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但唐謨影評

【但唐謨專欄|電影玩但但】恐怖先生遊法國

  • 字級

電影玩但但

我對法國一直有很多意見,因為法國概括了整個台灣集體意識中對於歐洲刻板印象的總和。當提到「巴黎」,馬上聯想到的字眼就是「戀人」、「浪漫」,或者是在河左岸喝咖啡看書。你只要想像一下有多少婚紗攝影的店名是叫作「巴黎」……如果亞洲是被西方人浪漫/陰性化的,同樣地歐洲/法國也被我們台灣人浪漫化到虛無縹緲,讓人心生厭惡,連帶影響到我對法國的觀感。然而對一個喜歡看電影的人,法國是永遠擺脫不掉的一部分。儘管你混得再兇,一生當中總是會上到至少一小時「法國新浪潮」的課;當你聽到「楚浮」,馬上就會接著說「高達」(就像聽到「雷奈」一定要接「費里尼」)。法國電影的意義就是好萊塢電影的相反,瞧不起商業片的人就要看藝術片,而法國電影就是藝術片……當然這也是刻板印象。

秋水伊人 DVD(The Unbrellas of Cherbourg)

秋水伊人 DVD(The Unbrellas of Cherbourg)

總之恐怖先生終於去到了法國,面對一個有點熟悉其實陌生的地方,根本就是土包子一個。秋天的巴黎氣候宜人,恐怖先生(以下簡稱「我」)開始在這電影國境尋找電影的痕跡。巴黎週末的跳蚤市場,頗像禮拜天的福和橋下,一攤攤帶著歷史記憶的生活雜貨,漸漸地勾勒出我對於法國/巴黎的第一印象。此時一張黑白的古老明信片吸引了我,圖片上朦朧的港口和停泊的船隻,帶著一份不大愉快的詩意,感覺很像馬賽勒卡內(Marcel Carné)導演的《霧港》(Port of Shadows, 1938);明信片背面用黑色墨水寫了一堆看不懂的法文,可我卻看懂了圖說上的另一個字:Cherbourg(雪堡)。

原來明信片中孤寂的海港不是卡內的霧港(Le Havre),而是傑克德米(Jacques Demy)《秋水伊人》(The Unbrellas of Cherbourg, 1964)中撐彩色雨傘的地方。明信片的收件者是個Madame,所以這會不會是《秋水伊人》男主角在當兵的時候寫給女主角的信呢?不過信上的日期是1908年,應該是中法戰爭結束後,難怪感覺比較像卡內的電影。這張要價0.25歐元的明信片,誤打誤撞地為我完成了法國電影的第一次接觸,以及第一個Shopping。

1908年的雪堡明信片(提供/但唐謨)1908年的雪堡明信片(提供/但唐謨)


斷了氣 (世界唯一16x9版) DVD(Breathless)

斷了氣 (世界唯一16x9版) DVD(Breathless)

台灣跟法國幾乎沒有歷史的重疊,《秋水伊人》拿坎城大獎的那年(1964),法國就順便和台灣斷交了。對法國如果有任何的記憶,真的就只有左岸咖啡和法國電影了。而巴黎處處都是電影的痕跡:《新橋戀人》的新橋,《愛在日落巴黎時》的莎士比亞書店,或者《鐘樓怪人》的巴黎聖母院等等。但是我心中念茲在茲的,卻是《斷了氣》(1959)中的賤女人珍西寶和楊波貝蒙第一次相遇的「香榭麗謝」。電影中優美的弦樂響起,短髮女珍西寶拿著《紐約論壇報》在香榭麗謝沿街叫賣。這場景(包括音樂)我都已經背得很熟了,只是2015年的香榭麗謝已經是個嘈雜的、滿街名牌和遊客的「菜市場」,只好落荒而逃,再也不想回去……有些東西既然屬於電影,還是讓它繼續留在電影裡面比較好

《斷了氣》中的香榭麗謝


離開巴黎來到另一個電影大城南特(Nantes),《風櫃來的人》當年在此地拿到了「三洲影展」的大獎(1984),全世界開始對台灣電影感興趣了。南特滿地的石板路讓土包子觀光客興奮異常,而這裡也是法國導演傑克德米的童年故鄉。傑克德米的電影總是在講愛情的失落,沒有結果的愛,機會與命運……他的女角凱薩琳丹妮馥安諾艾美珍妮摩露也都在為愛情尋尋覓覓。波默海耶廊街(Passage Pommeraye)是南特最重要的電影聖地。

