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他們在島嶼寫作II │言叔夏讀林文月】聽人說話

  • 字級

飲膳札記

飲膳札記


最早是在什麼時候,讀到林文月的作品呢?其實我記不得了。那大約是在遙遠的中學時代,國文課本裡一段模糊的文句。是《飲膳札記》吧,優雅的女子做優雅的菜,好像一切都很合宜,即使煩惱也像是細斜的雨,恍恍飄過,街道便光潔了起來。那個時代(也許現在也是),國文課本裡總有很多這樣的女子,寫作的女子拿寫作的筆,即使鍋鏟也能拿得像筆一樣,不沾一點人間的煙火氣息。有時那筆端會流露出一種類似的潔癖感覺,好像除了油墨,再沒有一點什麼能沾染上袖口

而多年以後再讀到《飲膳札記》,已是研究所後期了。書頁的楔子寫到蜜月回來第二天,為了替新婚的丈夫做菜,從未生火煮飯的女主人翁一試再試,被爐火薰得眼淚直流(那是仍需以舊報紙生火發爐的時代);「那時我仍在研究所讀最後一年,學位論文的撰寫雖然不容易,家居生活則又令我體會到人生更具體實在的另一面。」散文裡的女作家作如是言,自此發憤於庖廚之事。那時我仍在博士班讀最後幾年,也早已不是「讀中文系的人」了。博班以後,從中文所轉讀台文所,學校裡的面孔換過了一輪,課堂上的書本論文也換過了一輪。傳統中文系裡經常在師長間言談的「生命」、「情志」等字詞,幾乎無再出現在正式的課堂了。不知改變的是時代本身?還是知識系統的切換軌道?博二時,我搬到一間有廚房的套房。說是廚房,那其實只是推門進來、玄關處一方很小的、內嵌了電磁爐的流理臺罷了,我卻非常高興,作不出論文的時候,做菜是唯一可能的事。

《飲膳札記》裡的大菜,我是做不來的。獨居的研究生活,雙層的電鍋一層炊飯、一層炊菜,菜熟時撒點白鹽,便是一頓簡便的午餐,綿羊吃草那樣溫馴地吃完,一日也容易。但我卻很喜歡站在流理臺昏黃的玄關燈下,削一顆馬鈴薯皮的那種短暫的時光。不開燈的房間只有一顆黃澄澄的燈泡,電爐上滾著一鍋豬肉馬鈴薯味噌湯。白日的公寓裡靜謐無聲,只有窗外陰冷的十二月,鴿子般地將我收納隱蔽在牠的羽翼下。臺北的冬天來臨了。

《他們在島嶼寫作II》劇照:林文月


人物速寫

人物速寫

冬天的時候,就適合讀《人物速寫》了。也許是那集子裡的側臉線條太過銳利,遂在我的腦海裡剪紙一般地割出了輪廓來。大學時,第一次在現代散文的課堂上讀到了〈A〉,那作者謂道「不是特別美麗,年華也顯然向晚,但舉止言談自有京都女性的溫婉風韻」的A,在文章的後半段開始,陡然有了驚人的轉折。第一次讀到時,我既是非常驚訝它竟出自於林文月之筆,但同時又有一種竟也能了然於心的矛盾心情。這敘事的聲音真是來自《飲膳札記》《讀中文系的人》《交談》裡那一舉止身段都如此優雅、生活幾乎不脫家庭、廚房與研究室的女性嗎?那種非常私密的腔調,類近一種大正時期的私小說節奏,在整部《人物速寫》裡,幾乎成了主導的聲腔。加州暑夏研究室裡哭泣的JL,與教授偷情最終孤獨老去的A,有著庶出身世的友人J,幾張臉孔,冬日的書桌前隨手讀來,都讓人心驚膽顫。驚顫的不是因為那人物的故事情節過分離奇──再離奇的故事,永遠也離奇不過小說;而是那愈發敘述而愈往窄縫窺去的「他人的臉孔」,一不小心便逾越了散文表意的倫理界線,讓人不禁邊讀邊為作者捏了一把冷汗了。

很奇怪地,踩在這條邊線上的《人物速寫》,巍巍顫顫地讀完了以後,反而驚詫於作者的淡定了。我經常思忖,那究竟是為什麼呢?這樣一部踩在線上的散文──有時那腔調太過迷人,竟也有了一種跨過散文界線、踩踏進小說禁地的線條迸散之感──他人寫來或許總會寫壞了,或者根本就寫俗了,為什麼它偏偏不會呢?是那些英文字母作為臉孔面具的代號底下,把現實的一面給割離了?於是那被割裂的五官遂在一個又一個字母的掩蔽之下,被重組成一張無人知曉的臉罷?那麼,那作為散文「敘事者」中唯一的現實線索的「我」,又是什麼呢?或許那才是林文月散文寫作的一顆果核裡堅硬無比、無所撼搖的物事。那其中的「我」,是一隻耳朵,只負責傾聽與書寫。書中寫到與那些臉孔會面之前的沿途,都是「我」所感知的風景──「窗外是加州特有的藍天綠茵,室內卻是陰涼清靜。木桌、木椅、沙發都相當老舊。」又或者「那一間病房並不寬敞,除了病床、桌櫃、電視機,和一張晝做沙發椅、夜供護佐休憩用的長椅案,便只有兩張高靠背的簡單木椅。」如此白描,淡而趨近無味的空間,在書裡沿途比比皆是。多一分則逾越,減一分則無味,如同書中的「我」發出聲音的位置,永遠那麼靜定微弱,彷彿只是為了聽人說話而來。

