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李開周提供)
人們日日匆促,無非為了生活奔忙,自古至今恆常不變。一頓飯、一輛車、一間房,柴米油鹽醬醋茶;隨著時代變遷,如今你我日常所需,開門何止七件事。在中國諸多報章媒體開設專欄的青年學者李開周,由中國歷代經史子集,爬梳古人民生細節,從吃喝拉撒、衣食玩樂,到一個月能掙多少錢、花多少錢,無一不落筆下,屬「社會生活史」範疇。繼《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擺一桌絕妙的宋朝茶席》之後,再推出《千年房市:古人安心成家方案》,連住都歸他管了。
歷史學包羅萬象,研究分支也愈來愈細,與政治史、經濟史、法制史或教育史、醫療史相比,李開周著眼的項目似乎顯得雞毛蒜皮了點。「的確是。社會生活史的現實意義沒有這麼強大,它既不能幫助政治家指明道路,也不能幫助企業家優化投資,甚至連為家庭主婦提供一套理財方案的功能都不具備。」就實用角度而言,李開周倒也同意,重建古人住哪裡吃喝啥或怎麼過年等瑣碎情事,對現代讀者的直接意義不大。「但是,它很優美。」
與李開周同為「歷史控」的唐太宗李世民留下一句名言: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他說的歷史僅指記載政權更迭、論述朝代興衰的政治史。但我對塵封在歷史深處的生活細節,懷有更強烈的好奇心──我渴望知道幾百年前的人們如何活著,我喜歡透過文獻與他們對話,並享受這樣的探祕過程。我覺得那很愜意。」李開周更喜歡讓自己進入古書,和這些人們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空間一遍又一遍地活著,「彷彿比別人多活了幾千年一樣。」
大學時接受理工教育,畢業後擔任測量工程師,現在成為文史寫作者,從理到文,李開周在轉換上不曾遇到任何困難。「我始終感謝我的理工背景,除了在研究方法上給文史寫作提供很多高效便捷的協助,最重要的是,它能讓你與你的研究對象保持友好、中立的理性狀態,不至於將做學問變成『做禮拜』。」一個畢生研究秦帝國的學者,往往會變成秦始皇的崇拜者;或一個多年撰寫宋朝經濟史的作家,可能認為任何時代都比不上大宋。但「非科班出身」,反讓他避開了這層擔憂。
這樣的跨領域研究書寫,也讓他在閱讀與思考時,擁有更靈活的角度。他將羅素《西方哲學史》和吳思《血酬定律》這兩部影響自己甚多的史學著作當「數學模型」來看,把一般人認為枯燥乏味的教材《數學建模》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應用,讀得津津有味。「讓論文充滿慾望,讓學術能夠調情,讓愛情受到生物化學的檢驗,在浪漫的牀幃之上蓋以鮮明的統計學印章──這是我的閱讀樂趣所在。」
「做為一個理工出身的作者兼讀者,我喜歡拿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做比方:大眾讀者喜歡有人將理論具象化,用原子彈爆炸來解釋質能公式的威力;而受過數學訓練的專業讀者,卻可以根據公式做各種推導,從計算中領會理論的真正美妙之處。」
而這樣的切換能力,讓李開周遍讀史書再重新寫史時,其獨有的切入觀點與詮釋方式,讓歷史更顯生動可口,例如他在《千年房市》中將當今「鄉下人往城裡買房、都市人往城外置產」的現象,歸納出一則不動產「對流定律」,進而發現,史上任何一個正常的商業時代,都有類似狀況發生。若再把不動產(房屋)看成流動的水,將這個對流定律視為一套水循環系統,這套系統需要經過的人愈多,政策法條隨之應運而生,看不見的黑手也會愈來愈多。買房這項經濟活動,受到各式各樣的非經濟勢力影響,房市這套水循環系統的「下水管」就堵塞了。李開周說,「現在的中國房市很像北宋中後期,都是處於持續和平、社會穩定、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繁榮、買房子最貴、過日子最累的時代,也是房市大衰退前夕的最後一輪繁華。」中國如此,台灣也何嘗不是。
想成為有殼蝸牛,古今皆難;難的又豈止買房,日子從來都不真的好過。縱使喜歡研究古代,也喜歡撰寫古人日常與讀者分享,但每每被問及最想回到哪個時代,李開周總是搖頭。「我真的不想變成古人。從生存策略上講,我不想回到任何一個逝去的時代,我只喜歡留在當下,因為我知道古代普通人過得有多麼艱難,面對飢餓與疾病時有多麼無奈。」
所以就讓那些艱難與無奈停在書上吧。李開周說,「我們多讀讀歷史,多瞭解一些先民的生活,至少在闔上書本的那一刹那,心胸會開闊一些,格局會宏大一些,會覺得好像從久遠的過去一直活到了今天,然後在平常日子裡就不會再亂發脾氣:算了算了,陶淵明生了5個傻兒子,包青天直到39歲才開始上班,歐陽修做了大官都還在租房子。他們都不急,我急什麼呢?」
藉由古人境況來鼓勵自己,這麼一說,重建古人生活,還是有實用的意義在吧。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