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於是,我這樣觀看

【週三|很好,再來一張】Shot12:看照片,也要讀照片!攝影家Annie Leibovitz

  • 字級


 
學習攝影,不管是什麼樣形態的,除了技巧需要自己反覆摸索練習,最重要的當然是藉由欣賞其他人作品,來增加自己對影像解讀的厚度。實質上,對自己往後拍攝類似的主題,絕對有強大的幫助,看看別的攝影家用怎樣的角度去切入?用什麼樣的技巧?如果是別人拍過的主題,那自己可以用什麼不同切點去表現?攝影本質上有很多人相信是提供一個「在」與「看見」的證明,因此有人相信「有照片有真相」。但是,更多人質疑照片本身所代表的是「事實」這個觀點。

另一種影像敘事
另一種影像敘事
知名攝影家張照堂老師在為視覺評論/作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所著《另一種影像敘事》一書的序文提到:「攝影在顯露的外貌下可能蘊藏的內涵與意義,儘管最終的結論仍可能是『含混曖昧』。但是觀看者還是要盡其可能從攝影者、被攝者、美學的探討、心理學、社會學角度去探討攝影本質。」

「照片代表的雖然是一個『時間』, 一個『瞬間』,但當這個『瞬間之像』有許多資訊可以被閱讀時,他就提供了引用的『長度』, 照片本身並不代表那個長度,這引用的長度不是時間的長度,被延長的並非時間,而是意義。」影像之所以有趣,也是因為它可以被解釋的方式太多了,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最後也有可能只得到一個曖昧隱晦的意義,這也就是影像本質。自由開放的影像解讀更是攝影魅力所在。

黃仁益12-1
 
筆者喜歡的人物攝影師相當多,其中有位美國女攝影師Annie Leibovitz 是我最喜歡的其中一位。美國的專業攝影雜誌封她為「拍攝明星的明星」。二十歲就開始幫《Rolling Stone》雜誌拍攝搖滾樂手, 由於她的作品有著女性細膩的觀察與品味獨到的攝影風格,幾年後,便被雜誌創辦人Jann Wenner拔擢為攝影總監,並於1975年隨著Rolling Stones樂團巡迴全美,留下無數經典的精彩照片。2006年,美國雜誌協會曾評選過去四十年來最佳的四十幅雜誌封面。第一名是1981年《Rolling Stone》一月號封面: 蜷曲著身子的約翰藍儂側躺於床上像嬰兒般摟著妻子小野洋子的照片,拍完照後幾個小時,藍儂遇刺身亡,這是一張經典作品,更是一種令人哀痛的機緣巧合。

黃仁益12-2
 
第二名是1991年八月號的《Vanity Fair》:當紅的黛咪摩兒(Demi Moore)大腹便便地全裸入鏡。她右手遮胸、左手捧腹,眼神凝望著前方。Annie捕捉了Demi Moore當母親暨溫柔又堅毅的神情,更讓人驚艷於孕婦的肢體能如此性感 (這張照片後來被許多攝影師當成複製的範本拍攝,國內某知名藝人懷孕時也拍了一張幾乎一模一樣的裸照,搶盡了當時媒體版面)。這兩個封面都是Annie 的作品,她從八零年代開始,還為《Vanity Fair》、《Vogue》等時尚雜誌拍攝無數名人肖像,而聲名大噪,更為美國流行音樂文化下了一個完整的註腳。她可說拍盡了當代美國流行文化中的重要人物,被喻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應該也是實至名歸。

