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馬欣|孤獨眾生相

【馬欣專欄】兩種客體的打架,哪一個才是萊莉的主體?《腦筋急轉彎2》

  • 字級

《腦筋急轉彎2》劇照(迪士尼影業提供)

我發現將作品與事件當魔術方塊看,每次看就會有不同發現。
比方從人心來看那些回憶的流變,或從事件中鑽個小孔來看人性的切面,這對我來講都是生之樂趣,
它不見得會接近真相,但比較接近我人生想追的真理。
如果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說當個「合格的讀者」是重要的,那我們何妨一路當個找答案的人,
在找答案的過程中,它就是你自己的故事了。




※本文可能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腦筋急轉彎2》讓這時代兩大主角「快樂」與「焦慮」同時登場,並同時顯露出它們都成了績效主義的產物。至於它們的小主人萊莉則必須承受著自己客體的快速膨脹與消風,這不只是青春期的問題,也是這社會文明病的投射。 

2015年,皮克斯的電影《腦筋急轉彎》直視正能量時代的樂樂獨大,讓快樂都成為一種怎樣填充都不夠的壓力,現代人甚至有樂到力不從心的慢性疲乏。

新的一集中,「憂憂」成為一個徹底的配角,而唯有它能暫停的「時空」也失去了 。 當憂傷昇華時可以讓你成為安靜下來的孤島,也能成為觀看河中月影而忘我的人。於是萊莉成了一個活在他人眼目中,卻失去了能自外於世的任何一瞬。

這樣誠實的皮克斯,這次呼應時代,讓主角萊莉來到了青春期,那個最渴望受人肯定、害怕落單,且想證明自己的焦慮期,也正好呼應了這焦慮社會的眾生。除讓人會心一笑之外,也感受到那取代「樂樂」成為自我意識統領的「小焦」(焦慮)最後快轉成腦風暴,這還滿像我們整個社會在各自踩點的不安喧嘩。

原來不只是萊莉,而是很多焦慮組成了這個社會也是如此。「青春期」的證明自己未果,讓許多「中年」活成了自我喧囂的密室,源因「快樂」不自覺成為了績效專家。這也讓《腦筋急轉彎2》變得如此有趣的原因。

第二集巧妙地將「樂樂」與「小焦」互相交換替位,從「樂樂」執掌的可以逃避與只取正能量的方便行事,自然轉到了要面臨生命挑戰的關口(因萊莉開始想打進冠軍球隊,也不想落單或被忽視)。

但萊莉並沒有足夠面對人生擦撞傷的抵抗力(這些都被樂樂忽略掉了),沒有跌倒過的底氣。「小焦」夾帶的恐懼遂快速主宰了這顆心靈的匱乏,它手持的交感神經太活躍,讓萊莉成為自己所恐懼與想規訓的目標。她無論去哪裡或想做什麼都與自己為敵一般,「快樂」也努力得不夠,「想完成的」永遠都在一步之遙,萊莉於是在我們面前變成了「滾輪上的老鼠」。這也是我們很多人的經驗。

「小焦」夾帶的恐懼遂快速主宰了這顆心靈的匱乏。《腦筋急轉彎2》劇照(迪士尼影業提供)


但這部電影的優點卻在於它的配角上,那已成為應聲蟲的「憂憂」、「小厭」與「憤怒」等,從頭到尾都鮮少發揮作用,多年來隨著「樂樂」的支配起舞。而最有意思的配角卻是「黑暗秘密」、「羞羞」,它們占了滿屋的位置,卻將自己轉化為無形或塵埃的認知。

整部電影都滿吵的(頗像現代人自律神經多失調),每個情緒都爭相勞動著,但那些相對安靜的卻在關鍵時候產生了絕對力量。如當所有喜怒哀樂都失能,迎向自我認同焦慮時,無論年少所迷戀的玩偶或與電玩人物的象徵都失效。這時不知其中有什麼內容的「黑暗秘密」出現,反而像喚醒了所有的機制,至少讓喜怒哀樂各自歸位,取代恐懼本身的空轉。

這個連本人都不記得的黑屋與想遺忘的一切,只是一個小露臉,就像成千飛鳥在社會面具下飛起一般,人的慾望、羞恥、憤怒、痛苦、慚愧等等小小細沙的情緒,不是翻飛,就是沉入海底。「黑暗秘密」的黑暗是相對於外界的形象,但卻像是通往自己的愈走愈廣闊的幽徑。

