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譯界人生

「翻譯像演戲,一人分飾多角。」──專訪俄文譯者熊宗慧

  • 字級


熊宗慧-1
(攝影/蘇國輝)

 
想像一位旅人,佇立在冬日俄羅斯老街的站牌下,等著一班歷史悠久的無軌電車,在電纜線的引導下,慢慢地駛近,伴隨著卡噠卡噠的聲響……翻譯過《夜巡者》等多部俄國文學作品、甫出版俄國生活散文集《俄羅斯私風景》的熊宗慧,笑眼盈盈談起她的俄羅斯印象,以及她所仰慕的諸多文豪的故事。

熊宗慧說,90年代初抵莫斯科,適逢蘇聯共產主義瓦解、剛轉型成資本化社會,卻仍保留著蘇聯時期制度的樣貌,「我很好奇,是否真如教科書或報章媒體上所讀到的,那般悲苦、淒情或是僵化?」意外的是,這裡所迸發出的「複雜和衝突性」,深深吸引了她。面對外在環境的混亂,恰好也讓彼時對未來仍感到紊亂的她,有機會調整和釐清生活的節奏,「不是為了莫斯科的美麗或宏偉,也不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筆下的苦難,而是來到這個城市,找自己。」

負笈莫斯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這過程難免艱辛,尤其遭逢天寒地凍時,更容易不安,但有了文學的火苗,便不覺寂寞,熊宗慧眼裡彷彿閃著光芒說,「文學和文化是我最主要的動力!」她的論文主題是研究20世紀最負盛名的俄國女詩人安娜.阿赫瑪托娃(Анна Андреевна Ахматова,1889-1966),其詩歌迷人又深邃的語言涵義,讓熊宗慧一字一句推敲,運用聯想力鑽進詩人背後的故事。這個契機,也恰好是她邁入翻譯領域的起點。

俄羅斯私風景:走過生活,讀過文學

俄羅斯私風景:走過生活,讀過文學

時間的奔馳:阿赫瑪托娃詩集

時間的奔馳:阿赫瑪托娃詩集


「其實是想學以致用。」熊宗慧回國之後,主動提案給出版社,希望能引進和譯介俄國詩人的作品給台灣讀者,遂有了《阿赫瑪托娃抒情詩選》,這也是她的第一本譯作。在此之前,台灣出版的諸多俄國作品,絕大部分是間接地由英翻中或日翻中;自1999年之後,包含丘光陳翠娥鄢定嘉等人在內的一批俄國留學生,紛紛主動挑選喜愛的作家和作品,找出版社討論是否有出版的價值和機會,「這的確跨出了很大一步!俄文文學的翻譯真正成為一股力量,是從我們開始。」

熊宗慧-2
(攝影/蘇國輝)
對熊宗慧而言,如何妥善詮釋原文意涵又不失美感,剛開始在翻譯詩歌的鍛鍊上,就是很具挑戰性的磨練,她認為,詩歌本身即是很凝縮的文字,得花費更多的時間理解,甚至還有押韻的限制。在接觸小說的翻譯之後,也面臨該如何拿捏文字的問題,她就常和丘光討論「是該堅持己見或沿襲舊有的慣用語?」而通常,她會選擇回歸讀者的觀點,以台灣本地的習慣用語來表現。

回望翻譯小說的歷程,熊宗慧幽默比喻,「像演戲一樣,一人分飾多角。」她曾經同時接手《索涅奇卡》《我要!》這兩部風格迥異的小說作品,前者筆調冷靜感傷,後者文風生猛有力,內容夾雜各式各樣的髒字。多種角色的性格與對白,常讓她在翻譯時融入故事中各自扮演,「我那時候做得特別開心,累積的疲倦感也隨著髒話發洩出來!」現任職台大外文系的她,也常教學生以「演戲」的方式來學習,印證了「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道理。

不過,相較於日本或英美國家的翻譯作品,俄國文學在台灣書市的出版量明顯較少,她明確點出,是翻譯人才的不足。除了台灣在這塊的耕耘仍需加強,她也期盼政府能多支持翻譯者的培育,更懇切期盼正在俄國求學、也喜歡文學的人,願意投注心力於翻譯領域。

在《俄羅斯私風景》中,熊宗慧將俄國經典文學作品與自身的生活感觸連結,寫下她與普希金托爾斯泰契訶夫等文豪的邂逅。她特別提到,俄國作家並非以華麗、奢靡的文字見長,而是著重傳達作品的概念、理想與對人生的看法,「在他們的作品之下,還藏有一大塊冰山,不過看不看得見,那就是讀者的事了。」

我始終認為那些篇章裡同時存在兩種時空……讓我能在台北炎熱的七月天裡揮汗寫下俄羅斯冬季印象,又在靜謐咖啡館中敲出革命紛亂歲月中俄國作家乖離命運的悲歌。」──〈窗〉,《俄羅斯私風景》

自稱「走在台北街頭,內心卻藏著俄羅斯人的靈魂」的熊宗慧,曾為了在莫斯科冷冽的街區找一間合適的咖啡館而四處奔波,也曾為了在森林中採蘑菇而凍得打哆嗦……這些回憶,都因為拉遠了地理上的距離,顯得更加鮮明與溫熱。讀者若想體驗俄式情調,不妨試試一邊在冰窖裡讀《俄羅斯私風景》,一邊啃酸黃瓜配伏特加,也許別有一番風味。



〔熊宗慧譯作〕
 
阿赫瑪托娃抒情詩選
阿赫瑪托娃抒情詩選
 
夜巡者
夜巡者
 
您忠實的舒里克
您忠實的舒里克
 
我要!
我要!
 
包心菜奇蹟
包心菜奇蹟
 
索涅奇卡
索涅奇卡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這麼近,卻那麼遠,讓我們重新認識緬甸

    我們都聽過緬甸,但我們卻又不認識緬甸。透過層長居緬甸的喬治・歐威爾筆下《緬甸歲月》、《動物農莊》及《一九八四》,台籍緬甸裔電影導演趙德胤專訪和資深旅遊記者黃麗如的緬甸遊歷,讓我們重新理解緬甸的多種樣貌。

    1945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這麼近,卻那麼遠,讓我們重新認識緬甸

我們都聽過緬甸,但我們卻又不認識緬甸。透過層長居緬甸的喬治・歐威爾筆下《緬甸歲月》、《動物農莊》及《一九八四》,台籍緬甸裔電影導演趙德胤專訪和資深旅遊記者黃麗如的緬甸遊歷,讓我們重新理解緬甸的多種樣貌。

194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