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這個世界分成兩部分,有一種分法就是:難民地區,以及其他。難民區內通常有戰爭(內戰、種族屠殺)、饑餓、疾病、死亡、兒童……曾經有一部關於難民的紀錄片,描寫巴勒斯坦孩子在難民營中從兒童一路長大成人,他們最純真的時光都獻給難民營,或許是一種艱苦的成長!而這樣伴隨一生的生命記憶,是難民營外的人難以想像的。街頭藝術家班克西(Banksy)曾經在伯利恆的牆上畫了一個小女孩搜索一個士兵的身體,附近有個變成觀光景點的難民營,因為那是個最安全的難民收容中心,政客們會去那邊嚎洨一下,然後繼續他們的無恥生涯……
Banksy的塗鴉──Girl and a Soldier
難民的生存痛苦是可以被消費的,尤其是在電影中。1980年代的香港還在流行「偷渡客」。邵氏公司拍了一部很恐怖的電影《打蛇》(牟敦芾導演),描寫大陸難民被人蛇集團利用,囚禁在暗無天日的爛屋子,人蛇集團要求他們在香港的親人付錢贖人,但是有些人根本沒親戚,只好任人宰割。這部「剝削電影」毫不留情地描述了他們如何被吊起來打、被強暴輪暴捅屁眼、脫光衣服露第三點任人觀賞,極盡無恥羞辱。雖然很多人喜愛這部cult 片,我卻看得非常不舒服,不只是因為剝削過了頭,歷史傷痛被拿來胡亂消費的感覺,不是很良好。
剝削難民痛苦的《打蛇》
《打蛇》是一種剝削賣弄的恐怖;真正的難民生活更加恐怖。我們都曾在電影中看到類似這樣的情節:四處流離的難民,或許帶著家小以及一些物資,在黃沙飛揚的土地上漂泊,四周即使空寂,但是不時會出現槍砲或爆炸聲,路過某個關口會碰到一群殺紅了眼的軍人,不分青紅皂白把你當成敵人,拿槍指著你的腦袋。難民的生命是最廉價卑賤的。2010年的加拿大電影《烈火焚身》描寫了一個戰火下的悲劇(或喜劇?),我一直搞不清楚故事確切的背景,可能是70年代起長達十多年的黎巴嫩內戰,基督教和回教徒之間互相報復屠殺,犧牲平民百姓的血淚歷史。女主角在戰火中把十字架項鍊藏起來搭上回教徒的公車,中途遇到了基督教民兵,她拿出十字架項鍊,救了自己一命,但是同車的婦女小孩,全部被基督教徒殺光……
難民的史詩:《烈火焚身》
這個故事有個住在孤兒院的難民小孩(女主角和回教徒的私生子),孤兒院在戰爭中被炸毀,但是這難民小孩並沒被炸死,反而被基督徒收留去,訓練成冷血的殺人機器,專長是刑訊犯人。這故事有如希臘悲劇般曲曲折折,歷史仇恨、愛情欲望、親情血緣全部糾結在一起。最後所有的人都很巧地從中東來到了加拿大,等待著一個大秘密被揭穿。電影的片頭配了Radiohead的歌曲〈You and Whose Army?〉,畫面中出現了一個正在剃頭的兒童(後來變成了冷血殺手),一張無知純潔的臉,彷彿就是我們對難民的刻板印象。
難民的下一個階段就是移民了。很多人移民到美國,為了躲避戰爭,尋求更安定的生活……就像《教父》第二集中,整船的義大利人,漸漸靠近曼哈頓,自由女神像在眼前移動,很感人,但是接下來的故事就變成了黑手黨殺來殺去。不過美國本來就是個移民國家,其他國家例如香港人移民加拿大;巴基斯坦人移民英國;或者台灣人移民……美國。外來移民總是面臨融入同化的問題,因為他們永遠很難融入,總是被排擠。歐洲電影出現越來越多的阿拉伯移民角色,他們很多來自北非,名字經常叫做「阿里」或「薩伊德」。外來移民通常住在歐洲大城市的郊區,或者說「社會問題比較嚴重的地區」。
移民美國:《教父》第二集
移民的社會問題大部分都不是來自移民本身,而是對移民不友善的環境。德國導演法斯賓達的《恐懼吞噬心靈》描寫一個北非移民和一位公寓清潔女工的愛情故事。北非移民男子黝黑壯碩,女清潔工卻是個至少60歲的老太太。他們的感情一再受挫,身邊的人無論是阿拉伯社區或是德國親友,沒有一個願意接納他們,彼此年齡/習慣的差距也問題重重。法斯賓達以他自己的一套構圖美學,使用門框、窗戶,以及各種幾何構圖,把主角關在裡面,好像置身在某個牢籠當中,從這個世界被孤立出去。移民的困境,其實也就是被孤立的困境吧!
《恐懼吞噬心靈》
英國導演史蒂芬菲爾斯(Stephen Frears)也很關注歐洲移民,他拍了一部同志喜劇《豪華洗衣店》,讓有錢的阿拉伯男孩和勞工階級的英國帥哥談戀愛,浪漫愛情之餘並討論了英國印度移民的國族認同。
他後來又拍了一部更嚴肅的電影《美麗壞東西》,男主角原是個奈吉利亞的醫生,非法移民到倫敦後卻只能當司機或旅館看門人;女主角是土耳其難民,雖然暫時得到英國的庇護,卻沒有工作的權利,她一心希望非法打工賺錢去美國。黑人男主角在旅館房間發現了一顆心臟,也發現這家旅館進行販賣器官非法手術的勾當。女主角為了得到合法身分,竟也像其他在旅館販賣腎臟的異鄉人一樣,答應用器官交換假護照和機票。《美麗壞東西》描寫的移民問題更加鮮血淋漓,整部片沒有一個白人善良,突顯了身處歐洲社會當中移民的弱勢地位。Stephen Frears尖銳的批判觸角,以及他對多元社會的反省,揭露英國非法移民被剝削的問題。國家機制排斥非法移民,主流社會卻吃人不吐骨頭地對他們進行剝削,如此不平等的供需關係,讓人髮指。
馬桶中的心臟《美麗壞東西》
在台灣社會,「移民」是一個想像力豐富的字眼,我們有很多廣告例如「移民澳洲」、「移民XX」,服務你移民到更好的世界。但是對世界上另外一半活在難民世界的人,當一個「移民」卻是一整個生命的創傷。
但唐謨
《破週報》每週影評撰述。翻譯過《猜火車》《春宮電影》等小說。喜愛恐怖電影、喜劇電影、「藝術」電影,但是不喜歡太傷腦筋的電影。喜愛在家看DVD甚過去電影院。養了兩隻狗,超愛烹飪煮食。著有《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