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細細梳理20年的秩序繽紛,我們可以更清晰社會真實的樣貌。
作者:DL / 2010-08-12 瀏覽次數(4199)
年初,出版社就提到他們計畫著這樣一本書。在忙亂的年度計畫會議上,總編輯倉促中仍興致勃勃的說到目前正在進行邀稿,不少是目前活躍於學界、政界、運動界的一時之選,「我們想從社會學的角度,記錄下台灣這20年來發生了什麼事。」印象中,總編輯是這麼說的。於我,當然是期待的;不過也有著某個程度的憂慮。曾經跟出版社討論過為什麼社會學的書讀者不廣?「明明是最貼近生活的,和每個人切身相關,為什麼沒人愛看?」或許是我們不習慣跳脫出來,以理性重新檢視,或說整理一下所謂「日常生活」吧。20年,我不確定是不是一個可以試試看的距離。年中,出版社帶來了這本書,《秩序繽紛的年代》。第一篇,是李道明寫紀錄片。
2008年「海角七號」熱賣,國片復甦的氣氛沸沸揚揚,讓我一時混淆了原來全景記錄九二一的「生命」、「無米樂」裡可愛的崑濱伯,距離現在也不過是五年前的事。再更早一點,「穿過婆家村」、「愛戀排灣笛」、「銀簪子」……曾經有一陣子,台灣的紀錄片好熱鬧,好像總得上電影院看個一兩部才跟的上文青話題。是的,是去電影院看,更早以前被視為沉悶、學術味的紀錄片,居然也成了電影院的「賣座國片」。只是當我們走進戲院消費他人的真實生命的同時,有更關心這些被拍攝者嗎?有更多人因此關注老兵、原住民,或是台灣的農業問題嗎?又或者,越來越多投入拍攝紀錄片的工作者,為了爭取票房,會不會反而把片子變得太有「劇情」了?我們要的是感動,還是反省?李道明一篇「激流般起伏的紀錄片運動」,從1990中期開始談起,解嚴、政府推動社區營造、人才培育、各式輔導金……促成紀錄片的一時榮景,以及一路下來陸續衍生的問題。李道明寫了一段短短的、20年的台灣紀錄片史;令人訝異的是,讀了,你會發現這段歷史其實與自己密切相關。當然,大部分的人並沒有拍過紀錄片,不過「無米樂」、「生命」、「翻滾吧男孩」……應該沒有人不知道吧?李道明其實寫的是一段社會斷片,當下我們只是身處其中;而現在,有了機會細細檢視前因後果。
外籍新娘,是個對我而言從來就是個過於遙遠的議題。最早是工地圍籬的噴漆廣告;後來陸續會看到一些新聞數據,說著現在小學生中外混血的比例如何如何,或是外籍新娘小孩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學習障礙等等。我知道新移民在今日台灣社會的重要性,但老實說並沒有特別花什麼心思特別關注。不過在看編輯提供的摘文時,我知道有些句子打到我了。
「我看見了!」是許多姊妹上課後的最大收穫:「看得見地址啦,路標也都看得懂了。」「以前我不會看,逛到哪裡,也不知道啊,現在要到哪裡都可以了。」「識字」,不僅使人能看見道路方向的指引,讓人能掌握外在的訊息,更重要的是,當人開始學習閱讀之後,對世界的恐懼逐漸減輕,也因此意識到存在的世界,以及用來描述這個世界的語言,同時進一步使他人可以暸解他所描繪的世界。
這段是夏曉鵑寫她與「美濃愛鄉協進會」創立外籍新娘識字班的故事。她寫出了一般人不常注意到的離鄉者的恐懼,以及識字後那麼單純而來的勇氣。當然,新娘們的問題更多,夏曉鵑他們也做了更多。看完文字,才突然意識到夏曉鵑為這篇文章下了一個很美的標題──新移民運動:慢一點,比較快。
《秩序繽紛的年代》總共有20篇;20個,我們都身處其中的社會斷片。潘翰聲寫的是環保,楊弘任寫的是社區總體營造;范雲從彭婉如,寫台灣的婦運;何明修和黃武雄寫教改。吳音寧,當然寫了她最熟悉的農村。
導言裡,編者說這不是懷舊風格的「雜菜煲」,讀者若想從中緬懷過往,將不免失望。但我仍要說的是,這書的確承載了我們的青春年少,因為我們都生長在台灣,因為我們都經歷了這20年,書中的每一個議題,或多或少就是我們的共同記憶,只是如今,它讓我們可以更清晰的看到社會真實的樣貌。
如同書名引的羅葉的詩:
若有音樂,哼我愛聽的那曲/若有醇酒,斟我嗜飲的一杯/也許為我出薄薄的詩集/但不必寫長長的序/追求的我已空無所有/這秩序繽紛的世界/就留給你整理
20年的秩序繽紛,經過一番細細梳理,讓我們更清晰的看到社會真實的樣貌。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