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馬欣|孤獨眾生相

【週二|反派壞壞有人愛】馬欣:天才雷普利,該隱的催眠曲

  • 字級


馬欣BN

我們活在一個不是最虛榮,卻是最虛構的世界。唯物時代,常做噩夢的「雷普利」何其之多,我們都在夢裡快跑,一群少年在麥田裡奔跑,企圖跑到不被這虛構世界找到的地方--最終竟是我們的謊言。

天才雷普利 DVD
天才雷普利 DVD
這是一個關於謊言的故事,描述一個最會說謊的人,你希望他能夠不要被這謊言世界捕獲,這不是很弔詭嗎?雷普利的魅力就在這裡,你希望他再繼續說下一個謊,在這過程中,你的冷汗流得比他還多。你衷心期盼他所編織的謊言世界能夠更完整,不要像你一樣,老擔心著自己的謊言會破功,雷普利是噩夢中的每一個我們,「快跑啊!雷普利。」我們說的一百個謊言,都託給雷普利,如放天燈般虔誠,請他完成我們的心願。

為什麼人這麼愛說謊,即使知道每個謊言都包不住你巨大的真相,你還是拚命地往裡面躲,藏頭去尾地躲,「讓我躲進去睡個好覺吧!」你哭喊著,這麼恐懼的你跟我,到底需要多少個謊言才足夠藏身?我們都瑟縮著,直到雷普利現身,示範了他那個無底洞的藏身處給我們……我們啞然了。

這同時在講關於虛榮的故事,「不要只留下我啊。」每一個產品廣告都警告你就要落單了,「要跟上、跟好啊!」資本大神分分秒秒提醒著。但不虛榮的世界到底長的是什麼樣子?有人去過那裡嗎?雷普利以最無恥的虛榮方式,羞辱了虛榮,這般怪異的形式,幫我們報仇了嗎?

很多人一想到電影《天才雷普利》,就會想到那像陽光的天之驕子迪克(你可以想像裘德洛最帥的時期),以及又冏又窮的雷普利像迪克的影子一樣,尾隨著他、依戀著他,最後將他吞噬,進而變成對方的過程。

rapley
尾隨著他、依戀著他,最後將他吞噬,變成對方。

對於迪克而言,雷普利這不知哪裡跑出來的小子,像顆砂子樣不足掛齒,反正迪克吸引人,身為太陽不會為了多個小衛星苦惱,但之後這顆砂礫像隻蒼蠅一樣揮之不去時,迪克那種嫌惡地「揮法」,提醒雷普利身為一顆砂的惱羞,若沒有了那該死的「陽光」,他就看不見自己的本態,豈不更好?於是就算是愛情,也阻擋不住那殺意。

這也是電影與原著的不同,電影裡雷普利告白被羞辱,憤而起殺機,原著裡的雷普利則是預謀,殺了他的所愛,是帶點亢奮的暈眩,像把自己的「弱點」消除,更趨近於他自己內心的「完美」的過程。

他的「天才」不是指他能模仿字跡與口音,而是對自己毫不留情的「訓練」,如果受傷了,就讓它血淋淋地去結疤吧、若有一絲溫情產生,就任由它風乾、廢棄與長繭吧,從始至終,為了預備好當一個社會的「遺棄品」,他捨棄做為一個人所有會受傷的可能。不惜變成乾癟的影子,固守著他的棲息地,白天則混跡於人群中,找尋脹滿陽光的漿汁,刻意讓它肆意流竄他的身軀與心靈,以確認自己是乾凅者的本質,就像冥王星,如果生來知道自己無法更改航道,他怎麼看待太陽與這星系本身?這是為什麼當雷普利殺了迪克時,人們既厭惡他,又希望他能脫罪的原因,「被遺棄感」是目前統合這世界的軸心點,包括國家的合縱連橫,我們早看到了蘇俄周邊小國的下場,雷普利的自我訓練,直逼世態的涼薄,彷彿如此才不會在日後膽怯到失溫。

我們來複習一下雷普利的前半生吧。

他原來是個活在紐約的鄉巴佬,在被富家子迪克之父聘用打工前,他穴居在不見天日的地下室裡,在高級的歌劇院打工,為衣香鬢影的人在化妝間遞紙巾、撫去他們衣襟上的塵灰,或去富人家的趴踢上彈鋼琴……對,他的工作就是「不存在」,以趨近於零的存在感,為人服侍。當人財富累積到一定程度,最需要的就是「便利性」,維持世界行雲流水與牢不可破假象,就必須有人為你按電梯、有人為你清掃庭院,除非你去瑜珈教室揮汗,不然你找不到勞動的理由,至於另外一頭,提供「方便感」的人,即使你記得他是老王或阿三,他都以「消失的狀態」來保持服務的流暢度,雷普利就是那個老王或阿三以及任何人。

