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偵探社
【推理入門】深度的集合成就了故事的廣度──淺談宮部美幸的「巨篇」
作者:臥斧 / 2015-06-30 瀏覽次數(5932)
這位聽眾的感想,恰好反應出宮部美幸作品的重要特色。
宮部美幸的推理作品當中,最精采的特色,常常不在刻板印象中推理小說必須要有的「謎團」─ ─並不是說宮部的謎團設計得不好,而是她並不著力於在作品中擺置華麗難解的死亡機關,也鮮少出現謎團詭計破解之後就順理成章結束故事的情況。宮部費心處理的,大多是包括偵探及凶手在內的所有角色們,在面對及經歷主要事件與偵查流程當中的個人狀況:他們看到什麼、如何解讀這起事件、決定自己如何面對這起事件,以及這樣的決定如何影響周遭的其他角色。
這樣的特色,在宮部的「巨篇」作品當中更為明顯。
宮部美幸目前在臺灣出版的推理譯作當中,如果把帶有推理色彩的時代小說也計入,篇幅長到必須分冊出版的超過五部──當然,把分冊視為「巨篇」不是嚴謹定義,只是用來舉例──其中的《模仿犯》字數超過一百二十萬、出場角色超過四十個,《所羅門的偽證》則得分為六冊才有足夠的頁數容納整個故事。但這些大部頭的作品裡,都沒有出現非常長的時序設定,也就是說,宮部美幸並不是用寫歷史小說或大河小說的方式、試圖在故事裡講述大段時間裡發生的故事;相反的,宮部關注的是在一段特定的時空當中,相關角色的內裡縱深──宮部美幸小說的廣度,在於不止著力描寫主要角色,也盡力描寫其他出場角色;而深度,就在描寫每個角色內裡的時候呈現出來。
這種創作角色的方式需要大量的觀察與寫作技巧。
宮部美幸寫角色的幾個層次:一是角色最外顯的特性,也是大多數創作者會注意到的部分──這個角色很躁進易怒、那個角色很怯懦怕事等等;再是角色內在的個性,這個部分會與角色的生長環境、教育背景、職業習慣甚至高矮胖瘦有關。這兩個層次都照顧到了,角色遇到事件的反應就會出現足夠的 說服力,讀者會明白為什麼這個易怒的角色在某個狀況裡龜縮、為什麼那個怕事的角色在某個決定上堅持;讀者也會明白,事件對角色產生的影響及角色發生的轉變,並不是作者跋扈地指定,而是這個角色 必然會出現的反應。
這麼一來,角色變得立體、變成一個「人」,就增加了故事的說服力。
宮部美幸的《模仿犯》中,無論是追查案件的角色(如警方或記者)、被捲入案件的角色(如受害人或屍體的發現者)以及凶手,宮部幾乎都詳細地做了必要的描述。深度的集合成就了故事的廣度,在讀《模仿犯》時,讀者讀到的不止是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案及其偵辦過程,還以出場角色組成的微觀社會模型,讀到一整個社會面對純粹惡念時的狀況。《所羅門的偽證》中,宮部則以中學為主要背景,刻意限縮其他干擾(警方、媒體及黑道都與主要事件做了某種隔離),聚焦在角色與校內死亡事件的關係,再反過來用設定好的模型,呈現出巨觀社會的樣貌。
這種大量描述角色內裡的做法適合以小說呈現,直接轉化成影劇,就較難呈現同等豐富的內涵。
宮部美幸描寫角色深度的力道,並不只在巨篇作品發生,不過如果想一併呈現廣度,就得動用足夠的頁數才有辦法妥適地容納。「杉村三郎」系列的前兩部作品《誰?》及《無名毒》都是一般長篇,但其中對部分角色描寫的深入程度已經十分令人嘆服;宮部上班經歷不長,卻總能直接鑽進職場深層、揭示箇中百態。本系列新譯作《聖彼得的送葬隊伍》變成分為兩冊的巨篇作品,宮部會在其中如何發揮極佳的洞察眼光及精準掌握人性的能力?就讀者們翻開書頁,親身感受。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