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楊富閔:勞動的聲景──讀黃博志《藍色皮膚:老媽的故事》|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藍色皮膚:老媽的故事》內容以地名空間分章編輯,頭尾「清水里十七號」呼應扣連,流動其中的除了是一則北臺灣的家族故事,同時亦是作為「客籍老媽」的母親自年輕伊始,即未曾止息的勞動故事;形式上,作者透過老媽的A4手稿、口述錄音帶、乃至於電話補述,為讀者厚實故事本身的臨場感;作者甚而拉開一個疏遠的觀看視角,讓母親獨留故事發生的島嶼北部,人子則於菲律賓任職替代役的時間前後,參照反思另一座島上的勞動族群。作者遂在意識跳接、空間轉移、以及母親生命史與自我成長史為敘事主軸下,為讀者重構起老媽的故事。

藍色皮膚:老媽的故事

藍色皮膚:老媽的故事

一個有意思的觀察是,不論對加工廠、家庭代工、大賣場,曾經一代臺灣母親的女工生涯,她們在秩序的機械運作中、在類似的生涯規劃內,作者如何將平凡並不起眼的女工母親,重新賦予生命的血肉,而非框限於固定的認識模式,以及均質的歷史記憶,成為此主題創作的特徵與困難所在。換言之,設若「平凡」曾是一代臺灣母親普遍身影,又如何以文字表述,深刻化、立體化「平凡」呢?

《藍色皮膚:老媽的故事》,我們發現作者對「聲音」極其敏感,對平凡聲音的感官描寫,夾帶著光色與氣味,靈感橫飛,作者觀察力亦展現於此:漫天棉絮與咳嗽、轟隆隆廠房內無聲的個體、老媽語言雜混工作現場(國語、臺語、客語、英語)、大賣場推車的滾輪、廣播站訊號不佳的里長報告,甚至安插在文本中的母親手稿,亦是另一種聲音的突圍,誠如作者寫道:「老媽的故事是會蛻變的生物,故事─聲音─文字─畫面」(頁178),故事、聲音、文字、畫面四種物質在文本力場不停動態重組,令人印象深刻該是那座位在鐵枝路旁、北安里一號的樓仔厝,全家除了活在各自工作、學業的日常時間,臺鐵列車整點經過的剎那,竟成為位居屋宇想像世界的一個切面:

「你找得到我們家在哪裡嗎?」

有次坐火車經過北安里一號時,我們剛好站在區間車內的自動門前準備下車,我隨口問了老媽。

「找不到耶。」

那是一輛從基隆開往新竹的區間車,接近傍晚,橫跨白天和黑夜的區間車。所以漸漸失去顏色的天空讓原本就灰撲撲的牆面,從火車上看來更毫無生氣,也無法辨認。很快地,天色一黑,能夠看見得只剩街燈,但玻璃上卻清楚反射出我和老媽、老哥三人的樣子。我想,找到這個應該就足夠。
(頁106)

母親題材在臺灣文學中直是大宗,這幾年加工區媽媽紛紛躍上文學舞臺,加入女性形象隊伍,《藍色皮膚:老媽的故事》的作者書寫老媽的樣子,襯底背景則是臺灣社會十數年來發展的樣子,我們並聽且讀,同時看見自己的樣子。


楊富閔
1987年生,臺南縣大內鄉人,東海中文系畢業,現就讀臺大臺文所。曾獲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打狗文學獎、洪醒夫小說獎、吳濁流文藝獎、臺中縣小說獎、南瀛文學獎、玉山文學散文首獎、全國臺灣文學營小說首獎、2010年博客來年度新秀作家等。著有小說集《花甲男孩》(九歌,2009)、《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九歌,2013)。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我想寫的,可能是那些離歷史主舞台很近、卻沒被看到的人。」感謝陳柔縉帶給我們的美好著作

【悼】作家陳柔縉於10/18因意外逝世,享年57歲。曾任記者,從採訪文學到呈現台日歷史切片的《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廣告表示:______》等,再到小說《大港的女兒》,文字帶著豐沛能量,讓我們徜徉於不同時代之中。感謝陳柔縉帶給我們的美好著作。

394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