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紀大偉|研究生三溫暖

【週二|台灣同志文學簡史】紀大偉:「情節」與「情境」

  • 字級


紀大偉專欄

在文學中交待同志「情節」和呈現同志「情境」,是兩回事。讀情節,就好像是在讀食譜一樣;讀情境,就像看廚師親手示範做菜。A片的觀看者也在乎情節和情境之分:A片可以沒有情節(雖然常有人抱怨A片沒情節),卻不能少了情境(A片要精彩,全都靠情境)

王禎和寫男同志,並非只寫冷眼旁觀的情節,而興致勃勃秀出情境,讓讀者享有臨場感。上次在OKAPI提及,小說家的「小林來台北」和《美人圖》各有一個名叫小林的主人翁:前者痛恨一個讓人聯想男男性行為的經理(文中至少強調兩次,經理嘴含勃起陰莖狀的雪茄),後者佩服一個實際參於男男性行為的室友小郭。雪茄經理只讓人聯想,並未涉及男男情節或情境;小郭的人體讓人聯想慾望的可能性,而他的聊天內容也同時展現了情節與情境:他不但自稱經歷的男男性事(情節),而且唱作俱加地述說性事如何發生──就算他沒讓室友小林和讀者目睹現場,他還是營造了臨場感。

小郭的男男情境,都跟錢有關。小郭當0號讓1號長官享用(小郭稱男男肛交為「第三類接觸」),賣陰毛給日本男人,都是為了賺外快。但小說家筆下的賣肉者小郭可能比小林高貴:小林一直希望他可以透過小郭的肉身得到金錢援助,但小郭有時竟然將賺來的錢拿去行善(如,把意外之財送給苦命的酒女們),害小林沒辦法向小郭借錢。值少可以注意兩個問題:一,安分的小林跟放浪的小郭,誰比較講仁義道德?二,禁慾的小林跟小郭的縱慾金主們,又有何不同?他們都將小郭的男體兌換成金錢。

小郭類似台灣文學中的妓女人物們:她們賣肉,但值得尊敬。

小說家的男男情境太精彩,結果吃官司了。跟據1981年的中國時報報導,原告某位郭姓男子告小說家誹謗,因為他認為《美》中的小郭就在影射他本人,小說中小林小郭的互動也像他跟林姓友人的關係。原告也認為《小人物狂想曲》等等電視節目影射他。新版的《美》將這份報導收在全書最末的附錄;舊版則將報導置於小說第一頁,一來像是全書的免費廣告,二來也像是文本(如實驗性高的後現代小說)的一部份。


 

誹謗
1981年的中國時報報導,原告某位郭姓男子告小說家誹謗,因為他認為《美》中的小郭就在影射他本人(圖/紀大偉)

 

這樁官司插曲一方面褒揚了小說家化虛構為真實的功力,另一方面也嘲笑了這個看似妄想症發作的讀者。但,如果將這場鬧劇加以「脈絡化」(正如《童女之舞》也要脈絡化),就會發現郭男的「小人物狂想曲」具有歷史意義。在1980年代初,媒體保守貧乏,民眾只有三台電視可看,只有三大張報紙可讀。那年頭的同性戀民眾一方面可能覺得媒體展現的世界完全跟他們無關(=全世界都不關心我;當年的同志經常以為「自己是台灣社會中的唯一一個同性戀者」),但另一方面也可能走入另一個極端,成天疑神疑鬼,懷疑媒體的任何訊息都跟他們有關(=全世界都在笑我)。(根據我本人的印象,解嚴前的電視綜藝節目不時出現調侃娘娘腔男性的喜劇橋段。)「身為台灣極少數的同性戀者之一,我如果不是被小說家偷窺了,小說家怎麼可能寫出這種情節?」──讀者可能這樣想像吧。任何人孤立無援的時後,心生妄想並不是他們的錯,而是大環境辜負他們的結果。

郭男是異性戀法統下的一種政治犯。

玫瑰玫瑰我愛你
玫瑰玫瑰我愛你
郭男的抗議,未必牽絆了小說家感到挫折,反而可能鼓舞了小說家:跟病魔搏鬥的小說家,竟然在1983年又寫完一部長篇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其實美國也有出版《玫》的英文譯本。)書一翻開,小說家就說明此書是「限級的笑話小說」,而且內容純屬虛購──似乎是要給郭男之類的讀者打預防針。

《美》收錄的林清玄文認定同性戀是病態,而《玫》附錄的蕭錦綿文指出書中人物鄆醫師「另有斷袖之癖,寡人有疾,正是『醫師有病』的寫照。」蕭一方面指認出書中的同性戀,另一方面馬上判定同性戀是病。在這種「『指認』出同性戀,就『斷定』同性戀有病」的大環境中,同性戀不被指認反而是小確幸,不會被斷定有病。一旦郭男之類的讀者竟然舉手要求指認,他必然會被視為病人:是「同性戀『患者』」(這種說詞絕跡了嗎?),更是精神病患。

值得留心的是,斷定同性戀有病的人是評論家們,而不是小說家本人。小說家並不在乎同性戀是不是病;他只在乎同性戀好好玩,愛不釋手。注意:許多評論家並沒有發現「同性戀好好玩」是王禎和小說重要特色;他們只想到「有病」)。在《美》寫出的男男挑逗場面,在《玫》中更上一層樓:鄆醫生跟美少年玩「醫生看病人」的遊戲,歡樂滿點。跟《美》的林郭互動一樣,《玫》展現的男男秘戲並不是以遠鏡頭呈現的情節,而是以極近距離的特寫鏡頭逼讀者目睹情境。

過年期間大家吃得油膩,我就歇會兒再談《玫》的大餐。


膜
紀大偉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博士。作品曾獲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首獎與極短篇首獎等。著有短篇小說集《感官世界》、中短篇小說集《》,以及評論集《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慾、異議與政治閱讀》,編有文集《酷兒啟示錄:台灣QUEER論述讀本》、《酷兒狂歡節:台灣QUEER文學讀本》,並譯有小說《蜘蛛女之吻》、《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蛛巢小徑》、《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等多種。現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他們都曾感覺靈魂裝錯了身體──跨性別者的親身故事

當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產生落差,外界的框架、家人的期待與自身的認同都成為一道道關卡,讓跨性別者備感掙扎,無論是單純改變裝扮與性別氣質,或是實際手術改變性徵,他們想做的僅是活出自我。

7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