他這流水線的一分子,適時地「消失」與「遞補」是他的本分,然他的記憶力卻絕佳,可以快速記得人的樣貌特徵,與上流社交語彙,熟悉人們在人群中粉墨登場時的話術,他隨時都可以採擷樣本套用,如我們所有人愛自己的面具大過於自己一樣;而他只剩下面具,後面那個「本體」,僅是個有機體,隨時呼應社會看待他的角度,為了避免更受傷害,觀眾希望他是什麼樣,他就變什麼樣,他比社會更嚴厲地對待自己,漸漸地從那「嚴厲」中得到快感,如果他自己什麼都不是,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定義或摧毀他,他就再也沒有受到傷害的理由。

雷普利無疑是現在社會虛榮的照妖鏡,用謊言來面對謊言,就萬無一失,想說真話時,卻無法自處。從小知道自己不被選擇,常被忽視,習慣性編出自己出身名門、就讀名校,手心冒汗地背起所有爵士唱片的曲目與歌手,拿著皮鞋去海邊、去歐遊為避社交障礙,帶本《莎士比亞全集》、偽裝自己不是同志……被迪克漫不經心地道破了他的非我族類:「你不像我們,你有質感,不是我們這種又厚又油的美國奶油(什麼都沾一點、又不真的都會)。」

雷普利很少露餡,只有從周圍的人點出他的特徵,他的愛人彼得形容他:「雷普利溫柔、有才華、常做噩夢。」之後被他哭著謀殺了,他必須活在他的謊言裡,對所有真實都趕盡殺絕,不然謊言將功虧一簣,給自己地獄考驗的他,承受了不了一點點的溫暖。之後出現在續集裡的雷普利,迷人又有修養,犯案再也沒有一點破綻,甚至娶妻成家,活得跟這世上的謊言一樣真實。

一九八一年曾經有部得到金馬獎的國片《假如我是真的》,講述一無名小卒,如何混充高幹子弟,原本只是窮怕了,但發現自己更受歡迎,自己也對自己的謊言上了癮,他被逮到時問了一句:「假如我是真的呢?」法國作家雨果說:「當人了解到富裕存在,而富裕仍忽視他的那一刻,悲壯的結局已然無法避免。」這年代的台灣,多半不缺物質,只是物質定義早被改寫,其背後象徵的意義大過本身,我們活在一個不是最虛榮,卻是最虛構的世界,令人想起卡繆形容的「恐懼世紀」,詩人奧登寫下的《焦慮的年代》(The Age of Anxiety),四周既是虛構,人的存在更有他無法從屬的恐懼。

唯物時代,商業是幻術,何處是真實?常做噩夢的「雷普利」何其多,我們都在夢裡快跑,一群少年哭喊地在麥田裡奔跑,企圖跑到不被這虛構世界火眼金睛找到的地方——最終竟是我們的謊言。


〔電影簡介〕
天才雷普利
天才雷普利
1999年美國犯罪劇情片《天才雷普利》,改編自1955年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獲美國偵探作家學會「愛倫坡獎」的同名小說。當年這本小說震驚了文壇,曾被提名入圍英國犯罪小說協會的「金匕首獎」,結果因會中一位評審揚言,如果其他評審投票選出此為最佳作品,他就立刻辭職而落選,足見雷普利這角色當年引起的高度爭議。這部由安東尼.明格拉導演,當年他並為《天才雷普利》的插曲〈該隱的催眠曲〉譜詞,以詩描述了雷普利的心魔。該電影在當年獲得相當好的口碑,爛番茄好評度高達83%。


作者簡介

多年寫樂評也寫電影,曾當過金曲、金音獎評審,但嗜好是用專欄文偷渡點觀察,有個部落格【我的Live House】,文章看似是憤青寫的(我也不知道,是人家跟我說的),但自認是個內心溫暖的少女前輩(咦?)著有《反派的力量:影史經典反派人物,有你避不開的自己》、《當代寂寞考》與《長夜之光:電影擁抱千瘡百孔的心》。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性侵潛在的本質是一場人格殺戮,我們能做的是不讓他們二次死去

    「任何性騷擾都不能等閒視之,因為人可能如此保持呼吸地死去。」面對性騷擾/性侵害,我們都可能當下反應不過來、想逃避,甚至說服自己對方與我之間有愛情關係。「為什麼不當下就報警?」「你要怎麼證明不是兩情相悅?」在給予受害者二次傷害前,你必須對性侵造成的傷害了解更多。

    2751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性侵潛在的本質是一場人格殺戮,我們能做的是不讓他們二次死去

「任何性騷擾都不能等閒視之,因為人可能如此保持呼吸地死去。」面對性騷擾/性侵害,我們都可能當下反應不過來、想逃避,甚至說服自己對方與我之間有愛情關係。「為什麼不當下就報警?」「你要怎麼證明不是兩情相悅?」在給予受害者二次傷害前,你必須對性侵造成的傷害了解更多。

275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