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不是我?如何面對人生必經的生死學。

  • 字級

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死亡」是面對外公的臨終。外公罹患失智症近兩年,在病情惡化之下,舅舅便將外公接回家照顧,也安排好喪葬的相關事宜。親友們都做好心理準備,大家說好外公瀕死時,要讓外公好走。一天晚上接到外公病危的消息,當我們趕到時,只見大家相擁啜泣,不久外公便在莊嚴的佛號聲中安詳的離開。

在翻閱這本《安寧伴行》時,讀著趙可式教授陪伴病人走完生命最後一程的許多故事,我很慶幸在我第一次面對「死亡」時是如此正向。「死」在國內是不吉利的字,而死亡教育的提及也很少,多數人對「死亡教育」的認識,多為透過媒體所傳遞,有關死亡的報導多為意外、自殺、或暴力的死亡,而連續劇中所描述的死亡更是戲劇化,一但死亡發生在自己周遭時,免不了與恐怖、不幸、兇殘等連想。

像書中的李太太,身為小學老師的她,對死亡教育的學習是從媒體得來的,認為人在死亡時頭都會歪向一邊。在面對自己丈夫死亡時,因為丈夫頭直直仰臥,所以覺得他還沒死,不敢觸摸丈夫,也不知如何處理。這種聯想表現了媒體所傳遞的死亡景象,是多麼的不正確及缺乏真實,而如果連教育者對死亡都是如此的認知,那一般民眾又如何能學習到正確的死亡教育呢?

死亡是件大事,如果避免不了,就該以莊嚴、祥和的面貌呈現,並將臨終的病痛減至最低。名舞蹈家羅曼菲罹患肺癌病逝,從罹病到死亡不但非常瞭解自己的病情,且精采淋漓地活到最後。而且她妥善交代,在自己臨終時不插管不急救,安祥尊嚴地為人生畫下圓滿的句點。這樣的善終其實就是安寧療護所推行的照顧。

安寧的療護是協助病人及其家屬獲得最佳的生活品質。在肯定生命意義的同時,也承認死亡為自然的過程。除了協助病人緩解身體上的痛苦外,同時也提供病人及家屬心理及靈性上的支持及照顧,使家屬順利渡過哀傷期。

這是本讓你我深思生命和死亡意義的書,正如趙教授所言,她把那些椎心刺骨、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生命故事記錄下來,不是只為了讓讀者一時動容而已,目的是在「用生命故事傳遞生命的學習」。這樣的傳遞除了希望能夠提高療護的品質外,也希望還沒有經歷過病痛之苦的人學習到生命的智慧。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24 春節特企 | 初三睡到飽!一起看5篇睡眠相關推薦選文

大年初三就是要睡到飽、睡到爽!5篇睡眠相關選文伴你入眠,祝你一夜好眠、新的一年天天精神抖擻!

78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