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嘉莎.克莉絲蒂藉由筆下的女偵探小說家說過類似這樣的話「在我筆下那位吃素的芬蘭偵探得到靈感前,已經有八個人死掉了」,有時候殺書中角色,其實是缺乏靈感。不過,就算是為了拖戲而殺人,也總比為了拖戲而拖戲好,S.S.范達因在他的「推理小說二十條戒律」裡就說,缺乏兇殺的罪案太單薄,為一樁如此平凡的犯罪寫上300頁未免太小題大作,你必須回饋讀者所付出的時間和心力。
可見,范達因和龐太太和我都覺得要死人才夠刺激(當然這樣的心態不一定對),克莉絲蒂永遠的經典《一個都不留》裡,就真的一個都不留把到島上的人給殺光了,而且思慮奇絕,兇手出人意表,沒有偵探,製造出讀者彷彿置身於隔絕孤島上的恐怖氣氛,是她推理女王皇冠上最閃爍的一顆鑽石,而且人人死得節奏分明,沒有趕場或拖延,是不可多得的古典推理精品。
史蒂芬金更是殺人如麻,鮮血總是可以刺激讀者的神經,所以在《魔女嘉莉》裡女主角嘉麗不只血洗高中畢業舞會還毀滅了整個小鎮,《薩冷地》寫吸血鬼,其實有點老套,但人死得快又多,算是一種很B級的娛樂。
說到B級娛樂,近來看過最充滿B級片精神的作品畢竟是《理性與感性與殭屍》吧,經典愛情名作和殭屍的混搭,建議想多理解女友世界又覺得珍奧斯汀喋喋不休讀之有損男子氣慨的讀者,可以買這本書來讀,穿插著砍殭屍頭的片段可能比較容易讀下去伊莉莎白與達西先生間的情情愛愛。
《惡之教典》的主角本身就是反社會人格的基本教材,雖然一開始幾頁有點令人昏昏欲睡,不過在他開始殺小動物以後我精神便一振(殺小動物是殺人魔的前奏啊),知道後面必有精采片段,平心而論,《惡之教典》的節奏不算嚴密,一段段殺戮戲碼是高潮,許多人物塑造不深刻,因此讓人不在乎他們的死活,大開殺戒的高潮時我徹底的站在殺人魔這邊替他加油,「再殺一個快再殺一個」,最後留有活口時我感到非常失望,因為我對那些受害者既乏連結也沒感情,《模仿犯》裡四十幾個角色都個性鮮明,任何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我都可以感到心情動盪,相比之下,《惡之教典》人死得多,主角魅力四射,整體而言卻尚有許多改進空間。
看那麼多噴血漿屍橫遍地的小說以後,發現有些小說裡殺人跟恐怖片爆大聲嚇人音效一樣看多了就不足為奇,約瑟芬.鐵伊《時間的女兒》寫跌斷腿躺在病床上的警探偵破歷史疑案,《法蘭柴思事件》甚至只是疑似遭到毆打凌辱的事件,無人傷亡,讀來卻令人回味無窮,也許,龐太太,不見得死得人多就是好的啊。
陳祺勳
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畢業,以藝術投資為興趣,時尚評論部落格「個人意見」格主。著有《個人意見之品味教學》《個人意見之待人處世指南》。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