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嬰兒像白紙,沒有任何「習慣」,父母才是決定孩子養成哪些習慣的人。

  • 字級

上周支援校園部門,參與了兩天高中生閱讀營隊,身為隊輔,一剛開始壓力頗大,擔心已經離十七八歲相當遠的我,會和學生溝通不良,但意外地,兩天活動下來,從學生們身上,我看見了每個孩子不同的特質,害羞的、很容易High爆的、酷酷不愛笑的、敏感的,頓時間,我的緊張慢慢放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欣賞,不管他們的外表多不同,表現的行為舉止差異多大,這群孩子身上都有一種美好的特質,我思考著,是什麼樣的父母,造就了這群孩子……

還記得盧蘇偉在《相信自己,你最棒!》提到原生家庭的概念,「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完全是來自父母與原生家庭。如果我們要改變自己,就必須回頭省視原生家庭……省視原生家庭是一條漫長且艱辛的路,需要體諒、需要包容,更需要和解……」(這段文字摘自該書簡介),父母影響孩子之深,是我們知道到但卻不知道有多深的一件事,當然,透過後天教育或閱讀,我們能有所改變,但實際上,一如上述所說,那真的是一條漫長且艱辛的路,我們永遠不知道父母留給我們或我們留給孩子的某些特質,在未來的哪些時候對我們或他們會是個阻力或助力,一如黃瑽寧的《身教》中,父親一板一眼(這不見得是不好)的特質,在作者身上有某些程度的影響,至少在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好的發揮,這讓我在讀著《梁旅珠教養書》時,又有種心有戚戚焉之感,它提到「一個健康的新生兒到這個世界上,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並沒有帶來任何的『習慣』。父母,或者是養育者,才是選擇並決定,讓孩子養成那些習慣的人。」

打從去年起,親子共享報的編輯手札很少推薦教養書,小編私心的認為…不,是真心的認為,某些時候,這些書是有幫助的,但有時他們也是父母焦慮的來源,誰說這樣的書名《8歲進大學》或《教出錄取哈佛、史丹佛七大名校女兒的教養祕笈》不會讓人焦慮呢?但以行銷而言,似乎這是一個快速又聚焦的方式,或許他們真的吸引到你了,如果沒有,也是我這次想推薦《梁旅珠教養書》的原因 ,希望你們別因為他的書名而排拒它。

它花招不多但實在地談到一個很簡單,卻大家都懂的概念-身體力行。孩子是嬰兒時,會哭鬧不停,睡眠不定,父母只要專注而堅持地去做一些調整,很快地,孩子作息會慢慢規律,情緒也會穩定,從這方面就不難看出,習慣這件事,是可以養成的,而且越早越好;到了孩子會走,會讀書時,就不能單方面地你說他做,要讓他跟著你做,那就是身教的學問了;身教,勝過千言萬語的規勸與苦口婆心的叨唸,要孩子EQ好,你的EQ就要好,要孩子情緒穩定,你的情緒也要能控制得宜,要孩子有閱讀習慣,你也要有好的閱讀習慣,他看你做,他學你做,這再簡單不過,卻也難上天。很多人說,在有了孩子以後,才開始懂得修養自己,我從梁旅珠的這本書裡,看到了父母身教的難,但也看到了父母願意為孩子改變的偉大,這是苦?還是福?一個爸爸曾說:「有孩子以後的感覺很難和沒孩子的人描述,當然煩躁的很多,不過和孩子之間的那種感覺,或你看到他的樣子時心裡的感受,真的是很難講。」是苦?還是福?我想大家都點滴在心頭吧。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孩子的房間是「他的」房間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紀伯倫,《先知》 爸媽在跟孩子溝通時,是否也無意識的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這幾篇文章推薦給控制狂爸媽。

    5631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孩子的房間是「他的」房間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紀伯倫,《先知》 爸媽在跟孩子溝通時,是否也無意識的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這幾篇文章推薦給控制狂爸媽。

563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