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偵探社
2009/03月推理藏書閣嚴選《放學後》:青春、夢幻、解謎型的推理原點:危險
作者:余小芳 / 2013-04-09 瀏覽次數(1970)
2003年,《占星術殺人魔法》在台灣出版。那描繪著一樁四十年前的占星術連續殺人案件,無論是梅澤平吉的手記、黑魔法與完美女性阿索德、小說最終的真相與告白等等,在在令人低迴不已。
猶且記得多年前,對於《放學後》慕名許久的心情;好不容易因為朋友擁有藏書的緣故而得到閱讀該書的契機,而友人亦是於舊書店尋尋覓覓多年才得以珍藏。
2009年,《放學後》總算在台重新出版!
繼《占星術殺人魔法》之後,讓讀者引領期盼的《放學後》終於重出台灣出版界的江湖。不同於《占星術殺人魔法》與《紋身殺人事件》的詭譎深深、陰鬱沉沉,究竟絕版多年的《放學後》魅力何在?
東野圭吾選擇以「青春校園推理」為題材,頂著「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的光環出道。回到推理作家的創作原點,再與日後出版的作品相互檢證,我們或許可以歸納作者於撰寫上的共同特色:簡單樸實的文字風格、流暢自然的書寫筆調、峰迴路轉的劇情轉圜、真相公布前後的龐大扭轉,其作品不以華麗奪人的謎題為號召,但求人性幽微處的描寫及駕馭。
至於《放學後》為人所津津樂道之處,筆者認為可區分為以下數點:青春校園推理的素材運用、附屬的西洋弓箭知識、懸疑不安的氛圍塑造、正統解謎的頂級醍醐味和結局大迴轉,以及富有爭議性的犯罪動機與人性潛力。
本書以私立高中女子校園為背景,除卻辦案的警方人員外,大多數的角色自然皆是高中女生、學校教職員,而小說描述者則是一名被稱為「機器」的高中數學老師。有點嚴肅且十分冷淡的男老師,他面對情緒起伏不定的高中女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帶著冷漠、不安和神秘;小說一方面以男老師為視點角度,從課堂教學與西洋弓箭社的集會兩部分,用課內、課外雙雙呈現高中女生的校園秩序,一方面則書寫他與太太從認識到結婚的淡薄、平靜情感生活。
以男性青年老師解讀正處於青春時期的高中女學生內心,著實是個尷尬且困難的任務。這些高中女生雖然擁有成熟女人的形體,但心智卻依然處於發展的階段,她們有些小大人味道的同時,也擁有不輸給大人的堅強行動與態度,而最末真相的解明,卻也反襯她們在迎接未來的同時,具備細膩且脆弱不已的心。或許是對於穩定生活的過度追求,也讓男老師與太太之間的感情交流顯得疏離至彷彿貼近於可有可無,但卻又存在得非常真實。
本書掛著校園推理的旗幟,不免洋溢著青春盪漾的氣氛,從活絡的放學後社團活動、運動會的籌備、社團的共同集訓等內容可見一斑。然而作者卻在故事的一開始便寫入了讓小說的春春氣息互為對照的懸疑氣氛,即敘述者接連遭受近似於被謀害的種種可能:在月台上被推擠而差點跌落鐵軌、游泳後淋浴差點觸電、從天而降的天竺葵花盆、暗夜的汽車衝撞事件等,加以兩樁殺人案件的發生,更彰顯敘述者所處的環境危機四伏。
兩樁命案的發生,讓高中校園蒙上一層陰影與疑雲,小說跨越的事件前後時間幅度尚且不到一個月。作者一方面推進「現在」小說內部時間的劇情發展,對於過往的事以回憶或追念的方式呈現,同時兼顧傳統解謎、邏輯推理的過程,其將伏筆暗藏於各個情節、對話之中,書中層層遞進的推測及查案過程,顯示作者挑戰「密室推理」、「不在場證明的魔術」等詭計的企圖。
擁有校園背景、附加知識、懸疑氣氛與正統解謎的特色,作者再納入最後的衝擊點: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素與動機,讓兇手興起殺人的念頭?
部分作品處理了壯闊、合理的推理過程,卻無法兼顧殺人動機的寫實性與撞擊力道。作者投身於小說角色之中,通過角色的視角表述其情緒波動的前後與行為,在本書中放下或許可以理解又不一定太能了解的設定與可能性。
其實作者藉由敘述者與刑警的對話,早在書中暗示、鋪陳動機的合法性:「換做是大人的事件,就不會那麼複雜了。社會新聞版面雖然充斥許多事件,但幾乎用情色、慾望、金錢三原則就能說明一切。然而到了女子高中,三原則就不管用了。」原因在於三原則是距離高中生活最遠的物質條件及元素。看似不可能的意會、可能會阻斷未來和夢想的因素,任何破壞了這些美麗、純粹與真實的事物,反而足以促成兇手誓死守護真相的舉動。說真的,那也是處於某種年紀之下,唯一能捍衛的東西了。
除了動機、視線與真相的開放性,作者在結尾的地方又讓劇情翻轉一次,而該內容正好呼應前面小說情節的書寫。
意想不到、處處驚奇,《放學後》給予的滋味,從青春與不安的雙線氛圍,漸次地走向於苦澀、慘澹、沉重及哀愁。這,就是青春;這,就叫夢幻!
可以說,東野圭吾二十多年前處理的校園推理題材置放於現今依然毫不遜色。重溫舊夢也好,初次品嘗也罷,您一定不能錯過東野圭吾創作的原點:《放學後》,那是本令讀者心醉神迷的精采之作。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