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達利
這回的標題本來要叫做「如果沒有愛,故事怎麼會有幸福快樂的結局呢?」──這句話是本期電子報要介紹的推薦書中最重要的主題,用來當標題,似乎理所當然地恰當。這 本書叫《愛德華的神奇旅行》,由童書作者凱特.狄卡密歐與繪者貝格朗.伊巴圖林合作完成。
但達利可以想像你讀過以上幾行字之後可能產生的想法:童書作者?愛?這大約是個脫離現實大談夢幻的童話故事吧?
因為我們都知道,在現實生活裡,「擁有愛」並不等同於「一定會有幸福快樂的結局」;更常見的狀況是,我們為了「愛」,遍嚐了嫉妒的酸楚、思念的牽掛、無法專心的紊亂情緒、以及貨真價實的心碎痛苦。然後,「幸福快樂的結局」並沒有出現,喔是的,在經歷過上述心情後,我們可能會自嘲地對自己說:「幸福快樂的結局」?從沒在我的故事裡見過這個,它是什麼?可以吃嗎?
奇妙的是,《愛德華的神奇旅行》這個故事裡,講的並不是自以為是的「真愛無敵」理論;相反的,這本書要說的,就是關於「愛」的這些苦楚。
故事的主角愛德華是隻關節可動的陶瓷兔子,精緻高貴,由法國最厲害的工匠製成,是琵吉娜婆婆送給孫女艾比琳的生日禮物;愛德華備受艾比琳關愛,自己卻沒有任何愛意。在某回遠航的船上,愛德華因故落海,接著在幾個主人當中轉手替換? A漸漸地,愛德華學會了傾聽、經驗了失落、承受了關懷,甚至面臨了死亡。在每段經歷裡,愛德華都被擁有者賦予新的名字、有了新的用途(旅伴、祕密的傾訴對象、嚇唬烏鴉的稻草人、價值不菲的收藏品...),一如我們在家庭、朋友或者情侶等等不同的愛戀關係中,總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學習著不同的課題。又因為愛德華不會活動、無法言語,所以這個故事還昭示了一個現實:愛,永遠是不對等的──所有愛著愛德華的人們,其實並不知道愛德華究竟愛不愛自己,或者,我們會發現:他們的喜悅,其實來自於付出自己的愛。
等到我們嚐過了妒忌、掛念、紛亂以及心碎之後,我們會同愛德華一樣,覺得自己對「愛」已然不抱期望,但,或許我們會猛然發覺:這些酸苦,其實同甜蜜一樣,都是「愛」的一部分。愛會讓幸福從心裡頭滿出來一直上升到嘴角撐成一個控制不了的微笑,也會讓心底下開一個洞讓所有在乎的事情都毫不在乎地流向虛無。如果一切都是順順利利水到渠成,那麼我們也許只碰觸到了「愛」的某一部分,但倘若我們明瞭了愛的危險與痛苦,但仍在某些時候願意敞開心房去付出與接受,那麼我們也許才真正地「愛」了。
嚐過了愛的酸甜苦辣,體驗了愛的溫暖狂喜淚水幻滅,也許就是現實當中「幸福快樂的結局」。在不對等的愛戀關係當中,真正的報償並不在來自對方的回饋,而在自己對愛的體驗。
是的。生活裡真正的愉悅,並不是童話中「The End」前頭的那句「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當我們的心因為愛打開的那個瞬間,我們就已經擁有這些了。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