我也在冬天的時候,靜靜地聽誰說話了嗎?烤一盞電暖爐,將棉花糖魚叉般地烤來聽──這是夏宇〈交談〉裡的冷笑話了。很巧妙地,林文月也有一篇叫做〈交談〉的散文。我常覺得她的散文只是一種說話與聽話的姿勢。有時聽話的時間多了,「我」也就在話語的地平線裡隱沒了。那真是一種非常、非常老派的溫柔。


  關於林文月  
臺灣彰化人。生於上海日本租界。幼時接受日本教育,11歲始返臺,學習臺語,並接受中文教育。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即留母校執教,專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史丹佛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捷克查理斯大學客座教授。教學之餘,更從事文學創作及翻譯。

學術著作、譯作細膩嚴謹,散文作品則在記敘與抒情中蘊含無限感思,傳遞著生活裡充盈的美好。1993年自臺大退休,次年獲聘為臺大中文系名譽教授,晚年旅居美國。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類)、國家文藝獎散文獎及翻譯獎。著有《讀中文系的人》《飲膳札記》《擬古》《寫我的書》等,並譯注日本古典文學名著《源氏物語》《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伊勢物語》


《他們在島嶼寫作II》劇照:林文月


  林文月作品精選  
1.《京都一年》1971年4月,三民
作者36歲時申請至京都大學研修,本書為其隻身赴日十個半月,聊以寫作排遣孤獨,由於其棲宿民居,對古都人情交誼等,別有一番細緻觀察;〈京都茶會記〉、〈歲末京都歌舞伎觀賞記〉、〈祇園記〉等寫日本茶道之排場與優雅,寫京都人之鄭重歌舞伎表演,寫歲時儀俗,翻來是一冊翩翩風物詩。

2.《作品》1993年7月,九歌
本書分上下二卷,上卷收二十篇紀人評事之文,有〈我的舅舅〉、〈父親〉、〈臺先生的肖像〉〈從溫州街到溫州街〉等志人之文;亦有為文〈愛臺灣的方法〉致殷允芃兼賀《天下雜誌》創辦十週年;〈不見瑠公圳〉淡淡敘寫地貌因建設改變,今昔觸動;下卷收錄翻譯川端康成、曾野綾子等譯作幷感想數篇。

3.《擬古》1993年9月,洪範
本書靈感與陸機摹擬〈古詩十九首〉關涉,據作者語「出於一種嚴肅的遊戲性」,全書有兩大重點:一是結構形式與所擬對象相類,二是筆法和記敘重點與所擬對象一致,〈香港八日草——擬《枕草子》〉和〈平泉伽藍記——擬《洛陽伽藍記》〉為其中之最,作者示範創作的再創作是如此精雕細琢、如此平整工巧。

4.《飲膳札記》1999年4月,洪範
作者25歲前沒拿過鍋鏟,婚後慢慢以做學問的態度作菜,從不辨蔥蒜至巧手烹鮮。本書共收錄菜餚十九道:〈潮州魚翅〉中可見,因魚翅軟爛特質,或為孝親佳餚,或宴請恩師臺靜農孔德成時常備:〈口蘑湯〉與〈香酥鴨〉、〈椒鹽裡脊〉等篇敘及與恩師、文友、鄰里交誼,在宴會與做菜之間,有真情流動。

5.《寫我的書》2006年8月,聯合文學
收錄十四本跟作者淵源甚深之書,寫書本身,更寫如何與此書相遇之情事;〈莊子〉寫其外祖父連雅堂存書中有四冊掃葉山房石印之《莊子》;〈陳獨秀自傳稿〉則憶及臺靜農先生晚年輾轉病榻之往事;〈清晝堂詩集〉寫鄭騫先生對文章事業之經營;書與書串連記憶,也短暫召喚已逝去的時空。


京都一年 作品 擬古 飲膳札記 寫我的書






閱讀的書,將左右一個人的命運與現在。

【他們在島嶼寫作二】他們的文學時代:新世代創作者眼中的大師

【他們在島嶼寫作二】他們的文學時代:新世代創作者眼中的大師

所以必須更主動地思量,塵封已久的心,願意與誰深談敞開。

七位才華洋溢的創作者,挑選出七位島嶼上寫作的文學大師。
這些在他們心中經歷時間挑戰的大師,有文化氣味、有歷史繼承、有故事的日積月累,有革新的前衛。

經典並不遠,聽他們分享被觸及靈魂的時刻,激動找紙的路上,斷續寫下卻深刻的句子。

在資訊氾濫的洶湧裡,換下庸碌的過去。
讓真正能豐潤生命前進的創作,成為呼吸,成為未來。


 


白馬走過天亮

白馬走過天亮

文/言叔夏

一九八二年一月生。有貓之人。白晝夢遊。夜間散步。

東華大學中文系、政治大學中文所畢業。現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曾獲花蓮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



點此看更多《他們在島嶼寫作II 》瘂弦、洛夫篇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我們都是許涼涼,我們都是徐錦文,謝謝李維菁帶給我們的每一位女主角

作家李維菁於今日(11/13)病逝。「你幻想唱歌的人是只用喉嚨嗎?不是,是全身,只是用聲音表達,難道做雕塑的人只用手創作?不是,是用全身。寫字的人也是用全身,每一個創作都是全身。」讓我們一起回顧李維菁談創作時的神采。

241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