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幀設計/林銀玲(攝影/李盈霞)
☑封面 ☑內頁 ☑裝訂 ☑材質 ☑印刷 ☑加工
好設計的理由:將清水混凝土、V形槽、青綠色金屬板等建築元素重現於書上,搭配打凹和上珍珠膜的加工,增加了觸感和視覺層次。
......................................................................................................
透過一本書,如何表達一棟建築?在編排上需要考慮的往往遠多過於只是在版面上置入圖片與文字,更多的是如何以版面配置來表現設計發展、從設計到施工的二維至三維的過程,以及工程圖面如何與工地現場搭配閱讀等,都是《真切的構築:毓繡美術館設計與施工全紀錄》在書籍結構調整與版面構成時多次討論、修改之處。
不同於一般作品集,本書希望把設計與施工的過程並陳,因此在圖文的編輯上,針對建築設計的部分試圖將不同表現的資料──如手稿、模型照片、不同階段的施工平面等依據空間動線並陳、搭配文字閱讀;而施工過程則專注在圖面與大量現場照片的對照閱讀。這一方面也是希望透過這樣的編排,讓專業讀者能看門道,但有興趣的非建築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對空間的大致規劃與想像。
在全書裝幀設計上,採特殊的內裸背裝訂來表現設計和施工之間的關係。內文穿線裝訂並採用裸背的形式露出書脊結構,此處刻意不與封面貼黏主要原因在於「展示結構」,讓整本書呼應「構/築」的行為意象,因此打開封面時,可清楚看見貫穿書本結構的裝訂線。另一方面,這樣的設計除了保留了俐落的書背外,也讓書能夠完全平攤,以利閱讀內文中令人值得細細研究的大量圖面。
裝幀採特殊的內裸背裝訂,呈現出「構/築」的行為意象(攝影/李盈霞)
讓書籍可攤平的設計,在閱讀圖文時毫無阻礙(攝影/李盈霞)
而整個內裸背的書脊特地設計出灰色朦朧的漸層,穿以與建築本身材質中金屬板屋頂的青綠色同系的色線,一方面淡化的整本書的重量感,呼應在此案中建築被虛化隱退於自然的概念,另一方面也呼應建築本身的材質。封面也同樣採以此一特殊色,使用美術館設計中的幾個重要建築語彙(清水模、V形槽、青綠色金屬板),壓印在具有清水混凝土感的灰色時尚卡紙上。內頁則以數種不同紙材隨書籍結構進行搭配,讓全書閱讀上更具分明層次。
書脊特意設計成灰色漸層,呼應建築本身清水混凝土的材質(攝影/李盈霞)
封面以青綠特殊色印製的幾何線條,帶出美術館設計中清水模、V形槽、青綠色金屬板等重要建築語彙
內頁以數種不同紙材隨書籍結構進行搭配,讓閱讀上更具層次
最後,這次封面的選圖,並非以建築物風景,而是以完成這座美術館建築的兩位人物:建築師廖偉立與負責營造方面的清水建築工坊廖明彬在建築中的身影作為封面,試圖提示完成一棟建築的操作與人味──所謂的建築從來並非憑空出現,而是透過一雙一雙手的施作與眾人之力才能完成。而作為美術館基本結構的清水混凝土這個元素,也以打凹壓印與印珍珠膜的方式與封面的人物照片相接,以搭構一棟建築中「人+二維圖面→三維空間」的構作關係。
封面選圖是完成建築的兩位人物在建築中的身影,帶出建築之外的人味
封面與封底皆可見打凹壓印與印珍珠膜的「清水混凝土」形狀,呼應美術館的結構元素,也增加手感(攝影/李盈霞)
書後附設計與施工時程表,以和書封相同的色系呈現(攝影/李盈霞)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