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一起看圖文

讓腦袋降速,來一場「漫步式」的閱讀──藍劍虹讀繪本《漫步》

  • 字級


韓國畫家李炡昊的《漫步》(Promenade),其韓文書名「산책」,語源來自日語的「散策」,指散步、漫步。不過,韓語中的「책」也有「冊」,即「書」之意。所以,《漫步》指的乃是在書冊之間的漫步。此書是一本以視覺影像來呈現關於何謂閱讀的書,指出:閱讀實乃是一種「漫步」。這也是一本書中書,一本後設之書,它談論著閱讀,以意象和詩來開啟另一種閱讀的視野。

漫步

漫步

長期以來的升學制度,使得大多數人喪失了閱讀的興趣。閱讀至少有兩種,一種是所謂「分析式閱讀」(analytical reading),這較接近通常理解的閱讀,儘管在台灣這已經墮落成了為考試或其他功利性目的的閱讀:知性分析,不幸地墮落成了「劃重點」。然而,有另一種閱讀存在著,那就是「冥思式閱讀」(meditative reading)。這時閱讀不再是為了汲汲於書中資訊,而是一種身心俱到的,非線性與非有序邏輯的閱讀,是為了追求一種個人體驗的閱讀。這種閱讀,因為考試、功利性的閱讀,而幾乎消失殆盡,然而那卻是最能帶來愉悅的閱讀。此閱讀方式,正可以藉由李炡昊的《漫步》來稱之為「漫步式的閱讀」。

《漫步》中所呈現的一幕幕人與書冊相遇的場景,正好是冥思式閱讀的各種風景。提醒我們閱讀有另種途徑。除了少數幾幕之外,書在其中都呈現巨大的尺寸,幻化成各種空間。書可以是家宅一偶,供人休憩;一處林野中聳立的神秘建築,紙頁如幕簾,讀者可以撥廉探入;或是於海霧中峽角上的燈塔,以光引領獨自划舟的人;或是一片可供垂釣的星空;以梯子攀上的天空;於一本本書林中驟現的閃電;或是有人穿越而過的白茫茫雪地。這些景象是讀者與書中世界的偶遇,也是於書林中漫步的動人意象。

一幕幕人與書冊相遇的場景,提醒著我們閱讀有另種途徑。(圖/《漫步》內頁)


這些景象、比喻,絕非那些功利式閱讀的「黃金屋」或「顏如玉」,而是讀者與書相遇的心靈時刻:打開書,可以是心思安頓的時刻、神秘探索的時刻、在困頓中看見燈光引領的時刻、想望與追尋的時刻,或是看見自書頁乍現星光的時刻,也可能是獨行踽踽的茫然時刻和回憶、追憶年少的時刻等等。李炡昊描繪出書林中漫長尋覓的各種時刻際遇,以靜謐的筆調呈現漫步式閱讀的心靈意象。這些意象並非是所謂的「超現實」,而是人的「精神現實」意象,那是心靈的所見所感。就如卡爾維諾所言的「顯現性」:從白紙上的黑色字母線條中創造出形式和色彩,實際上,就是以意象來思考。李炡昊以極具專注的凝視畫面給出沉靜動人的意象,並引人尋思。

《漫步》以強度靜謐的視覺魅力,給出心靈專注的凝視:一種我們今日愈來愈快速的世界少有的感受性,引領(就如「promenade」詞源所言的「帶領」)著我們進入漫步閱讀的世界。不僅是圖像上的,意象搭配如詩文句,輕撼著那僵化的閱讀習慣與思維。比如:「如果非要全部記住不可,反而會什麼都記不住。」短短一句,也是重重一擊:那不正是我們於考試後的精準描寫嗎?考前我們試著全部記住,考後全部忘光。或是,在那幕桌上擺有如蛋糕的書的畫面下寫著:「想要走得遠的話,要慢慢地走,一步一步地走。」提醒著在急功近利世界中「緩慢」的重要性。

「想要走得遠的話,要慢慢地走,一步一步地走。」書中的文字引人深思。(圖/《漫步》內頁)


又如,在書的家宅一隅中:「我在那裡確實聽到了陌生的聲音。」那真的是陌生嗎?還是,那是長期壓抑於心中而變得「陌生」的內心聲音的浮現?一幕幕心靈意象與一句句短語,引領著思索:「未來的我,會對現在的我說些什麼?」;「一天天,每到夜晚時分,會想些什麼?」或是「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還要走多久。不過,自己要往哪裏去是可以知道的。」在這種種冥思性的時刻,「遺失的時間也有可能再找回來」和感悟到「即使經歷漫長歲月,光亮也不會改變。

「我在那裡確實聽到了陌生的聲音。」那真的是陌生嗎?還是,那是長期壓抑於心中而變得「陌生」的內心聲音的浮現?(圖/《漫步》內頁)


《漫步》
一書,就如封面上的那個提燈人,引領著我們走入另一種閱讀,透過那開向書內的另一扇門,去看見一幕幕另種閱讀的視野。期望此書的出版,可以為閱讀打開另一可能,以漫步之姿走入書中世界,也讓已是愛書人的我們,得以重新回眸凝視曾經有過的景象,使之重新發光;就如打開《漫步》一書,前蝴蝶頁一隅的小書,書中可見房間一隅,在漫步書林之後,後蝴蝶頁轉成深藍背景,但是在相同的角落,那小書中房間的窗戶卻安靜地亮了起來,那是發自心靈家宅的光:此書給出一道溫潤靜謐之光,照亮出閱讀的另種路徑與視野。

蝴蝶頁的巧思,透過書頁中的窗戶,給出一道溫潤之光。(圖/《漫步》內頁)



 李炡昊繪本作品 
漫步

漫步

時間

時間


許多孩子,許多月亮

許多孩子,許多月亮

藍劍虹
文化大學美術系、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戲劇學士、碩士、台東大學兒童文學博士。著有《現代戲劇的追尋》《回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塗鴉對抗填鴨》、《放牧的眼睛》、《許多孩子,許多月亮》。現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延伸閱讀 
1. 【書評】每一頁都能看很久的「超現實」魅力──馬尼尼為讀繪本《漫步》
2.【書評】繪本的「暗號」你接得到嗎?──繪本職人賴嘉綾帶你認識8個常見圖像語言
2.【書評】聲音要怎麼「被看見」?這本書畫給你看──2018年義大利波隆那書展Non-fiction首獎得主《看見聲音》
3.【書評】難道我幫宇宙做事也要跟你說嗎?(眨眼)──黃筱茵讀繪本《沒有名字的老人》
5.【專訪】大塊董事長郝明義:我希望成人買下一本圖畫書,不再是為了幫孩子選書,而是為了自己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在難民之前,他先是個人──從電影、繪本、社會書籍看難民議題

難民問題對台灣來說像是個遙遠的名詞,但真的有那麼遙遠嗎?讓我們分別從電影、繪本、文學關注這個議題。

404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