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別人人生或職業的書,其實也是在檢視人如何構成自我。(圖/PIXTA圖庫)
有這麼一個說法,每個人都有一本書,寫自己的人生際遇,寫他們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關於人生或職業類的書尤其如此,我們別無選擇只能過自己的人生,但是我們對別人的人生也是充滿興趣的,從別人吃什麼穿什麼,到怎麼活怎麼愛,都令人好奇。
我們看別人人生或職業的書,其實也是在檢視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人如何構成自我,我們都經歷過許多事,做過許多不同的工作,愛過不一樣的人,這些經驗造就了我們,有時是意外、有時是巧合,可能有意為之也可能無心插柳,有事後想來僥倖也有錯誤,就是這些高高低低的際遇造就了人生,因此,我們對別人人生的好奇,反推回來,其實主題仍然是「我們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
不為這個大題目,光為別人如何活出和自己截然不同的生命,就值得看,在基礎的人類慾望不變之下,我們都期望被愛、渴望安全,追求生活的舒適最大化,但是怎麼能你是你我是我,換都換不過來呢?當然,天生的出身、智商以及基因都一部分的影響了我們當下的存在,但是人總是在某個階段後,得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去看看別人的人生,因為不是自己的,所以可能驚奇駭目,也可能大開眼界。
開眼界是我們共同的對別人的好奇,自我揭露則是對作者的要求,這讓我想到文學真實與虛構的問題,之前讀露絲賴舒爾的《千面美食家》,她就提到有些故事可以經過修改剪接,未必完全是同一次經驗,在寫作時作者有自由把感受和經驗合併,重點是要說好一個故事。
寫書畢竟不是報導,不用字字求真,在假新聞也氾濫的今日,期望一個自述的文章要完全符合事實,其實有點要求過高,其實,只要是寫作都一定是某種程度的揭露自己,要了解一個人,得繞到背後看他說的謊,一個人說的謊其實是最能讓人了解他的部分,說謊這事展現的是說謊人的智商與社會歷練,再也沒有什麼比說謊更暴露自己的行為了。
因為這世上沒有不被揭穿的謊話。不過,文學上的粉飾不代表作者就是說謊的騙子,大段的虛構當作真實經歷的這種書也有。只希望不要遇到這種作者,不過,活得越久越會知道,這人世間的真相不會只有一個,因為記憶和人天生的自我中心,會折射出不同的角度,我們可能誤記混記,可能挑選對自己有利的觀點出發,但是,那跟存心不良的欺騙畢竟是兩回事,這次我們也可以檢視作者是不是真的誠實,或還有更多複雜的東西隱藏在文字之下。
我接下來幾周預計要閱讀的選書,比較不著重在「人生」,而在「職業」,雖然工作只是一部分的我們,在現代社會要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位置,職業的選擇往往也就界定了別人怎麼看你,怎麼去打開你這個人,職業是現代社會打開人的第一頁。光是這一頁就有許多可讀性,但我更想看見的,是閃現的共通人性。
※本篇文章由作者個人創作授權刊登※
個人意見全新主題專欄每週更新!
按下方作者追蹤按鈕(須登入),更新通知不漏讀!
作者簡介
「年輕時失戀,可以徹夜飲酒或奔入雨中,中年失戀不能做這些,因為會頭風發作。」
───
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畢業,以藝術投資為興趣,時尚評論部落格「個人意見」格主。著有《個人意見之品味教學》《個人意見之待人處世指南》《個人意見之愛情寶鑑》以及《個人意見之完美的任性》。
──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