「黑暗秘密」如我們意識流裡的小鐵盒,你會感受到重量,但它需要解壓縮後才能如萬鳥飛起,成就所謂的與眾不同。可以稱為藝術(另一個看待自我的化身),如畢卡索的臉部抽像畫,或是梵谷如海浪的星空。

但在《腦筋急轉彎2》中不用這樣沉入自己的潛意識中,它畢竟還是一部初遇自我認同危機的電影,但它用心地描繪出「意識流」與「腦風暴」,樂樂它們搭上的花椰菜是一個排斥的象徵物,就可以帶它們漂流到萊莉的內心世界,那些已經化為生命記憶的部分匯流到萊莉主體,也是潛在的自我意識。

那些她喜怒哀樂都陌生的意識流與黑暗秘密,成了這部電影的主要旅程。這些主情緒也對萊莉的另一面非常陌生,比方霹靂包會挖出什麼,記憶中的小黑屋有多大都還沒看清就離開。自己如俄羅斯娃娃內層裝有什麼的陌生之旅,是這部電影有趣的部分,它留給我們大量的想像的空間 ──我們靠近自我才是一段長征。

無論「樂樂」給予的「我是好人」的自我信念,還是「小焦」給予的自我攻擊與控制自我腦波如官僚辦公室場景,都是主體對客體的絕對服從。
《腦筋急轉彎2》劇照(迪士尼影業提供)


而「萊莉」這個人設則是標準美國式的,充滿績效主義的暗示,無論「樂樂」給予的「我是好人」的自我信念,還是「小焦」給予的自我攻擊與控制自我腦波如官僚辦公室場景,都是主體對客體的絕對服從。雖這是13歲的孩子,但也看得出社會對個人的效率養成。社會還來不及等她長大,便進入了績效的暗示中,在自我奴化與耍廢中兩面掙扎。

包含最後的彩蛋都有著弦外之音:樂樂還看不到門後世界。以《腦筋急轉彎》的急之一字,對照著後面沉默與悠緩的意識流。「萊莉」雖然學會了讓焦慮放手,不再窮於證明自己。但「憂憂」與「小羞」等仍只是近乎可有可無,任何需要時間才能化解的事仍被擱置。然而13歲前時間概念是漫長的。所有需要時間品嘗與理解的事,與童心才能感受的天地萬物內化想像,都隨著另一個小配角「老奶奶」一再退到門後,都像預告了成年或中年的「萊莉」終將承受「客體」的出走與膨脹等考驗。

這部電影隱線比明線還多,值得許多成年人去感受到在正能量的過曝時代下,情緒的莫名勞累,與背後那又深又長的無限影子。

※本篇文章由作者個人創作授權刊登※


《腦筋急轉彎2》(Inside Out 2)

此片為2015年《腦筋急轉彎》的續集,北美票房衝破1億5千5百萬美金,登上全球動畫影史最佳開片票房亞軍。這次除了最受觀眾喜愛的情緒主角樂樂、憂憂、怒怒、厭厭、驚驚再度登場,更深入探索踏上青少女時期的萊莉內心,全新情緒角色也將全面解鎖,即將隨著她的嶄新日常生活一一登場,但一場「腦內革命」也無可避面地隨之爆發,令萊莉的內心世界再度陷入空前危機,樂樂和大夥們因而展開全新旅程,勢必奪回主控權以阻止災難發生!


作者簡介

你花最多時間的,終會變成你。

──
音樂迷、電影痴,其實背後動機為嗜讀人性。娛樂線採訪與編輯資歷二十餘年,持續觀察電影與音樂;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從事專欄筆耕。 曾任金曲獎流行類評審、金鐘獎評審、金馬獎評審、金音獎評審、中國時報娛樂周報十大國語流行專輯評審、海洋音樂祭評審、AMP 音樂推動者大獎評審。樂評、影評、散文書寫散見於報章雜誌如《中國時報》娛樂周報、《聯合報》、《GQ》、《幼獅文藝》,及「博客來 OKAPI」、「非常木蘭」、「書評書目」等網站,並於「鏡好聽」平台開設Podcast 節目《馬欣的療癒暗房》。
著有:散文集《看似很美,其實是壞掉的》《邊緣人手記》《階級病院》;影評集《當代寂寞考》《反派的力量》《長夜之光》、看似很美,其實是壞掉的》。

OKAPI專訪:30不立,40也很惑,人生永遠On the road!──瞿欣怡X馬欣對談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這個年,我只想一個人靜一靜不行嗎?(哭出來)

面對親友環繞你感覺焦慮,塞在人群車陣中你感覺快要窒息,獨處的好處只有自己知道......還有這幾篇的作者也知道。

492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