在我們四周,隱形的衪會溫柔地抱住絕望的人,重燃他們的生存盼望。也許倖存的人都有過類似的神秘經驗,一些莫名出現的善意,或忽間降臨的轉念,為枯萎的心注入似是從天上而來的愛,事後覺得很難解釋,但滿懷感恩。

天使溫德斯電影《慾望之翼》講述聆聽世人心聲、撫慰痛苦的天使,最後放棄不朽之身,自願變成普通人的故事。暗示著每一個人,都曾經(也可以)是天使。(圖 / 劇照)


作者未曾著墨太多於自己成年以後的人生,讀者只約略知道她遇上一些待她好的新朋友、心理諮商師陪伴她建立自尊,後來認識她的丈夫並生下兩個孩子。她的父親死於罕見的腦瘤,他把器官贈予醫學研究,米蘭達專程前往看一看那個擅長欺騙的大腦,卻看不出個所以然。這教她明白,無法解開的心結,最後都會變得不重要,反正美醜只能面對和接受。

米蘭達知道,「在回憶錄這種類型的書寫中,『饒恕』得到高度評價」,但她坦承自己無法輕而易舉地原諒。她嘗試與老去的母親修補關係,可惜彼此亦感到難以親近和信任對方,相處時她們依舊感到失望和受傷。後來母親患上漸凍症,當病情惡化到再也不能說話,寫下了一張非常感人的紙條,「米蘭達,我完全同意妳寫的任何東西。」這無疑是人之將盡釋出的最大善意。作者說她很仰賴這張字條,可是始終未曾明確表示自己已成功寬恕。不過米蘭達也展示,即使寬恕還未達成,亦能量力而為地試著去愛。


米蘭達母親的字條(圖片來源 / 作者官網


書中沒有圓滿無憾的結尾,甚至在最後放上她大哥讀完米蘭達的書稿以後的回應,他平和地分享自己版本的沉痛成長經驗。往事過去了,傷口會結痂,雖然人已經往前看,踏出新的路,但刻蝕在記憶裡的痛和哀傷依然存在,不須也不容否定。

從米蘭達的故事看到,能夠理解對方的苦衷,不等於就能順利地原諒,無論內心有多麼的想。因為理智上的明白,與心靈上的徹底和解之間,傷口需要被正視、聆聽和理解,即使對象只有自己也好。《謊言回憶錄》隱隱流露害怕被否定的疑慮,卻仍鼓起勇氣為自己發聲——你可以不相信我的記憶,甚至質疑我的感受,但我還是盡力把實話說了。米蘭達孕育於迴避真相的家庭,但她努力從自身開始,學習對自己和對孩子真誠。



 延伸閱讀 
1.【人物】解開身世之謎,卸下對母親的盔甲──專訪平路《袒露的心》
2.【人物】相較於攝影,文字才能進入那些無法重現的回憶──專訪攝影師長島有里枝《背影的記憶》
3.【書評】專心傾聽那雖經腦補、卻極度真實的少年愁──Emily讀繪本《簡愛,狐狸與我》

4.【書評】吳曉樂:擅長悠遊各國的作家,最艱困的目的地是「母親」──讀鍾文音《捨不得不見妳》
5.【李屏瑤專欄|台北家族,違章女生】我的雞腿飯困境

袒露的心

袒露的心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說吧,記憶

說吧,記憶

記憶看見我: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的早年回憶

記憶看見我: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的早年回憶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警察執法過當挑起敏感神經,美國種族歧視議題如何理解?

日前一名非裔男子遭美國警察執法過當而死亡,進而引起一連串抗議行動,各地示威不斷,人種的歧視與不平等問題又再度成為美國社會爭論的議題。何以一樁執法失當引起如此大的民眾怒火?這些著作中或許可見一絲端倪。

301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