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克羅伊.班傑明(圖片來源/作者官網)
「你想知道自己的死期嗎?如果你知道了,你又會如何面對接續的人生?」
這是美國作家克羅伊.班傑明(Chloe Benjamin)的小說新作《永生者》(The Immortalists)探索的主題。故事發生在1969年的夏天,美國紐約下東區出現了一位神祕靈媒,她宣稱自己能預知他人死期。消息傳進了高德家(Gold)四姊弟耳中,年紀還小的四姊弟出於好奇與無聊,決定合力湊一筆錢偷偷拜訪靈媒。在靈媒的堅持下,四姊弟輪流走進房間聽取各自的死期。13歲的大姊瓦亞(Varya)從靈媒口中得到了一個遙不可及的日期,這讓她打從心裡認定這靈媒不過是個故弄玄虛的騙子。然而,當她走出房間,卻看見9歲的三妹克萊拉(Klara)滿臉淚痕,11歲的二弟丹尼爾(Daniel)一臉木然,7歲的小弟賽門(Simon)安靜的臉上則寫滿了憤怒。
四姊弟對死期各自截然不同的反應,替故事埋下了懸疑因子。究竟他們各自聽到了什麼?而靈媒到底是江湖術士,抑或真的天賦異稟?這些都並非作者克羅伊.班傑明試圖著力的重點。對她而言,談論死,是為了更明白「怎麼活」。她分別書寫四姊弟往後50餘年的人生,企圖探索不同的心態將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命運。有人將死亡預言轉化為推動自己前進的能量,當然也有人拒絕相信、卻在無形中受其牽制,無法動彈。
四姊弟當中,身為同性戀的小弟賽門,為了追尋愛情而拋棄家庭,離開紐約前往舊金山尋求自由解放。三妹克萊拉追隨賽門離開紐約,她夢想成為一位魔術師,想在虛實之間尋找生命的意義。大姊瓦亞與二弟丹尼爾留在紐約看顧寡居的母親。瓦亞成了科學家,專門研究如何延長人類壽命。丹尼爾成了軍醫,負責評估士兵的健康狀況,決定他們是否該被送往前線參與越戰。留在紐約、看似生活相對穩定的兩人,實則對賽門與克萊拉任性離家的決定充滿怨懟,當中或許還夾雜了一些他們自己也摸不透的羨慕。
作者克羅伊在接受美國popsugar網站專訪時表示,本書靈感來自於她自身對未知的不安。她喜歡探索各種知識以消彌未知帶來的焦慮,但很快她就發現:知識是一把雙面刃,過多資訊反而會讓她陷入更深的恐懼。如何在「知」與「未知」間畫下一道界線,成為她反覆思考的課題。而死亡,絕對是人類所要面臨的最終極未知,這成了她這本新書的題材。
作者克羅伊(右)上廣播節目暢談新書,左為主持人Helen Little(圖片來源/iheart radio)
《永生者》雖只是克羅伊的第二本小說,但其成熟的筆法備受媒體讚譽。這個故事不但時間跨度超過50年,四姊弟又有各自不同的人生歷程與專業背景,如此龐雜的設定,克羅伊寫來卻顯得駕輕就熟,這一切全歸功於她的嚴謹查證和詳實考究功夫,因此這本書從概念到出版總共花了她5年的時間。
「相比之下,與其寫些自己本來就知道的東西,我更喜歡用寫作探索未知。當然,故事裡有些情節絕對有我的影子。好比說我來自舊金山的一個多元家庭,有四個父母(有異性戀也有同志)和兩個兄弟姊妹,所以我對同志的生活相當熟悉。但我不是魔術師,也不是科學家,更不是軍醫,所以寫這本書時,我非常認真地逐一探究每個角色的身分背景,我閱讀各種資訊並且親自田野考察,幾乎親自探訪了書中寫到的每個角落。既然要寫自己親身經驗以外的事物,我認為做好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克羅伊在受訪時如此表示。而她為《永生者》下的苦心很快就反映在銷售與評論上,甫出版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經濟學人》、《時人》、《娛樂週刊》等媒體都一致給予好評。
那麼,對「未知」進行了那麼多探索之後,克羅伊有什麼改變呢?她在接受《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訪問時說,「我本來期待寫完這本書可以消除我對未知的疑慮,但很可惜並沒有。不過我認為,這本書讓我能更透徹地直視內心的不確定感。如今我更能理解這些不確定,我明白它們所為何來。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有相同困惑的讀者得到同樣的啟發。」
〔資料來源〕
www.popsugar.com
Huffington Post
30northblog
延伸閱讀
1.【書評】蘇絢慧:關於生命的退場,我們所知道的實在太少──讀《在我告別之前》
2.【專訪】「好走」的關鍵是讓人「活到死」,而非「死著活」──陳曉蕾《香港好走》
3.【馬欣專欄|人性顯相室】正因為渺小所以偉大──《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的平凡青年
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