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是的,因為我們都曾有過關於它的美好經驗,所以,熱情不墜。《我該如何閱讀》
作者:DL / 2011-05-19 瀏覽次數(5731)
以前念書時忙著應付考試,讀閒書時間不多,也不太敢。那時發現想看的小說,會先買了存著。每周經過重慶南路買一本,書架上那一落越疊越高,我還記得那是我聯考後的「大計畫」,非常愉快的計畫──我要把那一堆書一本、一本看完。之後,輾輾轉轉成了個賣書人,閱讀於我當然不是難事,不過卻漸漸有了壓力。過往那令人愉快的大計畫扭歪了形態──想看、該看、待看的書每日每周堆疊依舊,理應有興趣的書挪不出空,有了時間還想讀嗎?有些非常排斥但卻非讀不可的書,久久累積下來,會不會打壞了閱讀的胃口?當自己一套篩書法則隱然成型,會因此錯過些什麼?
在我的篩書法則裡,「閱讀指南」這類的書籍,理所當然會被篩掉──我「當然」知道自己要讀什麼,不是嗎?除了一些目的性閱讀的讀者,許多人可能都會有跟我類似的想法:我們可能會對一些諸如「一生必讀的100本小說」、「非看不可的世界名著」,或是一些所謂「經典」名單感興趣。它可能是一個參考,可是我們畢竟不會真的照章行事。又不是要考試,我愛讀什麼讀什麼;同時,愛怎麼讀,就怎麼讀。
你一定也會說,如閱讀這般私密個人的行為,怎需要人教?怎麼可能有固定法則?《我該如何閱讀》的書籍簡介裡有這樣一段話:「他寫這本書的目的不是指導你如何讀完一本書,而是要你愛上閱讀,教導的意味少,建議的意味濃,他是想讓網路世代的讀者享受閱讀的樂趣。」如果,你和我一樣從來都不想理會建議這檔事,那我換個角度講:
我覺得作者其實是技巧的提醒了我,關於閱讀的熱情這件事。
有陣子,我很喜歡借人的書來讀。不確定好不好看、該不該買是一,不過有時候我是想搜尋主人留在上面的痕跡:鉛筆輕輕畫過的句子、喜歡段落的折角、眉批或是隨手註解,等等。如果無法和別人討論,那麼閱讀一些別人「閱讀」過的痕跡也是有趣的,甚至更私密的溝通經驗。所以當然,我也很喜歡借書給別人,同時不介意對方會怎麼「對待」這本書。亞倫.傑柯布講的可就更細緻了,他習慣用什麼鉛筆、過窄的版面設計如何不適於眉批;每一個眉批都是一個停頓,回頭再看自己過去留下的文字是什麼感覺,你會不會已經不記得,當初是為了哪一段在這頁折了個角?或是電子書興起後,新的註記方式跟過往習慣有何不同……這些經驗你應該都不陌生,我也是。所以讀來格外有感覺。
讀到喜歡的故事,可能會忍不住蒐全了這個作家的作品,一本接一本的讀下去;按著書裡提到的蛛絲馬跡,往前找;或是往後找,讀著延伸或仿作,細細比較其間差異。
再不然,你也曾經遇到那種惺惺作態表示要讀些什麼的人嗎?這種人不是想讀書,卻很在意要讀些什麼;不是「要讀」,而是要「有讀過」。他們到底要讀什麼?所以,你覺得什麼是該讀的書?你有不好意思跟人分享的書嗎?
是的,這些經驗你我可能都不陌生。書中或許提到一些讓人愛上閱讀的方式,可是容我直言,那是給菜鳥用的。我不需要有人教我如何愛上閱讀,但我覺得他減緩了我關於閱讀的焦慮;他提醒我關於閱讀的熱情,用我們曾經有過的美好經驗。
是的,因為我們都曾有過關於它的美好經驗,所以熱情不墜;關於,閱讀這回事。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