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

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

巴黎的憂鬱【中法雙語對照版,隨書附贈經典散文詩卡四張】

巴黎的憂鬱【中法雙語對照版,隨書附贈經典散文詩卡四張】

傑克德米的第一部片《羅拉》(Lola,1961)中,安諾艾美就在這沿著階梯上的商店街,好像走迷宮似地尋找愛情。波默海耶廊街的建築開始於19世紀的巴黎:兩側的商店中間搭起用鐵架玻璃結構的拱頂,形成一個拱廊街(Arcade),讓人在裡面一面走一面逛,享受城市的特權。拱廊街也就是商店街和百貨公司的原型,一種消費文化的產物。班雅明對拱廊街非常有興趣,他研究巴黎的城市空間,把拱廊街的空間特性和資本主義的生活連結在一起。南特的波默海耶廊街,也出現在台北車站地下街、華西街、週年慶百貨公司等等。那種紙醉金迷、放蕩糜爛、明亮清爽、讓人錢包大失血的資本主義,真是一種虛幻的狂喜

南特離台灣也並不遙遠,除了侯孝賢,南特也是科幻大師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故鄉。
海底兩萬哩

海底兩萬哩

儒勒凡爾納活在科技正萌芽的年代,卻以豐富的想像力,寫下了一系列的幻想故事,把這世界變成他的冒險樂園,包括《海底兩萬哩》《環遊世界八十天》《地心歷險記》等等。這些故事都被拍成電影過,而且因為年代久遠,已成為公共版權,在台灣各大仿若拱廊街的資本主義大賣場都是每片39元。他的博物館矗立在山坡上,窗外可遠瞰整個南特的沿河風景,這個結合了科幻、電影,以及資本主義的漂亮城市。

傑克德米電影中的拱廊街


膜

有了拱廊街之後,班雅明提出了漫遊者(flaneur)的概念,簡單說就是不務正業的人,耍廢的人,口袋有點錢還沒窮到沒飯吃的人,穿得漂漂亮亮,在一個花花綠綠的、有很多東西可以看可以逛可以買的城市空間,漫無目的地亂走亂逛,眼睛則一直跟路上感興趣的人進行Eye contact,他們看人,同時也被看。然而置身在一個擁擠的城市中,你卻感覺到如此疏離……巴黎或許是最適合亂逛的地方吧!

當我和Monsieur羅進行巴黎亂逛時,突然提起了亞蘭德倫,提起他年輕時多麼俊美,而現在不但老朽,甚至言論更加保守可怕。巴黎的夢幻突然一下子破功了,恐怖先生即使努力地避開觀光景點努力亂逛,仍然到不了巴黎的另一邊:那種蓋了很多國宅的,種族混雜的社區。在巴黎認識的法國人,有叫作Phillip、Pierre或Julian,卻總是沒有遇到叫作薩伊德(Said)的阿拉伯人。就像前幾天偉哥南特科幻烏托邦展發表的法文版小說《膜》,有一層無形的膜,把我和真正的法國隔開了。

文化的,語言的,經濟的(法國貴的要死)差異,像一個紅海,把我和法國分成了兩邊。一邊是虛幻的浪漫,一邊是真實的人生。但即使是虛幻的浪漫,法國仍然是浪漫的。喜愛巴黎的胡才女說:在法國,我不用對人解釋我為什麼喜愛文學、喜愛電影,因為在法國,這是很平常的……(大意如此)。我想法國會讓我們台灣人如此神往,原因應該就在此吧!

我的舅舅 DVD(MON ONCLE)

我的舅舅 DVD(MON ONCLE)

離開巴黎的那一刻,正要登機的前三分鐘,我又得到了一個大驚喜:當我走進廁所,竟然響起了我非常喜愛的電影《我的舅舅》的片頭音樂,那音樂輕快動人,電影畫面則是狗狗在清晨的街道上跑跳。法國人竟然拿這種音樂當作廁所音樂。我決定回台北也要在廁所放個小喇叭,可以一面便溺一面聽《我的舅舅》,留住在法國最後一個關於電影的記憶……

《我的舅舅》片頭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但唐謨

《破週報》每週影評撰述。翻譯過猜火車》《春宮電影等小說。喜愛恐怖電影、喜劇電影、「藝術」電影,但是不喜歡太傷腦筋的電影。喜愛在家看DVD甚過去電影院。養了兩隻狗,超愛烹飪煮食。著有《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馬卡龍、聖代、反轉蘋果塔……你可能吃過,但你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嗎?

那些你所鍾愛的法國甜點和它們的身世之謎

165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