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7月讀書日】千里步道.徐銘謙: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要同步並進

  • 字級


7月讀書日bn
找書、買書,最重要還是為了想讀書。
其實,「讀書」這件事究竟有什麼特別呢?為什麼這麼愛讀書呢?
也許你也還不知道答案,但你一定已經知道的是,讀書的樂趣所在、知道自己就是愛讀書。

謝謝你,如此愛讀書。

我們一同約定好,每月的27號,作為我們的讀書日,不只在這天才讀書,但讓我們在這天把讀閱樂變成眾閱樂吧?
每月都有一位當月的讀書會召集人,和我們分享他最近在讀的書、和他怎麼和你一樣——就是這麼愛讀書。



2014年7月.讀書日召集人
徐銘謙 / 千里步道網站 www.tmitrail.org.tw/
徐銘謙
1974年生,於臺大國發所、清大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學術領域專長研究兩岸關係與海洋政策。興趣廣泛、喜歡旅行,把興趣與旅行都以學術的精神深究,進一步在生活世界中實作改變的可能,然後再把歷程中的思索與故事寫下來,不論用文學或學術的形式。
早先參與和平運動,擔任臺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副執行長期間,策畫和平影展,著有
《眾神爭奪的國度:走過以色列、巴勒斯坦的戰爭與和平》,入圍金鼎獎與行政院新聞局優良讀物。
2002年因注意四驅車闖入山林的破壞,陸續發起「刷青苔救古道」、「愛山林反纜車」、「牽手無礙親近自然」等運動,環境運動成為新的志業,也是人與自然和平的運動。2006年獲客委會築夢計畫獎助赴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學習手作步道,2010年獲得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赴英、德、日等,在台灣推動「步道志工」與「無障礙步道」運動。現任「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致力正向循環的社會運動與公私協力決策參與機制,倡議人人動手改變世界之信念。
著有
《地圖上最美的問號:追尋夢幻步道的旅程》,獲得開卷美好生活書獎,與千里步道合著《千里步道,環島慢行》,獲得開卷美好生活書獎、入圍金鼎獎,也獲得國家環境教育圖書綠芽獎首獎的肯定。新作為千里步道策劃、果力出版之《向山,遇見最美的山徑》



Q1. 平時有偏好的閱讀類型嗎?最喜歡讀哪一類的書?

徐銘謙:個人閱讀的興趣很廣泛,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種類型,一是跟我的學術興趣相關,會留意兩岸關係、國際局勢、海洋議題、公民社會以及政治、社會學類的新知,例如群學出版的科技與社會系列。

二是跟千里步道運動相關,包括人與自然關係、環境議題、綠色交通、古道探查、實作技術類型的書,影響我很大的包括,李奧帕德的《沙郡年記》、梭羅《湖濱散記》等環境倫理的書。

三則是沒有目的的閒書,人類歷史文明、旅遊文學、科普文學、台灣史小說、翻譯文學名著、自然寫作等,例如吳明益劉克襄阿寶等人的作品都很棒。雖然閱讀類型看起來很雜、好像沒有什麼關聯,但是不同領域的書,往往可以刺激思考的面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增加看事情的角度與方法。

迷蝶誌
迷蝶誌
裡台灣
裡台灣
女農討山誌:一個女子與土地的深情記事
女農討山誌:一個女子與土地的深情記事

Q2. 平常都在什麼時間閱讀?有什麼特別的閱讀習慣嗎?
徐銘謙:由於平時工作比較密集,閱讀常常會發生在旅程交通的途中,以及睡前的一小段時間,真的在白天好整以暇地坐下來閱讀,已經成為相當奢侈的事。如果真有一段空檔,我喜歡在自己家的沙發上,從書架上取下買了很久、想看但一直沒時間展讀的書,一旦開始看,即使白天的空檔用完了,就會利用睡前一兩個小時,連續看個兩三天,讀完才罷休。

最喜歡出國時想想這次旅程去處或主題與哪些書有關,從書架上找看過或還沒看完的書隨身帶著,在旅行途中找間咖啡廳坐下來,入迷地看,闔上書頁發現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還可以因為現地與書內容的對照,更添旅行的意義,真是幸福。

由於記性不好,想把讀到精闢的段落做記號,又不想在寶貝的書上畫線或寫字,破壞畫面,影響下次再讀意願,想到的折衷辦法就是折書頁,下次重讀時,只要直接翻有折口的書頁,就可以快速重溫重點。只是,往往書因此幾乎兩三頁一折,增加了厚度,在書架上壓久了,書頁又回不去原來的無暇,不免心疼。

