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年度百大

【2016年度選書|簡體館】在歷史的流轉下,看一座城市如何進化出自己的樣貌──《千年古都:京都》

  • 字級


談到京都這個有悠久歷史的城市,腦中所浮現的畫面,往往會是穿著和服的藝伎撐著和傘漫步在石磚老街上,藝伎身上的和服、和傘展現了日本傳統手藝人對於工藝的專注與琢磨,同時乘載了不斷練習所傳承下來的技藝,也顯示歷史推進中不斷的嘗試而誕生的新創意。

不過在諸多京都風貌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在京都歷史遺產區域的商店招牌,7-11的招牌不再是熟悉的橘、紅、綠配色,而是以白色底配上棕色的logo呈現,許多常見的連鎖商店也都拋下既有的企業色,讓招牌融入京都的風情之中。

正是日本的「屋外廣告條例」規範了京都街上的招牌,從招牌擺放的位置,到可使用的顏色都必須依循規定,禁用彩度過高或對比過於強烈的顏色組合,這樣隱去五顏六色就為了凸顯出京都古都的恢宏。

說到京都總會讓人想起平安時代,但經歷戰亂與天災後,現在的京都已沒有任何當初桓武天皇所建造的建築,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京都,乃經過不斷的破壞與重生,依循著歷史的腳步所構築。

千年古都:京都

千年古都:京都

2016簡體館年度選書《千年古都:京都》的作者高橋昌明以日本史學的角度,整理了京都自平安京建都以來到現代的變化,也說明為什麼平安時代的建築不復存在,京都還能讓遊客感受到那時的歷史氛圍。

一座城市總會隨著統治者的目的而有不同的面貌,室町時代的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所經營的東山山莊,為日本帶來融合武家、公家、禪家的東山文化,孕育了像是枯山水、立花插花、四疊半書院和茶道文化等流傳至今的傳統,對數個世紀之後的京都仍有深遠的影響。

或許當時義政並沒有想這麼多,但今天許多城市在規畫的階段,都會將文化元素做為發展的重要考量,甚至是透過系統性的聚落建造,改變一個地方的文化特徵。

書中除了以統治者的角度建造城市,帶來文化上的轉變之外,另一個有趣的例子則是因為城市裡居民生活所需,所造成的改變。

日本總是給人街道很乾淨的印象,但從歷史的記載可以發現,一直到江戶時代,人們還是會往河裡或排水溝裡丟垃圾,又因為在平安京建成初期所謂的廁所是將排水溝的水引入宅院,透過流動的水將排泄物帶走,這時的京都是一座充滿惡臭的城市。

直到應仁之亂後,荒廢的京都在公共衛生上逐步產生了轉變,先是周邊發展了大規模的近郊農業,而原本的廁所設計也改為儲存糞便,之後再由專人清出的公共廁所,同時也成了肥料提供的來源,在公廁管理販售排泄物給附近農民的循環下,使得京都成了當時世界上最乾淨的城市。

京都做為首都的輝煌歲月,長達千年不曾動搖,直至明治維新後遷都東京,京都失去了過去做為政治中心地位的各種優勢,隨之而來的是少了人口支撐所帶來的衰敗,當京都以近代化為復甦手段的同時,開始產生保護古都的聲音,活用長久以來做為首都的記憶,以文化為中心尋求這座城市的出路,並以此吸引外國觀光客,應運而生的文化遺產保護法,在保護了這座古都的同時,也實現了凝聚民族精神的目的。

日本政府為了保存京都古都的風貌付出許多努力,許多古蹟保存區的開發規定也因為城市發展的需要引起很多爭論,從最終結果來看也許不盡如人意,許多歷史遺跡仍需在被高樓破壞的天際線夾縫中找尋透氣的空間,但相對於台灣連被指定成古蹟的建築都會不小心自燃的情況,京都已是十分讓人欽羨與值得研究學習的對象。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