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諶淑婷|思考教與養

「厭世代」年輕人還能對未來樂觀嗎?顏擇雅用「三不一沒有」回答你

  • 字級


(攝影/汪正翔)(攝影/汪正翔)


顏擇雅無疑是一位優秀的出版人與推書高手,自2002年創立「雅言文化」發行《中國即將崩潰以來,身兼老闆、版權、編輯、行銷的她,16年來打造了多本暢銷書,包括《優秀是教出來的》《世界是平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西方憑什麼等,她說自己不是「只出版好書」,而是出版「適合自己的書」,並享受著如瑞士鐘錶匠般手工細調出一本本好書。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

雖然不好意思進書店推銷自己寫的書,顏擇雅卻不吝分享對時事的看法,結合自己的知識,以俐落不帶情緒的文字發表評論,新書《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便是她集結這幾年發表於《天下雜誌》專欄改寫而成的。從小家裡就訂閱四份報紙與各種黨外雜誌,她說自己從學生時期就是「時事控」,只遺憾沒有同學可以一起討論。

聽過顏擇雅說話的人都認同她口若懸河如名嘴,又能引經據典不胡扯,其實她不只擅長說話,也真的愛說話,「小時候老師在台上講,我就在台下說,常被老師說我打擾同學上課,叫我去教室後面罰站。從現在的觀點會認為我很難專注又不用功……」加上她左右不分造成的寫字困難,當時課業表現並不特別突出,直到六年級被老師發現過目不忘,大家才發現她「蠻聰明的」,而父母對她成績的不期不待,反而讓她擁有莫大的閱讀自由,社會新聞、影劇八卦她都讀,中西名著自然也沒錯過,自此累積豐富的知識量。

一、不怕無知,永保好奇心

有了Google,還有閱讀學習的必要嗎?顏擇雅說當然有,Google創立於1998年,現在的國高中生等於是「Google長大的一代」,網路上什麼都有、什麼都能查到,「不過要上網搜尋知識,首先要有好奇心,好奇心的寬窄會影響你如何使用Google,影響你接收多少新知。就像大學生都用Google做報告,但好的報告會有不一樣的好,爛報告則因『複製、貼上』長得一模一樣。

個人的知識量也會決定如何使用Google,「畢竟要Google一個東西,你至少要先知道有那個東西,先有脈絡才能開始找答案。」顏擇雅認為,「比起渴望新知識,現在我更渴望新洞見,只有新知識是不足的,我希望每天都能改變自己前一天的想法,那代表我昨天知道的還不夠多,而明天我會知道的比今天更多。」她爽快的說,「現在我對自己的無知非常自在,不會覺得羞恥,因為那代表我還有機會知道更多事。」

二、年輕人的本錢 不怕接受變化

「我也是到了這個年紀,才充分體認到自己的無知,更希望自己能隨時接受『變化』,這對中老年人來說是困難的,卻是年輕人的本錢,他們有年輕的身體、腦袋,還有看什麼都新鮮的眼睛,所以別在20、30歲就認為自己已經知道所有的事,你隨時都要準備接受變化。

有趣的是,當年輕人喜歡每天來點負能量,自稱「厭世代」,顏擇雅寫《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卻是要鼓勵年輕人樂觀一點。她說,94年她進入職場時,年輕人一樣被唱衰,被批評眼高手低,只是沒有社群網路互相散發負能量,也會讀財經書、趨勢書。現在年輕人還是看書,讀史普、哲普書、談論公民意識的書,解釋歷史、談論現況,但對宏觀的財經與趨勢書不感興趣,「這潛藏著對『變化』抗拒、缺乏渴望迎向未來的心理。」

(攝影/汪正翔)(攝影/汪正翔)


可是未來就是一直來,年輕人的負能量影響了他們對變化的看法,「年輕人應該比我們這代更期待未來,畢竟中老年人對變化不關心或害怕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未來不屬於我們。

書裡,顏擇雅談了好幾個時代關鍵詞,包括人人都愛的「小確幸」,她提醒必須將其放回村上春樹原文來看,「小確幸應是與充滿未知的『大奮鬥』對應,那不是指什麼卓越成就,而是一位自律甚嚴的作家每日花幾小時寫小說、隨筆、翻譯等千千萬萬個小奮鬥而成;年輕人卻將喝咖啡、吃早午餐、看電影等生活娛樂視為無法得到工作成就與自我肯定下的小確幸。」

