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年度選書是件愉快的事,大家聚在一起分享意見,談論覺得應該要中選的書,最棒的莫過於全體通過、一致贊同的作品。2015的簡體館藝術選書《一點兒北京:大柵欄》就是這樣讓人感到愉快與可愛的書。
《一點兒北京》是系列作品,由兩位作者李涵與胡妍打造,兩人發揮建築與設計長才,走訪北京知名景點,利用詳盡的軸測圖與柔和繽紛的色彩,呈現出這些地點的人文風貌,以及居住於此的喜與憂。前三本已於2013年出版,分別介紹798、三里屯、南鑼鼓巷,並獲得當年《中國最美的書》獎項肯定。
《一點兒北京:大柵欄》是系列最新作品,這個區域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有著北京特色建築──胡同,當中是許多特色店家與住宅,熙來攘往,相當熱鬧。
在胡同裡生活幸也不幸,在這個講求快速發展的時代,每天都有老房子被拆,就算是具有歷史特色的胡同也不例外,遇上拆遷就得搬走;遇上保留不拆的,修繕也具有一定難度,居住其中,得忍受建築腐朽帶來的不便與危險。
但仍有一群人,愛上這裡的美好,不想離開這樣的氛圍,進而開始利用創意與熱情改造大柵欄周圍環境。書中走訪十個充滿趣味的空間,看看他們選擇這裡的原因,以及希望他們創造的空間,能帶給大眾什麼樣的體驗與況味。
在這裡,有建築事務所發明名為「內盒院」的房屋組件,讓使用者安插入老舊建築裡,像熱水瓶的內膽,保護了房屋本體,也讓居民生活更加安心便利。有人選擇在這裡開起設計咖啡館,完成年少時從未停止的夢,每天調整店裡的佈置,希望呈現更好的空間與體驗,就算除了他們自己沒人知道也無所謂,重要的是,心緒得以深耕飛翔。
除了商業場所,大柵欄裡還有一棟清真寺,來這裡做禮拜的人們,沐浴清洗,虔誠敬拜,聽經悟道,在寺內感受肅穆莊嚴,出了寺,旁邊有超市、大雜院、菜場、小館,到處人聲鼎沸。在這裡,宗教的神聖與市井的喧囂融為一體,如同伊斯蘭教義,大家共享歲月靜好。
微雜院是另外一項提昇居住品質、保存胡同氣息,並活絡當地發展的奇思妙想。
建築師張軻以大柵欄做為基地,探索更新胡同的可行方式。捨棄破壞建築肌理的拆一建三模式,不做沒有人味兒的假胡同主題公園,他利用胡同凌亂的空間,將其改造成為兼具圖書館、住宅、展廳的多功能住宅。不論是天窗斜斜的光、空出來的角落窩了隻貓,每天人們都能從中得到新趣味,除了方便,更保留下生活的軌跡,這些共同的珍貴記憶,是不能被消除、無法被替代的重要資產。
翻開《一點兒北京:大柵欄》,軸測圖的密集與精緻,反應了這裡的繁華與匆忙,處處有人車流動向前,節奏快速。走進書中介紹的空間,就像從大街上拐進胡同,看見的景象轉為寧靜。經由這些人的努力,現在這裡變得越來越活潑,充滿嶄新氣息,並保留濃厚人文風貌,傳統與現代,在這裡得到銜接與共生。
城市更新與再造,最重要的是提昇建築安全與品質,保留真實生活的氣味,讓人願意待在這樣的空間裡,徒具其形而無內涵,最終只剩不堪,唯有達成人與空間彼此妥善利用,和諧共存,才算真正的保護與再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