Q3. 能否談談最近出版的新作? 與前幾本千里步道的書相較,這次最主要的出發點是什麼?希望傳達什麼給讀者?
【夢幻步道,就是要走】向山,遇見最美的山徑:千里步道達人帶你週週爬郊山,尋訪雙北綠郊、古道、夢幻天然步道
【夢幻步道,就是要走】向山,遇見最美的山徑:千里步道達人帶你週週爬郊山,尋訪雙北綠郊、古道、夢幻天然步道
徐銘謙:這個月剛出版的《向山,遇見最美的山徑》,裡面有延續性的價值,也有新的發展方向與新的作者陣容,很值得向讀者推薦。2006年起,千里步道在「串連環島路網」、推動「慢行」與「綠色交通」的價值,以及守護周邊美麗風光、去除光害、水泥護欄與除草劑等鄉野三害,推動減碳、減廢、食物零里程等公益旅行,以工作假期、生態旅遊等形式促進沿線社區小民經濟等,工作人員們可說是左手執行繁重的工作與大量的溝通,右手執筆把台灣的美好與運動推動的歷程記錄下來,希望讀者也能感受到我們的感動,藉此邀請更多公民投入守護美麗台灣的行列。

更特別的是,《向山,遇見最美的山徑》與「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雙北郊山鋪面調查」公民行動緊密相關,以及作為千里步道推動台灣首屆「步道日」的代表作,格具意義。因為,2012年起千里步道協會培力「鋪面調查」志工們,帶著GPS、相機走遍雙北272條、460公里的步道,一步一腳印記錄下鋪面的現況,費時一年半呈現出驚人的數據——雙北郊山步道水泥化、工程化的情況已經相當嚴重,像癌細胞蔓延擴散割裂郊山棲地,也反映出人與自然破碎的關係。

仍保持自然土徑與先人古樸石階的天然步道,相形之下更為夢幻,更需要引起大眾的注意,為保存僅存的美好做出努力,每年六月第一個星期六的「步道日」,邀請公民一起為自己喜愛的步道做一件有意義的事,這本書就特別深度介紹18條大台北的夢幻步道,符合自然比例較高的、搭乘大眾運輸可及的夢幻條件。

而13個寫作群更是一時之選,他們也與千里步道的工作人員一樣有類似的特質,不僅實際採取守護行動、更善於說好故事,包括《鐵道情報》雜誌的總編輯古庭維、推動「無痕山林」與「獵人學校」的鄭廷斌、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林三元、「出去玩協會」理事長吳雲天、「週週爬郊山」社群發起人林宗弘、生態旅遊達人林祖棋、旅遊雜誌編輯林佳燕、蒙金蘭等。有這些達人帶路看山、看水、看步道的門道,還帶入手作步道、公民行動的觀點,使得這本書不僅是好看的旅遊書,更是有觀點、有態度的文青書。

Q4. 能否分享目前你正在進行的計畫?
徐銘謙:因為是讀書日,所以就談談跟寫作有關的計畫好了!當然,千里步道的行動計畫與寫作計畫是息息相關的。很久以前,我就有圍繞著「手作步道」發展歷程的「夢幻步道三部曲」寫作計畫,已於2008年出版的《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其實是二部曲。尚未面世的首部曲,要談從2002年起投入步道運動的觸發與歷程,2004年出版的《週週爬郊山》是首部曲中的一小部分;二部曲就是到國外去追尋夢幻步道,後來到國外的足跡不僅是美國阿帕拉契山徑,陸續於2010-2013年到英、德、法、瑞士、日、紐等國家的步道考察經驗,也想再找時間整理出來;規劃中的三部曲則預計要整理八年來在台灣的手作步道運動實踐、思辨與對話,這部分已經開始陸續在《台灣山岳》雜誌專欄推出部分內容。

現在隨著步道運動的推展,發現原先的三部不夠,很可能需要擴充到四到五部,甚至不止,因為追尋與實踐像支撐傑克探索天空的豌豆苗,兩條線索交引纏繞,一面行動產生更多問題,追尋答案的過程中,像是解決了一個問題,卻馬上產生更多問題、更多線索要去追尋。例如,台灣古道的工法技藝是更早的手作步道的原型,而步道觀念剛起步的中國,也是相當值得探索與實踐的場域,這些都與千里步道正在進行的計畫密切相關。

而千里步道除了手作步道,還關注「綠色交通與自行車議題」、「藍帶綠帶的線型系統保護」、「生態旅遊與社區微型經濟」等等,每個都是說不完的故事,隨著更多的行動、思辨與求索,會讓故事充滿腦袋,當故事多到滿出來,腦袋裝不下去了,就會有寫出來的衝動,只是需要想辦法找出靜下來寫的時間!

