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年度百大

【2016年度選書|外文館】注意!本書有意圖謀反之嫌,請小心閱讀《Homintern》

  • 字級

 

Homintern: How Gay Culture Liberated the Modern World

Homintern: How Gay Culture Liberated the Modern World

「Homintern」一詞源自於1919年列寧成立的Comintern組織(全名Communist International),希望推行共產主義革新世界,被西方世界視為巨大威脅。同志社群因而鍛造出「Homintern」這個語彙,表示同志們有一天也要顛覆這個世界!

Homintern這詞最終只是一個玩笑話、一個夢想,或者一個噩夢,取決於你站在什麼角度觀看。但是,從同性戀1868年被賦予「Homosexual」這個名稱做為起點,成為能被指涉的實體概念,以及標籤,直至今天說來僅是近150年歲月之歷史長河裡相對的閃逝瞬間。不過Homintern做為一個承載著歷史的語詞,它真實捕捉了貫穿20世紀的部分社會氛圍,人們對於這不熟悉的群體,曾經一度畏懼所識的一切會被這新興的族群席捲而去,於是拒絕,於是審判,於是獵殺。使同志群體在各地流離,聚合。直到美國1969年的石牆事件,直到眾人逐漸認識了這個族群,意識到同志社群說到底與左撇子無異,世界仍然是這個模樣,時而美麗時而醜陋,並沒有降臨一個同性戀的君王統治世界,把所有異性戀踩在腳下。

作者Gregory Woods作者Gregory Woods (圖/leftlion)

作者Gregory Woods在受訪中表示,他寫這本《Homintern:Homintern: How Gay Culture Liberated the Modern World》同性領袖:同性文化解放現代社會,暫譯)是為了給當代人一些回望的風景,理解自己從何而來,也銘記當下擁有的種種是如此脆弱易碎,總輕易地前進一步又倒退了兩步。身為英國首位榮獲同志研究榮譽講座教授肯定的他,曾著有《A History of Gay Literature》談19世紀的同志文學,這次則著眼20世紀橫跨美洲與歐洲的藝術創作者們的故事,包含文學、舞蹈、戲劇、繪畫等領域的傑出人物,看他們如何在那個時代裡漂泊、相互扶持,激盪出讓世界炫目的藝術遺產。為撐開世界的定義,義無反顧地投身。

閱讀本書時,並不像在閱讀一本學術文獻或史蹟考證,反而更像是你所能想像的最博學多聞者,某天突然決定把所知寫成一本有根據的八卦雜誌。有書評表示:「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過程中我最常在書頁旁寫下的註記就是『!!!』……這本書的廣度與深度實在太不同凡響了!」

寂寞之井(85週年紀念版)

寂寞之井(85週年紀念版)

The Well of Loneliness

The Well of Loneliness

像是女同性戀文學經典《The Well of Loneliness》(中譯《寂寞之井》)於1928年出版時遭到抨擊、最終被查禁,可能是人們知道的重要同志文學事件;然而,一般可能無從得知的,是該書作者瑞克里芙.霍爾(Radclyffe Hall)當時在審理法庭上其實有兩種為自己辯護的策略:一是強調作品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另一則是堅持人文與社會自由的捍衛。Hall對自己的作品非常有信心而選擇了前者,卻沒料想到自己的作品在美學上很難與吳爾芙同年出版的《Orlando》(中譯《歐蘭朵》)相匹敵,而當時人們其實對於書中呼籲的人道自由觀點更有共鳴。若是選擇了不同的法庭策略,或許Radclyffe Hall的創作生命會有不同的風景。

談論藝文史自然不能錯過巴黎熱鬧的沙龍,像是由女作家葛楚.斯坦(Gertrude Stein)和她的伴侶愛麗絲.托克勒斯(Alice B. Toklas)、以及作家娜塔莉.巴尼Natalie Barney)與畫家伴侶布魯克絲(Romaine Brooks)主辦的沙龍聚會,不僅對文學界「失落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如費茲傑羅、艾略特、海明威等作家的興盛功不可沒,也聚攏當時各方傑出人士,無論是諾貝爾獎得主紀德(André Gide)、詩人導演尚.考克多 (Jean Cocteau)、《日安憂鬱》作者莎岡(Françoise Sagan),又或巴黎知名的莎士比亞書店創立人雪維兒.畢奇(Sylvia Beach)都曾活躍於此。然而,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人物如何相識?又有哪些文學作品所沒有捕捉到的人際情仇?《Homintern》這本書讓這些藝文巨擘成為血肉存有,更為那個年代的國際氛圍與同志處境提供詳盡的刻畫。

裸體午餐

裸體午餐

在路上(電影海報書衣版)

在路上(電影海報書衣版)

社會制度將部分同志族群從英國與美國凝聚至自由的巴黎,但同志們活動的地圖並不狹隘,柏林、西西里、卡布里島、摩洛哥的坦吉爾(Tanger)都能道出許多故事。如書中寫到,在Gertrude Stein建議下,作家保羅.鮑爾斯(Paul Bowles)與妻子珍.鮑爾斯(Jane Bowles,代表作為《兩位嚴肅的女人》)前往坦吉爾,就此落地生根。他們的另類婚姻與往來人士發生的趣聞(Paul早晨七點即起床練琴,使借居的作家、知名編輯查爾斯.亨利.福特〔Charles Henri Ford〕感到不勝其擾),又或是《在路上》作者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本希望在象徵「罪惡之城」的坦吉爾找尋到自己嚮往的狂放及異國情調,卻失足找了威廉.布洛斯(William S. Burroughs)這個乏味的嚮導,淪落到為其知名作《裸體午餐》打字整理。種種趣聞都讓閱讀這本《Homintern》充斥著不禁莞爾的時刻。

所以,同志族群究竟有沒有顛覆世界呢?這句話是對也是錯,同志社群並沒有如冷戰時期人們所畏懼的那般,在不被看見的角落裡謀畫著奪取世界政權,把所有律則搗毀至荒蕪;但,同志社群也確實解放了世界,透過他們的文字、畫作……與最重要的,他們自身存在的姿態,讓世界窺見人類情感,以及自身的可能性,也撐開世界對於柔弱/陽剛的單一想像。

這世界並不是一個樂園,其中的一切都整齊劃一。

世界上有各種人,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美麗的醜陋的、年輕的衰老的、聰慧的駑鈍的……更不用提各種在歷史進程中被創造出來的框框,去標誌出「我們」與對立的「他們」。像是「異性戀/同性戀(非異性戀)」。區別二物之間的差異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本能,然而,是否曾想過,在宣判某人為「他者」,這個「不是,我」的決斷,被否定的究竟是什麼?而這否定又可能意謂了多少剝奪。

人人都可能在某一刻成為「他者」。

在婚姻平權議題召喚了社會前所未見的注目的今年,誠摯推薦讀者閱讀這本關於一群「他者」的歷史,看他們的傑出,也看他們的平凡無奇。世界總還能被再撐開一點,再寬廣溫柔一點。直至有一天,這個「他/我」之分不再成為壓迫的武器。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沒有人該為自己的性向道歉

    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出櫃可以是溫馨故事,也可能是家庭革命,正因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更應由自己選擇出櫃與否、以何種方式出櫃。

    2936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沒有人該為自己的性向道歉

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出櫃可以是溫馨故事,也可能是家庭革命,正因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更應由自己選擇出櫃與否、以何種方式出櫃。

293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