Annie Leibovitz為伊莉莎白女王拍攝的肖像

2007年英國女王委任Annie至白金漢宮拍攝媒體用宣傳照,畫面處理相當典雅,猶如古畫一般,畫面裡,伊莉莎白女王散發優雅威嚴的貴族氣息。Annie也為許多知名企業拍攝廣告,包含Lavazza 咖啡、迪士尼樂園,畫面也都充滿了創意。這兩年最為人所知的是LV的系列廣告,該組廣告概念為「旅程:每段旅程都代表一個故事」。個人最喜歡的是:蘇聯前總理戈巴契夫乘車經過柏林圍牆邊,身旁有LV的旅行包陪著,見證了歷史的進行。他的旅程促成了柏林圍牆的撤除,消弭了東西德敵對的態勢,對人類和平做出了極具意義的貢獻。整個廣告以相當高超的燈光技法拍攝,人物神情相當自然生動,看著這廣告,猶如與戈巴契夫同車經過圍牆,傾聽他娓娓道來這道圍牆的歷史種種。這系列雖是皮件廣告,但不以商品為主要訴求,反倒是在幫LV打形象牌:LV包包陪伴著這些具代表性人物,走過一段段精彩的人類旅程,這是將商品賦予歷史價值的高竿行銷手法。

黃仁益12-3
戈巴契夫。Annie Lebovitz為LV拍攝的形象廣告

Women
Women
近幾年,她開始計畫拍攝名人以外的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是與知名影像評論家「夥伴」Susan Sontag 合作出版的攝影集《Women》。書中拍攝各式各樣的美國女性,各個人種、各個膚色、不同信仰、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行業,有名人、有百姓……,Annie 以平實不花俏的手法拍攝,這就是之前專欄提過的「環境人像」最好的例子。書中人物很直接地面對鏡頭,很清楚看到每個女人臉上的表情,或柔美、或剛強,或靦腆、或外放。有貴如美國國務卿,更有餐廳倒咖啡的年老女侍。正如張照堂先生在《另一種影像敘事》 序裡所提:「照片從屬於某種社會情境下,可以成為文化建構下的一部分」,這本書可以說將生活在這個世代,美國女性的各種面容都涵蓋了。

黃仁益12-5
黃仁益12-6
黃仁益12-7
黃仁益12-8
黃仁益12-9
黃仁益12-10
黃仁益12-11
黃仁益12-12
黃仁益12-13
黃仁益12-14

黃仁益12-4
In the American West
曾被評選為世界十大攝影師的Richard Avedon,在1985年出版了《In the American West》,他花五年時間穿越17個州,拍攝超過700張臉孔,用來代表美國西部的人文景觀(Richard Avedon善用單純的背景拍攝人像,一般將人物置於白布前,人是唯一的重點)。人稱Richard Avedon為二十世紀美國人的臉定了調;而 Annie Leibovitz則是描繪二十世紀美國女性的最佳代表。

A Photographer’s Life, 1990-2005
A Photographer's Life, 1990-2005

透過欣賞 Annie Leibovitz的作品,請仔細分析,畫面中人物所處的環境、所穿戴的服飾、表露出來的神態,是不是都在告訴我們許許多多的訊息,讓我們去推敲照片中人物的社會背景與人格特質呢?放心大膽去解讀,錯了也沒關係,有感覺最重要。即使,推敲的結果是混沌不明的,影像本身所蘊含的意義仍然相當吸引人不是嗎?


〔延伸閱讀〕
Women
Women
另一種影像敘事
另一種影像敘事
Annie Leibovitz at Work
Annie Leibovitz at Work

安心亞寫真集:魔境夢遊
 



黃仁益

自由攝影師(Lukefoto Studio),世新大學、台藝大、學學文創講師。世新圖傳所碩士、美國羅徹斯特理工(RIT)專業攝影系BFA。曾任《Bazaar》《Cosmopolitan》《Esquire》《雅砌》等時尚雜誌攝影總監、《蘋果日報》副刊攝影主任、《Marie Claire》攝影師。最近期攝影作品《安心亞寫真集:魔境夢遊》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當身心性別不一致的兒童(與其家庭)意外失足,我們能不能伸手接住他們?

為什麼推動性平教育很重要?當認為自己被困在錯誤的身體裡掙扎長大的孩子,正被他人以和自己認同性別完全相反的方式對待,歧視成為日常,他們該如何求生?

364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