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偵探社
【推理專欄】青春、友情與死亡──專訪《共犯》作者夏佩爾/烏奴奴
作者:栞 / 2014-11-26 瀏覽次數(4640)
相較於過去所創作的作品,都是較為花俏、複雜,手法也懸疑許多的故事,《共犯》的人物與結構都相對簡單。整部作品受到電影《告白》及《神秘河流》的影響,兩位作者希望即使沒有太過繁複的推理成分,透過極少數的登 場角色,就能夠推動整個故事的發展。
故事的靈感,來自於烏奴奴在新聞看到許多溺水事件的發生,一邊想著這些溺水的人會發生什麼事呢?身邊的人又會有什麼反應?旁觀者會是救人或是逃離?於是藉著這個點繼續發展下去。兩人會針對一個好的點子輪流創作,每人負責一個篇章,再繼續延伸故事的內容。雖然各自也有自己的作品,但在合作的狀態下,既可以督促自己在一定的時間內創作,又能夠檢驗彼此的想法與邏輯,多年下來,夏佩爾與烏奴奴已養成極為熟練的默契。
《共犯》藉由兩個角色死亡的對比,描繪校園裡學生產生的反應與後續心理狀態發展。故事一開頭,夏薇喬的死,成就了黃立淮、林永群及葉一凱共同的祕密與類似結社的遊戲。然而當黃立淮的死亡造成關係的崩毀,反而陷入了「你們是共犯」、「我們是共犯」,抑或「他們是共犯」的迷惑。《共犯》的主題便著墨於青春、友情與死亡,以及這個世代的少年所渴望獲得的認同感。
幾個主要角色的描寫,主要來自兩位作者的自我投射及身邊朋友特質的綜合體。夏佩爾表示自己的年少時代近 似於多愁善感的黃立淮。在夏佩爾的成長過程中,卡夫卡與卡謬是兩個影響他相當深遠的作家,而卡謬的重要著作《 異鄉人》也成了《共犯》作品中的一種暗示。每個人都可能曾思考過關於自己的存在價值的問題,有的人鋒芒畢露,有的人渺小不起眼,會想著自己活著、死去有什麼意義。夏佩爾透過寫作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黃立淮在書中也用另 一種方式來證明自己。
從小就是優等生的烏奴奴則表示,自己與故事中的林永群較為相似,模擬像林永群這樣一個好學生的行為與思考,對她來說輕而易舉。其他角色或多或少都有夏佩爾或烏奴奴朋友的影子,唯有夏薇喬這個漂亮又怪異的女學生,是他們認為不太可能存在這世界上的類型,單純為故事所虛構的人物,也是夏佩爾對於青春時期完美女生的想像。畢竟一個長得這麼漂亮的女生,很難因為沒人搭理而鬱鬱寡歡,或是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舉動。
兩人並未想過《共犯》會拍成電影。當初投電影小說獎的目的,單純只是希望獲獎,並沒有抱著拍電影的期待,如果預知後來會影像化,一開始可能會放大整個故事的格局,但也可能因此導致電影難以成形。畢竟影像與文字的 取捨,本來就不是這麼簡單。電影上映後相當成功,即使小說與電影還是有不少差異,但導演在與他們討論劇本及處理改編的過程中,精巧地保留了整體的核心價值,將原著精神完整的呈現出來。
目前兩人維持著一年一部小說的節奏,對夏佩爾與烏奴奴來說,死亡是一件很迷人的事,也是相當有趣的題材。在創作的同時,會盡可能加入推理的元素。夏佩爾一直都期許自己可以寫出只要開始閱讀,不管好不好看都會讓人輕鬆翻完的作品。兩位作者在創作小說的同時,也會嘗試改編成劇本,讓思考的點子能以不同形式呈現,讓更多人看 到。兩人也提到影視創作亦不失為推廣台灣的推理作品一個很好的方式,鼓勵現今的創作者往這方面多加嘗試。寫小 說一直是他們的理想與志願,雖然為了生活必須寫劇本或者拍片維持生計,但只要心有餘力,他們就會持續寫作,創造出自己渴望的世界。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