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選書

他們為何留下安老?:康舒雅、洪伯邑對談新書《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側記

  • 字級

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



《留下來的人》是康舒雅在台大城鄉所的碩士論文《以身立地:彰化縣台西村高齡者人地關係的形構與轉化》,所改寫的著作。她以扎實的田野、生動的筆法與細膩的故事,帶領讀者進入彰化台西村高齡者的生命故事。

《留下來的人》作者康舒雅(左)與台大地理系教授洪伯邑於恬野書的對談現場《留下來的人》作者康舒雅(左)與台大地理系教授洪伯邑於恬野書的對談現場


話說從頭:河海之間的生活

康舒雅先說明為何本書前半部,幾乎都在描述台西村長輩的童年故事?他認為:「我們必須從他們童年的生命經驗開始理解,包括什麼東西是他們生命中最核心的組成,那才是我們理解高齡者最完整的途徑。」

長輩的童年與台西村的地理環境特性息息相關,康舒雅秀出台西村地圖與現今濁水溪的照片。台西村位於濁水溪的下游出海口,早期的濁水溪不是現今的涓涓細流,夏天豐水或颱風來臨時,時常沖毀村莊,人們隨水搬遷,因此人溪互動呈現的是早年遷徙的軌跡。也因為靠近海,長輩們也有許多在潮間帶採集或是深夜捕鰻苗的海事記憶。

以身體認識世界:勞動與移動

他們所處環境的荒涼與邊緣性,使勞動成為他們生活的核心。「勞動並不是我們設想的工作,有開始跟結束。對這些人來說,勞動是他們的重心,也是他們一輩子用身體去認識世界的基礎。」康舒雅點出本書最核心的觀點。

勞動時常伴隨移動。如果單純務農不足以支撐家計,許多人便會至外地工作,形成豐富多元的島內移動路徑。例如有人可能從南到北,跟著稻作收割季節,「一站一站地往北去,再返回自己的家鄉。」也有人一去數個月,到大城市或港口擔任工人。

除了動態勞動與移動,諸如織補漁網等現今少見的手工技藝,也是他們設法謀生的管道,同時也是他們貢獻家鄉、展現個人價值之所在。

老後生活:疾病的孤單與浮動性

康舒雅接著展示幾張照片,一位男性高齡者除了護腰透露出腰傷以外,其實他的腳也不方便;另一位女性如果站起來,會發現她嚴重駝背。

「可是他們都還在做這些很基礎的勞動工作。」
 

病痛經驗的主觀感受是一道伏流,並未彰顯於眾人面前病痛經驗的主觀感受是一道伏流,並未彰顯於眾人面前


康舒雅說明對長輩而言,這些病痛經驗很主觀,旁人難以感同身受,「他們與慢性病之間的關係已經是共存,不是一個需要被打倒的病魔。……他們其實一直積極接納自己的病況,設法想出在這個狀況下,還可以做什麼簡單工作。」

因此,這些病痛經驗是浮動的,只有他們自己了解,那些不斷變動的病況與身體感,「也是旁人需要給予一定尊重之處。」

適應「新的身體」:作穡人的勞動調適光譜

台西村許多長輩不識字,從童年至今,他們的生活皆是從勞動中建立起來的,即使身體衰老,勞動依然是不可被抽掉的生活重心。

因此,高齡者發展出一套勞動調適光譜。有些人會把負荷重的工作外包,自己負責簡單的工作;還可以工作的,會開闢一個屬於自己的小菜園;也有些人無法在田裡工作,就會每天散步,到處找人聊天。

找人聊天的長輩,因性別差異而發展出不同的社交模式。例如男性時常聚集在土地公廟喝茶聊天;女性則更常出現在各家戶的院子,坐下來一邊聊天、一邊幫忙剝蒜頭或花生。

照片右側有一個土地公廟,是男性長輩社交聊天的地方照片右側有一個土地公廟,是男性長輩社交聊天的地方

「老」的光譜?跳脫單一的時空思維

對談的下半場,由身為地理學家,同時也是彰化二林人的洪伯邑教授接棒對談。

洪伯邑認為康舒雅的書打開對「老」的新想像。「老」不只是身體從強壯走向衰弱的單一線性過程;「老」也不只是處在被動狀態,需要社工、醫療人員或是家人去服務他們。「老是多樣的,透過直接與老人家接觸,舒雅幫助整個社會重新定義『老』。」

男性的「老」和女性的「老」,是不是不同?鄉下的「老」和城市的「老」,是否各有情境?農人的「老」和上班族的「老」,會一樣嗎?

——《留下來的人》推薦序

若可以離開,為何老在偏鄉?

台西村是一座沒有雜貨店的村莊,更無醫療資源。所有吃食用品的採買或看病就醫,都需要到鄰近的大城市區或二林鎮中心才能滿足。

——《留下來的人》

為何長輩要如此「固執」,留在台西?洪伯邑認為必須先去理解「勞動是這一代作穡人踐行的生命價值。」唯有留在台西,高齡者才可以從事自己熟悉的勞動,並且高齡不一定只是日趨衰弱,他們依然可以根據身體狀況調整勞動強度,

此外,移動所建立的情感關係,也不是便利的醫療可以提供的。「他們年輕時,身強體健離鄉工作,就會結交朋友,這群朋友現在又一起在台西。」

「移動是一種產生關係的方式。」只是從早期的離鄉長距離移動,變成現今的鄰里社交。

勞動是這一代作穡人踐行的生命價值勞動是這一代作穡人踐行的生命價值


「安老」是在日常生活裡「安家」

「勞動與移動,在這一群人時空交織之間產生某一種留下的驅力,也產生一種共感,一種你會知道我在意什麼的共感。」

所以為何留下?因為「他們想要留在那個關係裡面。某種讓他們覺得安心,讓他覺得有價值的關係裡。」

大部分人會認為家是歸屬感的來源,有歸屬感的地方就是安老的所在,但這些情感關係不是提供良好的硬體或高級的空間就能取代。

何以安老?從「他者凝視」到「生命共感」

對於偏鄉高齡照護的中介與輔助,我們是否可以有一些新的視野與想法呢?

康舒雅認為可以先從了解高齡者日常生活中,與其緊密互動的人物關係開始,包含那些新加入的角色,例如外籍看護或照服員。如何協助高齡者與這些角色建立良好關係,就成為重要的照護課題。

洪伯邑表示這本書不只是凝視,而是做為孫女的作者,藉由走入阿嬤和朋友的生命故事,重新創造連結。不只為自己創造聯繫,也為讀者聯繫起不同世代間的生命共感,「老人家不只是你的他者,他可能是你的爸爸媽媽」,我們可以藉由與不同生命階段的人群,彼此理解與共感,展開不一樣的關懷形式,「從彼此的生命情境裡,一起老去。」

聯繫起對於不同世代之間的生命共感,圖為對談問答階段康舒雅母親(右)與康舒雅(左)的問答互動聯繫起對於不同世代之間的生命共感,圖為對談問答階段康舒雅母親(右)與康舒雅(左)的問答互動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顏擇雅導讀精選:書好看,導讀也好好看

從張愛玲到哈金,再到余英時,看顏擇雅如何用其獨特觀點看大師作品。

133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