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一旦感受到她對教育的熱情,你就知道學習與活著其實沒兩樣。
作者:Snow / 2011-01-28 瀏覽次數(7930)
其實,每個學不好的原因很多很紛雜,有千百種的因素會影響著學習的過程與成功。工具性的技巧─諸如筆記術或時間管理,也許能提供主動求助的學生部分協助,但倘若原因是來自不愛學習、不能學習,而且可能追根溯底是受到家庭經濟或是種族文化的影響,身為一個有經驗的老師,進行師者所謂「傳道、授業、解惑」的範圍有究竟在哪兒?
如果說,學習值得被鼓勵,學習為動機所驅使,因此,學習該是一件主動的事情,絕對不只被局限於學校體系來進行;同樣地,教學也是一件主動的事情,更不該局限於課本中的知識或傳統上的規範,因為學生與問題絕對沒有標準規格可言。而閱讀這本《當自己最棒的英文老師》,逐漸在心中成形的,是一位非常認真的學習者與教學者 ─ 楊筱薇老師;若不是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教師獎的光環,因學歷等傳統的刻板印象,幾乎讓人很難有機會知道台灣有這樣傑出教育工作者,持續而堅強地付出了教學熱情與愛!不管是面對菁英或弱勢的學生族群,這位老師很清楚地強調了她的教學理念:當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診斷學生的學習動機,必須從基層感受對方的想法!
楊筱薇從自己人生經驗分享開始,逐漸帶讀者進入這本書,光看文字就能知道她是特別的學生,有獨特的孩子氣、也有踏實而正面成熟人生觀;小時候是大人眼中的怪小孩,班上考試總吊車尾,到了國中接觸到英文,讓她找到自己認可的自我價值,慢慢確認出自己人生的希望興趣與學習方法;她藉著主動學習與直接行動,去面對各種情緒與主流認同,進而更加認識當下的自己。
她的英文教育使命,是從國中當上英文小老師開始。
即便是一個小小的幹部,但是她卻主動地像個真正的「老師」;她積極地去了解班上同學的英文程度,尤其是英文成績不好的同學,設法找出可能原因「是不喜歡英文?」、「還是文法不理解?」甚至進一步作家庭訪問,於是,發現考二十分的同學,是必須靠清寒補助才能夠上學,家庭的責難與老師的體罰讓這位同學一直缺乏自信,此時,楊筱薇降低標準,嘗試從二十分的程度為同學找想,陪伴她讀書、並且互相督導交換學習意見,從過程中,同學漸漸懂得如何答題,也知道考試上的變通技巧,分數的進步反而是其次,重點是已經幫助同學建立了自信心!
同樣地,長大後楊筱薇在美國教新移民英文,但其實她也是一個學習在美國生存的學習者!她從學習中進行教學:只要有一個新的學生到來,她就會觀察學生的性向、興趣;有人想學電腦、有人也許想學腳踏車,於是電腦會被抱來、路上的破爛的腳踏車也會被撿來,在摸索修補的過程中,學生紛紛發現到了這位老師對於學習有多麼享受!因為,楊筱薇認為學習就是一種生存術!這也就是她學習的關鍵。所以,英文要好,就要讓英文變成生活中的內容;在教課時,老師不多講,會讓聽懂的學生繼續教不懂的學生,不論用什麼方式都可以,透過學生間反覆推敲,反而得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她以英文為工具,讓學生學會分享、被誘發好奇心,進而與學生一起成長、在紐約尋找自己的人生夢想!
作為一個教學者,每天都會給自己挑戰:「我能不能每一次想出三種不同的教法,每一年有兩百天次課,這樣有六百種教法,我做得到嗎?」她勉勵自己思考並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因為每次若只用複製的方式來教學,每教一次就會失真一次,自己也會變懶!畢竟,人生就是課程,人沒有辦法利用重複的反應去作危機處理;另一方面,她也從學生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常常警惕自己在教學上不可以馬上否定學生,因為,馬上否定就減少了一個機會去了解學生的背景。她說:透過這些來自全世界的學生,看見持南轅北轍的經驗,才能有機會認識全世界。
直率的文字,讓人從書中讀出她滿滿的教育熱情:任何一個學生都該被瞭解、任何一個有創造力的想法都不該被拒絕。「認真過好每一天」就是他想傳遞給所有學生的學習動力,她說:「學習者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本身領導自己的生命,如果把學習的使命交出去,也就放棄了領導自己生命的主導權。」我想,她提供的協助的確不只有英文教學而已,也不聚焦於學得好或不好這件事,而是讓每個認真的靈魂,有機會重新再次認識自己、投入、熱愛並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