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林阿讓)
突然間她屏住氣息。她剛剛是不是聽見遠處傳來小樹枝斷裂的聲音?她看入濃重的黑暗裡,感覺心臟猛烈跳動。
麻木的手指延著鋼索穿過積雪,她爬上小溪的岸邊。鋼索緊緊綁在一棵堅實的小樺樹樹幹上。她四處找尋,在雪中找到了鋼索綁的結,那個索結被凍成一團,堅硬難解。她必須打開這個索結,必須逃離這裡。
又是一聲小樹枝斷裂的劈啪聲,這次距離更近了些。
冷冽、緊張的氣氛節節升高,引人毛骨悚然瀕臨極致,手腳一陣發軟。你一方面希望跳過這些神經緊繃的片段,趕緊進入下一階段的敘述,以獲得短暫的紓解;另一方面,卻又捨不得離開這種難得驚嚇的騷動快感。如同坐進漆黑戲院觀看某部血腥殘殺的恐怖片,在最駭人的高潮,你忍不住掩起雙眼,卻又不時從指縫間覷著畫面,一種想看又不敢看、想快轉又暫停的矛盾渴望。
而當你追問著,接下來呢,然後呢,後來呢?他說,先等等,我要停在這裡,多說一些。
他,是挪威天王級犯罪小說家尤.奈斯博(Jo Nesbø);上述內容,是甫出版的「警探哈利.霍勒」系列第四部著作《雪人》。在這部作品中,奈斯博讓讀者看到的,除了情節緊湊的罪案,以及哈利又一次命運的多舛,更有著與前作「奧斯陸三部曲」──《知更鳥的賭注》《復仇女神的懲罰》《魔鬼的法則》不同的恐怖驚悚橋段。
雖說奈斯博擅長轉換風格(他甚至也寫過童書),但他並非一開始就刻意要在《雪人》中加入恐怖元素;甚至這部小說的起點,乃是由這個書名開始。「幾個朋友在籌拍一部關於一群青少年上山滑雪,結果一一遇害的恐怖電影,要我提供片名的意見,我就給了『雪人』。」雖然大家有志一同地認為這是個好片名,卻因為原本故事中並無雪人的設定,最後不予採納。但這個名字對奈斯博有著一股說不出的吸引力,於是他決定,那就留下來自己用吧。
或許是因為名稱起源於這樣的一部電影,也就讓《雪人》帶著先天的恐怖因子。「而且你不認為雪人有一種極端的對立性嗎?」奈斯博表示,雪人總是給我們一種無害、天真、遊戲的感覺,孩子們總也喜歡在冬天裡堆雪人;但另一方面,雪人又是一個冷凍的人形,永遠睜著一雙黑眼睛、動也不動地站在原地,令人不寒而慄。於是他便循此設定出連續殺人狂的情節,以雪人穿插其中,增加衝突的張力。
(攝影/林阿讓)
「最恐怖的時候,都不是你看到怪物的那一刻,而是怪物還沒出現之前。」就像《侏儸紀公園》或《大白鯊》,引得全場觀眾最驚駭焦慮的時分,都不是那些龐然大物現形追逐的瘋狂,而是你明知道牠們就躲在某處窺伺著,卻不知道到底會在何時、會從何地,自己的生命即將遭到一竄滅頂。
在《雪人》當中,讀者很快就會發現,哈利的幾位前搭檔都一一接續過世。奈斯博讓哈利像個吸血鬼、掃把星,每個接近他的人都將遭受死亡的威脅,間接使哈利一再面臨崩解,「這是典型的悲劇。這樣的悲劇情節不只存在於讀者眼中,連哈利眼中看出去的世界,也是處處充滿著悲劇。」也因此,哈利不願意與旁人建立太親密的關係,彷彿身上烙著無法破解的詛咒。但我們又可從他對前女友蘿凱的牽繫裡,看見哈利骨子裡的浪漫,這是奈斯博黑暗的犯罪小說裡刻意埋下的愛情,映襯出哈利是一個多麼渴望溫暖,卻又害怕燙傷的人。
縱使奈斯博一手打造了哈利,但他對哈利的境遇卻從毫不客氣。「哈利正一點一滴地崩潰,不只是身體,還包括他的道德。」這名警探愈來愈像他在追的罪犯,甚至早也不只一次跨過那條界線,成為自己一路追逐的那些人。「也許我有虐待狂吧,但比起書寫快樂的靈魂,受折磨的靈魂還是要來得有趣多了。」就像好萊塢的浪漫喜劇電影,假若在Happy Ending之後還出了續集,觀眾可能就會想:糟糕,八成是分手了。「好的結局是不會有續集的,所以哈利的故事一定要半好半壞,才能繼續。」奈斯博說。
所以,究竟哈利.霍勒還要被折磨到什麼時候?到底能否得到真正的救贖(或他真能知道他要的平靜到底是什麼?),我們只能拭目以待。而奈斯博最終無可不可地聳肩說著:「唔,好吧,我會試著對他好一點。」卻反倒更讓人擔心哈利接下來的遭遇了。
〔尤.奈斯博作品〕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