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資深鐵道迷的20年愛忿──專訪洪致文

  • 字級


洪致文-1
《台灣鐵道文化志》作者洪致文(圖/遠足文化提供)

台灣鐵道文化志【限量精裝版】
台灣鐵道文化志【限量精裝版】
在台灣鐵道文化的世界裡,洪致文已然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名字。1990年,他開始於《中國時報》寶島版發表鐵道相關文章;1992年推出的第一本鐵道專書《台灣鐵道傳奇》,在那個眾人只將火車視為交通工具、與文化完全搭不上邊的時代,他試圖披荊斬棘地建構鐵道文化的概念;及至眼下最新的《台灣鐵道文化志》,他依舊細數著一則又一則屬於台灣、屬於歷史、屬於人們與火車之間的故事,耕耘不輟,至今已逾二十年。

端看洪致文的出版資歷,不少人會以為他或許已過中年,然他正值不惑,讓人驚訝於他的年輕;看他對鐵道的專注程度,可能也會認為他鑽研於此中領域,但他實為一名大氣科學博士,任教於師大地理系。翻閱他的十多本鐵道專書,可能又會覺得洪致文之於鐵道文化或鐵道書寫,只要話匣子一開,該是說不盡的狂熱與興奮,然而,連最後這個猜測,都是錯的。

長年關注台灣鐵道文化發展,談起這十多年來的變化,洪致文透露出深沉的無奈。政府與台鐵對於鐵道相關文物的處理方式,從想法到策略上的顢頇,已不需多言;諸多的破壞與粗暴的對待,看在洪致文眼中,從最初的錯愕與不忍,如今只剩麻木的情緒。他的評價與建言總是既直接又犀利,從建物的維護,到車身的保存,皆可說是砲聲連連。其毫不留情的程度,幾乎要讓人忘記,他是個從兩歲起就對鐵道充滿熱愛之情的資深鐵道迷。

洪致文-2
八堵鐵橋曾是很重要的鐵道文化遺產,但最後來是被台鐵拆成一塊塊留在河邊,最後全部清光(提供/遠足文化)

台灣鐵道文化志
台灣鐵道文化志(平裝版)
「台灣有很多非常珍貴的火車,但依照台灣目前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是沒有辦法給這些火車一個『身分』的。」身分?為什麼火車需要身分?「有了身分,就會有法令的保護,不能亂拆也不能亂丟;還可以進一步編列預算,提供整修經費以及調查研究計畫與未來規劃建議。」洪致文進一步解釋,目前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只管建物與國寶器物,火車不在規範當中,而且因為火車具備可移動性,讓它的處境更為尷尬。「假設某個縣市想把某列火車歸為文化資產,如果台鐵覺得麻煩,他們只要把這列火車拖到其他縣市去放,就省事了。」但以同樣對鐵道有所珍愛的日本為例,他們會將火車訂定為「國家第一號重要文化資產」,依次編號,於是火車便正了名、有了身分,成了文化資產,而非過時即棄的交通工具。「當你沒有身分,你什麼都不能做。」

洪致文-3
這座彰化扇形車庫,是台鐵最後僅存的一座(圖/遠足文化提供)

又如時下最夯的鐵道藝術村,洪致文也直指問題核心:「你會發現,把我們所謂的鐵道藝術村放到酒廠、糖廠,其實都是一樣的經營模式,跟鐵道是分離的。只因為它可能是在鐵道附近,便冠上了鐵道的名稱。但它其實與原始最根本的東西一點關係也沒有。」

凡此種種,讓洪致文對台灣鐵道文化的發展,除了失望、憤怒,其實還有沒說出口的憂心。「現在很多人看鐵道文化,都認為是無限的商機。但我們目前的鐵道文化往往都太膚淺。它很可能只是假藉一個符碼、一個名詞,就依附在這個文化上去創作,可是出來的東西和整個文化概念的本質卻是分離的,這是一種失根的文化創意。」洪致文認為這是台灣當前在文化面上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不只是鐵道,老街、古蹟、或是各種節慶祭典,都出現了同樣的病症,長期以來,將成為無可挽回的損耗。

「但至少現在『鐵道文化』四個字已經變成一種符碼,已經廣為人知了。」加上近年也有許多火車站與鐵道建物,都已經列為歷史建築,進到文化資產的項目下,洪致文認為,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

「所謂的鐵道文化,是因為鐵道的出現,影響到周邊任何因它而出現的東西。例如有了火車,就有畫家去畫火車,或是有人在歌曲或小說中,加入了火車、車站的場景,這都屬於鐵道文化。」在洪致文的腦海中,有著一張龐大的台灣鐵道文化系譜,從鐵道起始,一路延伸到相關的各種領域,諸如文學、繪畫、電影、音樂等等。投身於鐵道文化二十年來,他期許自己逐步收束這個浩大的概念、將之落於實際且精確的物件上,再從這個具體的收束,往下延伸出其他文化概念。「鐵道文化包含的事物非常多,但它終究必須根植於真實發生的文化歷史,否則就變成架空的場景、奇怪的想像,甚至是錯誤的創作。」

洪致文-4
這部四不像的柴油拖車,是台鐵史上最荒唐的保存車輛整修笑話。(圖/遠足文化提供)

「我希望自己的書寫可以造成一些正向的影響。」一面翻起這次由遠足文化推出的《台灣鐵道文化志》,洪致文一面有條不紊地細數著他所認知的台灣鐵道困境。「我對鐵道的喜歡跟感動還是在,但是會愈來愈少。」聽見一名資深鐵道迷這麼說,不免令人一陣心驚。「慢慢地,這些喜歡與感動,都會變成一種驚訝,因為你會不瞭解,為什麼某些事物會變成這個樣子。」洪致文強調,他並非抗拒新的改變。「我不認為新的東西就不好,只要同時顧及設計與概念,一樣會有很好的表現,例如台灣高鐵。」但神奇的是,類似的新事物、新材質,搬到台鐵去,就會走樣到令人傻眼。「我覺得那是人對事物一種珍惜的態度。」只要有珍惜,即使情境再艱辛,都能有動人的表現;反之,則是令人痛心的失望與傷害。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跨年沒人約?這些文章或許可以帶給你一些激勵

沒人約也沒關係,一個人在家也能過得開心!有資深居家達人帶你五育並進,還有多本療癒作品,一起讓心情暖呼呼過個好年!

214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