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專業書評
【作家讀書筆記】萬金油:住在地下的孩子們──《雨季的孩子》
作者:萬金油 / 2015-01-27 瀏覽次數(13269)
文╱萬金油
當全球各大精品開始以亞洲市場做為重點布局,各大經濟預測都認為亞洲是未來十年全球發展的重心。如果,這些關於亞洲成功的預言像是商業雜誌封面人物,永遠明亮的光線、信心的笑容、乾淨的衣著,那麼《雨季的孩子》則提供亞洲神話的另一面:是扒糞八卦雜誌的封面,充滿扭曲掙扎的人性故事。
書中十則底層故事讀來像是令人發冷的恐怖故事,因為是恐怖故事,所以不建議晚間或情感脆弱時閱讀。最恐怖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每則故事最末附上的一張故事主角的黑白照片,他們直視鏡頭,或笑或沉默,他們有些已死亡,有些不知所蹤,有些為了躲避日後政府的查緝清算,還得打上馬賽克。
有的故事,讀起來非常超現實(卻又是活生生發生在這世上),像是蒙古烏蘭巴托的街童,遊牧民族養不起小孩,把小孩丟在安養機構門口,或是像七歲的賽巴特則直接像狗一樣被遺棄在火車站月台,父母告訴賽巴特等一下會過來接他,並留給他一個袋食物、一頂帽子、一件外套,賽巴特一直在月台上等父母,食物吃完了,火車站的員工拿多餘的食物接濟他,他日復一日等著,直到另一個一樣被父母遺棄的街童告訴他:「你爸媽不會來了。」
蒙古人從小教育男孩子不顯露情感、不能公然哭泣,但賽巴特一講起被父母遺棄總是痛哭失聲。蒙古冬日嚴寒,賽巴特和朋友就住在地下水道,所有被遺棄的街童全住在城市的地底下,因為有熱水管經過可以取暖,而熱水管老舊,常常流出滾燙的熱水,有小孩就這樣活活被燙死。日子又冷又苦,這些孩子只好喝伏特加和吸食強力膠好忘記現實的艱難,小小的身體承受不住烈酒,常有人一睡不醒。
還有在菲律賓垃圾山拾荒的雷內,他的父親從民答那峨帶著小小的夢想來到馬尼拉,他的夢想不大,只是想要有間小房子,一份穩定的工作餵飽一家的孩子。雷內的父親最後落腳處是大城市外的垃圾山,他們每天在這座「人造山」上尋找各式有價值的廢棄品,雷內永遠不知道肚子飽了是什麼感覺。
垃圾山曾因一場大雨嚴重倒塌,壓死了上千位像雷內這樣的兒童和窮人(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是二百多人),有些人還深埋其中,未被挖出,永世與垃圾為伴。十歲的雷內對現世的眼光還帶著一點童稚的天真,他和他的玩伴們晚上持著手電筒在垃圾山裡淘寶,一點一點的燈光在山裡浮動、跳躍,是垃圾山宇宙的星座圖,他說,是這裡最美的時刻。
雷內不知道離開垃圾山能去哪裡,他在這裡最快樂的時光是有次拾荒撿到一條金項鍊,當舖老闆給了他二十美金,雷內一家終於有錢買得起水泥,可以將四面木板隔成的房子,改建成四面水泥牆了。在垃圾山裡的四堵水泥牆已經足夠讓這一家人覺得上帝沒有遺忘他們。
倒塌的垃圾山因造成傷亡而短暫關閉,菲律賓政府幾乎無計可施,那些在山裡討生活的人們失去經濟來源,於是只好走上街頭,要求政府重新開放垃圾山,他們要回去。垃圾山重新開放,在這裡繼續製造世代不可翻身的輪迴咒詛。
還有柬埔寨五歲的波蒂,她的父親因為嫖妓將愛滋病傳染給妻子,妻子生下波蒂,母女就被「棄置」在療養院,母親瘦得皮包骨連起身都難,而因病被妓院拒絕的父親只好回頭進院裡找染病的妻子性交。醫護人員告訴書的作者:「這就是柬埔寨女人的命運。」
書中作者甚至還在柬埔寨路上遇過一位母親,拉著十三歲的女兒向他「推銷」:「只要十美元,她就是你的了。」說著,便把女兒的上衣掀開,當街坦露一對剛剛發育的扁平乳房。窮困到底可以將人逼瘋到什麼程度?波蒂後來因缺乏治療竟然比重病的母還早離世,那個總是帶著芒果來與病妻性交的父親自從女兒離世之後,也許是死了,也許是內疚,就再也沒出現了。波蒂的母親在波蒂過世後幾週,托著殘弱的身子在病床上吊自殺。
他們的願望都很小,蒙古的街童只是想要睡個好覺,度過不那麼冷的冬天;菲律賓的雷內只是想要有個安穩的家;十歲的波蒂還不懂什麼是死亡,只想要跟媽媽在一起……現世如此艱難,窮困如此逼人。
我幾乎不敢再重翻此書,我不斷提醒自己:馬尼拉市區的豪宅、柬埔寨金邊飛漲的房價,這些不會是所有亞洲社會的真相,相同的道理,《雨季的孩子》讀起來驚人,也許因為書中取材都是最無辜卻受害最深的兒童,但這本書也不會是所有亞洲社會的真相,它是底層生活某個面向的最殘酷縮影。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