三、不用羨慕中國

對於台資西進與人才赴中,顏擇雅不否認中國確實有很多機會,問題在於:為什麼那麼多人要去中國?她把中國當作台灣的照妖鏡,「青蛙跳」現象是最好的例子,台灣是從家戶電話、個人陽春手機、進展智慧型手機,中國卻不少人第一支電話就是智慧型手機,還跳過了信用卡,直接從現金支付跳到手機支付。「這是中國發展起步晚了40年與不同國家制度的緣故。」

她也強調,「中國是一個特殊國家,你即便不去中國、產品不與之競爭,還是要理解中國。不用看不起、也不需要羨慕它,因為『強國』為了富強,讓人民有所犧牲,還有上百萬辛勤工作但對未來不抱期望的『蟻族』。」顏擇雅說,中國崛起是事實,想統一台灣也是,紅色供應鏈更對台灣造成打擊,「但紅色供應鏈並非為了打擊台灣產業才出現,台灣不是中國眼中的競爭對手,台灣會被取代不是因為以代工產業為主,而是掌握的智財權與技術比較少。

顏擇雅說,用「台灣眼光」看中國很容易陷入迷思,覺得飽受威脅,但台灣問題沒有中國大。「台灣應該要以平常心看待中國帶來的挑戰、看見自己的問題。要看的是台灣在全世界的位置,其中包括中國——你是從世界眼光看中國,還是從台灣眼光看中國,差別很大。」她不只認為沒有「兩岸競爭力」,只有「全球競爭力」,也認為愛罵年輕人沒有國際觀的中老年人不見得就比較有國際觀。對於李家同、龍應台、洪蘭為文批評台灣人缺乏國際知識,導致「缺乏國際觀」成為普遍焦慮,她也提出:死知識無用,「觀」是指觀點、視角,必須宏觀思考,追溯本土、連結全世界,意識到台灣很小,所以必須向全世界汲取知識。

(攝影/汪正翔)(攝影/汪正翔)


「每一個國家都碰過悶經濟,但當時的世界潮流會影響你手邊的籌碼。」顏擇雅以日本為例,悶經濟20年造就「失落世代」,但大家還是想去日本旅遊消費,因為日本悶經濟的時機不差,就算家電被韓國打得落花流水,觀光業仍大有可為。

台灣至少沒有整個錯過智慧型手機,有宏達電與華碩,就算是蘋果手機,也有大立光與台積電的產品在內,加上3D列印、物聯網、醫療雲、教育雲,顏擇雅樂觀認為台灣的悶經濟並不差,「目前迎向的科技變化規模之大,已非個人電腦等級,而是範式移轉,舊企業不轉移就等著被創新企業淘汰。

四、沒有不樂觀的理由

她強調,年輕世代必須關心這個百年變局,做好迎接未來的準備,不需要陷入負情緒,「年輕人沒有不樂觀的理由,以區塊鏈來說,金融科技將大大影響銀行業,40歲的人學這個很吃力,但25歲的人很容易。請記得,年輕人不會永遠是年輕人,必須用更廣的視野來看台灣悶經濟,想想20年後的台灣,而非眼前的自己。」或許在此讀大學、進社會,確實「時機不好」,但時間點會過去,科技狂潮來了,中國人力也不再低廉,「台灣沒有那麼『廢』,有工廠就有發展智能工廠的機會。」

昔日的文藝青年如今成了「文藝中年」,顏擇雅承認自己是幸運的人,比起不幸的人,她沒有「負能量」的條件,對於未來的挑戰她一向欣然面對,那不是「笨樂觀」,而是以正面的態度專注於現實,「中老年人也不要怪年輕人沒志氣、怕吃苦,當年他們遇到瓶頸還有中國可以西進,挑戰並不如現在大。中老年最好知道自己的經驗無用,與年輕人一樣持續學習,這是最健康的態度了。


 延伸閱讀 
1.【編輯.邊急.鞭擊】雅言文化發行人顏擇雅:我不跟著流行讀書
2.【人物】臺灣的國際空間愈來愈小,弱者如何找到出路?──專訪吳叡人《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

 顏擇雅作品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

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

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

愛還是錯愛:關於教育與人格養成的思辨

愛還是錯愛:關於教育與人格養成的思辨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中秋特輯│三天小旅行提案

連假只有三天,不請假無法去太遠,深入挖掘這些城市吧!你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90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