Q5. 能否與讀者分享你最近正在讀的書。
尋熊記:我與台灣黑熊的故事
尋熊記:我與台灣黑熊的故事
徐銘謙:最近重讀黃美秀寫的《尋熊記:我與台灣黑熊的故事》。這本書記下了黃美秀最初投入台灣黑熊研究的艱辛歷程,相對於她留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時捉放黑熊的研究,在台灣研究樣區要跋涉多日、深入無人山區,大量仰賴布農族獵人對台灣黑熊的生態知識。而台灣黑熊對人敵視的程度,也非美加熊的研究者所能想像。

一邊讀書,彷彿跟著黃美秀走過了日治八通關古道的荒涼,與台灣黑熊在陷阱的現場驚險對峙,一方面台灣需要了解瀕危的物種基礎資料,另一方面研究所需的麻醉捉放又擔心影響脆弱的個體與族群,深山中的每一趟研究歷程都在面對大自然的風險,總算,台灣黑熊的研究在黃美秀的努力下有了開始。

書中多次提到台灣黑熊的生活樣貌:「有著一雙如嬰兒般純真的黝黑、圓滾滾眼珠子」、常見誤中獵夾斷肢、斷掌的黑熊,真實地呈現了台灣黑熊在人與山野競爭空間所受到的生存威脅,因此黑熊不斷退入越來越狹小的深山。

重讀《尋熊記:我與台灣黑熊的故事》,是因為有台灣黑熊、台灣帝雉等珍貴物種棲息的大雪山山區,正遭受新的人類侵入空間的威脅,台中市政府想要蓋雪谷線纜車,而黃美秀的研究團隊在那裡發現台灣黑熊家族的重要棲地,對人而言,雪谷纜車只是假日多一個上山欣賞自然的便利選擇,對黑熊家族而言,卻是連家與生存空間都要毀棄的生死交關大事。然而,黑熊不知道也無法說話,研究者的資料與為黑熊發聲的生態環保團體成為他們僅存的希望。

對研究者而言,更傷心的可能是像研究石虎的陳美汀等人,她就像當年的黃美秀,要開始一個重要的、前無古人的瀕危生物的基礎研究,同時也要面對人類開發不斷深入山區,將要毀滅黑熊、石虎族群,研究者沒辦法做一個科學中立的旁觀者,自己就跳下來參與挽救研究對象的環境運動。

這種在台灣做生物研究的研究者處境,每每讓我想起在非洲盧安達研究大猩猩的黛安.佛西(Dian Fossey),或在坦尚尼亞研究黑猩猩的珍古德(Jane Goodall),只是荒謬的是,黃美秀與陳美汀對抗的不是那些看似落後、不文明的非洲部族或盜獵集團,而是名列已開發國家的文明政府與財團,前者可能是居民獵殺換取經濟的生存權與環境權之矛盾,後者面對的卻是非必須的休閒娛樂產業與真正居住在山區生物的生存之爭,如此看來,我們並沒有比盧安達文明更多。

黃美秀針對大雪山纜車的研究
石虎議題

Q6. 關於自然,最想跟讀者說的一句話是?
徐銘謙:自然不是用來遠遠的欣賞,這種關係區分了人為主體、自然是客體,也就是人與自然關係斷裂扭曲,帶來環境問題的根源。修補斷裂最好的方法,是透過在自然裡雙手勞動,置身於季節的變換、土地的實作,深刻的面對其他生命並與之碰撞,了解人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Q7. 關於閱讀,最想跟讀者說的一句話是?
徐銘謙:借用古人說的,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是要同步並進、交互參照,才能逐步以三角定位法找出個人在世界中的意義。


★每月讀書日當日,圖書、雜誌、MOOK,滿699再95折,看更多本月「讀書日」推薦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24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公布!帶你認識4本最新得獎作品

恭喜《鱷眼晨曦》獲小說獎;《失敗者回憶錄》獲非小說獎;《明天,我會去到什麼地方?》、《斯文豪與福爾摩沙的奇幻動物》獲兒童及青少年獎。還有更多入圍及得獎作品,請見台北國際書展官方社群網站

198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