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我們是不好意思成天將愛香港掛在嘴上;但我們用身體,愛著我們的城市。
〔香港在地人|01〕陳寧 /
筆名塵翎。自稱旅人,時間與空間裡漫遊,在日常中體會無常。除文字創作,也涉獵攝影、繪畫、劇場、音樂等領域。對待創作,更願意探索文字風格,開拓文本與題材,以實驗為樂以創新為己任,不願規範自己。長住香港,曾住英倫、巴黎、台北。2008年獲亞洲文化協會頒發獎學金,赴紐約考察前衛藝術與小劇場。著有《八月寧靜》《風格練習》《交加街38號》等書。
(攝影/陳琡分)
住在灣仔近二十年,作家陳寧說,逛灣仔,要從臨海的公家機關大樓,一路往山邊走進斜坡小巷。
「灣仔可說是香港的縮影。這裡有收納許多國際展覽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有政府大樓、入境處、移民局、稅務大樓和法院,幾乎集合了所有重要的公家機關,就連慶祝回歸的官方儀式也會在這裡舉行,完全是政治上具有象徵意義的地點。但只要往皇后大道東的方向走,就會開始進入住商混合的民居,那又是另一種不同的氣息。」
假若香港是亞洲城市的變化先驅,灣仔則是整個香港最敏感的風向儀,隨時都處在變動、拆解與重建之中,卻又難能可貴地保留著一些舊有的生活文化,成了一個新陳匯融的區域。「灣仔剛好在金鐘跟銅鑼灣中間,既沒有銅鑼灣那樣的商業繁華,也沒有金鐘、中環那麼金融辦公,它就是什麼都有一點。」走在灣仔車水馬龍的大馬路上,一旁是時尚俐落的帷幕大樓,其間又錯落著世代傳承的老式茶餐;往看似破落無奇的巷弄走,轉個彎卻是創意小店聚集的新天地。連英國全球城市文化雜誌《Monocle》創辦人泰勒.布雷(Tyler Brûlé)都不得不為灣仔這種既國際又地方的魅力著迷,選擇將亞洲駐點總部設於灣仔。「泰勒.布雷認為灣仔是他考察過最有趣、而且最中西融合的地方,有很強盛的活力。」要說香港所有新鮮的發生點,灣仔絕對是首選。
位在灣仔巷弄裡的Monocle亞洲駐點(攝影/陳琡分)
頗有歷史的大排檔,搖身一變成為觀光景點(攝影/陳琡分)
「亞洲人去到歐洲難免會覺得歐洲好,但是歐美外地人士卻很喜歡香港的活潑,那種力量會讓你覺得自己是跳動的、活著的,一直處於一種強烈的存在狀態。」遊走歐洲各國的陳寧覺得,香港的精彩絲毫不輸其他城市,「香港會讓人有一種動力,覺得身邊好多事情在發生,逼得你無法置身事外。」於是這成了香港在國際城市裡相當突出的特色之一,灣仔更是其中的代表地。
藍屋是灣仔的地標之一(攝影/ 陳琡分)
許多人對香港的印象就是擁擠,連結鬧區的灣仔自然也逃不過人多的命運。「其實灣仔還是有很舒服的時間,例如週末。」週末難道不是遊人正盛的時段嗎?陳寧笑著搖頭,「少了上班的人潮,週六、週日的灣仔,反而很好散步。」
琳瑯滿目的玩具街(攝影/陳琡分)
灣仔路旁的古蹟「洪聖古廟」(攝影/陳琡分)
跟著陳寧的腳步,從謝斐道往山腳方向去,竄進滿是玩具的太原街,又彎進皇后大道旁不知名的小路,「你在灣仔可以看到一個都市變化的過程,看到一個城市為了發展,會出現什麼樣的手段。」陳寧走上一小段斜坡,穿進日月星街,眼前看到的是時尚小店與傳統商舖錯落的區段。一旁是座此十數年的街坊老茶攤,另一旁是初來乍到的時髦櫥窗,潮人創意與庶民營生相互夾擠,在灣仔是稀鬆平常的景觀。
「香港給人的印象就是商業跟利益,說起賺錢,香港人的確比誰都厲害;但在某些基本的社會議題上,香港人其實是很守得住的。」香港人對斯土不輕易說出口的關愛,以及隱於心底的堅持,讓陳寧以身為香港人為榮。不論城市的變化多麼快速,那些根植於基底的核心,依舊不容撼動。「你知道有一個底線,再怎麼繁華趨利,那道底線是不能被衝破的。」走一回灣仔,當個一日灣仔人,將香港的城市歷史濃縮進程盡收眼底,試著體會香港最深層的生命力。
新舊並陳的日月星街區域(攝影/陳琡分)
灣仔隨處可見的精緻小店(攝影/陳琡分)
〔陳寧作品〕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