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大腦基本上是一團懶惰的肉,它不喜歡浪費能量。那創新者的腦袋,想的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作者:陶比獅 / 2013-04-30 瀏覽次數(6511)
。兩家蛋塔店,一家大排長龍,一家小貓幾隻,沒吃過的你決定選擇排隊那家。
。如果可以,你會希望下週上台演講的人不是你。
。下面這張圖,你會忍不住地看到一個正三角形。
大腦基本上是一團懶惰的肉,它不喜歡浪費能量。面對來自眼睛的資訊,大腦會以最快速有最有效率的方式處理,因為時間就是能量。信不信由你,從神經生 理學與心理學實驗都發現──「你所看到的,不是眼睛傳送的產物,而是大腦解釋過後的資訊。」也就是上面第三項視覺觀察中(著名的卡尼薩三角形),與其解釋為三個物件,不如解釋為一個浮現的三角形來得對大腦有意義。
因此,我們知道大腦很喜歡走捷徑,不論是借用過去的經驗或是仰賴於別人的說法;尋常的知覺會讓你覺得相當自在,只需很少能量,但是不尋常的知覺會強迫大腦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這樣做要耗費能量。但是,這卻是本書《偶像破壞者》異於常人的必須起點。
所謂「偶像破壞者」,就是那些可以「完成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的人;書中舉例包括科學家費曼、金恩博士、賈伯斯、畢卡索、福特、南丁格爾等人,他們一致性地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在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上,創造出驚人的答案。談論他們偉大事蹟與生平的書多的可以,但是一旦深入大腦與神經科學的領域,你知道為何一般人做不到、而這些偶像破壞者卻能成功?的確,身為神經經濟學教授的本書作者格雷戈里將告訴你,偶像破壞者的大腦相對一般人存在三種不同功能表現,執行功能的迴路更有所不同,分別是:知覺、恐懼反應、社會智能。
偉大的創新,都開始於視知覺的改變。
玻璃藝術家奇胡利,是當代波璃藝術運動的同義詞;1976年一場車禍讓他的左眼從此失明,失去了深度知覺與週邊視覺,但卻讓他一舉讓他成為偶像破壞者,個人藝術生涯也從此改變,作品成為一種身體的延伸,最終帶領玻璃藝術進入「美化不對稱」製作領域。因此我們明白,偶像破壞者,不會跟一般人的大腦一樣,掉入講求效率的知覺陷阱。
迫使大腦脫離偷懶的思考捷徑,以偶像破壞者的眼光看事物,關鍵在於感知方式不同、或直接去接觸你從未見過的東西;如果只呆呆地面對一個東西然後努力思考,並不能獲得知覺突破。突破來自知覺系統與某種他不知如何詮釋的對象對抗,不熟悉強迫大腦放棄平常的知覺歸類,並創造出新的類別。
噢,那些不確定的恐懼與受公眾嘲笑的恐懼…
偶像破壞者跟一般人一樣都會經驗這些恐懼,這些恐懼正是大眾生活裡,所有壓力的來源!而他們具有忽略或馴服這些壓力的能力。其實,許多看起來安靜的員工有可能都是潛在偶像破壞者;書中舉出了例子,創造點子股市的瑞特公司(Rite-Solutions),正是用來幫助那些有好想法但尚未寫成厚重企劃案的好點子!他們幫「被拒絕的恐懼」創造出一種透明且門檻低的情境,社交沉默的傾向人覺得自在,大家都能夠投資與生產點子。
但若,如果群眾改變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呢?用一種甚至不被察覺的方式。研究鐘功能性磁振造影說出了真相,當我們不從眾時,代表「戰或逃」的杏仁核被激發,所以我們血壓與心跳聲高、汗流更多,這種恐懼強調了孤立的不愉快本質,所以我們寧可改變知覺,實驗中視覺的腦處理區有更多活動(頂葉皮質),似乎大腦正努力地讓錯誤答案打敗自己的想法,當受試者答案跟團體一致時(而團體是錯誤的;但人們意識層面卻絲毫無感覺。重新評估是抗據當下恐懼一個好方法;因為恐懼就像是酒精,如果你醉了,不應當做任何決定。
每位偶像破壞者都會受阻,但惟有成功的人能透過社會智能去說服他人
孤獨的偶像破壞者有如梵谷,一生孤絕,死後才他的藝術廣為人知;另外一位現代藝術家畢卡索,生前多產且多金,他向世人成功行銷了他的藝術與魅力。因此,若要轉變為成功的偶像破壞者,和他們新構想同等重要的,就是他們與別人建立關係的能力。不能只等待世界按自己的方式來看事物,而是必須與那些持不贊同觀點者打交道。兩個基本的方式讓他們可以建立社會網路:熟悉感與名聲。熟悉感抑制讓杏仁核(代表不熟悉或恐懼),知名有如阿諾,電影為他創造數以百萬群眾的連結,熟悉感讓他占了上風當上加州州長。
《偶像破壞者》或許可算是一種非典型談商業創新的書籍,在人的行為與意識之外,提供另外一種認識自我極限的方式,因此,我們知道偶像破壞創新行為確有神經活動可循;當越是苦思點子圖創新時,越是讓大腦脫離舒適區,練習接觸新的視知覺、學習與恐懼共處、開發EQ,一點一滴有意識的鍛鍊,不管為別人還是為了一個夢想,也許「完成不可能」就不再那麼不可能了!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