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諶淑婷/問題不在小孩,而在女性身處的世界──讀《沒有小孩的她們》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每隔幾年,就會有關於女性生育選擇的調查發布,分析當代女性生育觀念的變化,然後得出毫無新意的結論:「女性不生或延後生育,是為了專注於事業和個人發展,但女性同時擔心影響到未來的生育能力」。許多政治人物抓住女性的焦慮,推出主打「凍卵」的生育政策,同時奉上更高的獎勵生育金,以各種方式對女性喊話:別那麼自私了,做個生孩子的選擇吧!

但女性生與不生,究竟是個人選擇還是被選擇?《沒有小孩的她們》提供多種觀點的答案,而這一切的出發點,是從作者最初的研究主題「為什麼美國女人不生孩子?」起步。這種問句,你我都很熟悉,當臺灣生育率開始一路下滑,臺灣女性就不斷被各種政府新聞稿、媒體報導、報刊文章質問:「為什麼臺灣女人不生小孩?」然後這些質問的聲音,又會獻上自以為是的答案:這是女人自己的決定。

沒有小孩的她們:一段女性抉擇生與不生的歷史

沒有小孩的她們:一段女性抉擇生與不生的歷史

這種說法乍聽合理,實則不然,根本是把生育重擔壓在女人個體,把生孩子視為跟「要不要參加旅行團」同一等級的個人自由選擇。

嚴格來說,女人選擇不生,包括了不能生、不要生、不敢生、不會生這些女性並非罕見族群,近年還越來越多。本書作者卻發現,我們缺乏一個詞來形容「沒有小孩」的女人,現在所用的「非母親、沒有生育、不想成為母親、不想生、不孕」,甚至我前一句用的「沒有小孩」,都是否定敘述。那麼該如何解釋定義這樣的人生?作者在本書一開頭就提出了這個疑問。

從那些用詞可以發現,社會總是帶著輕視的眼光看待那些不生育的女性,因為她們可以變成母親卻沒有。作者努力找尋解答,探討不生育的女性必須做出哪些決定?這些決定如何影響她們的生育選擇?她們又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做出這些決定?

「無子女」(作者後來選擇採用的詞彙)的原因百百種,我們就從女性的生活環境談起。在我童年時期,我的父母以群體的方式來養育後代,父親常常說起一件往事,在我出生後不久,曾有某個親戚來訪,考慮抱走我接手扶養,卻因他捨不得而作罷;家裡也常有親友家的孩子為了求學方便,寄住我家好一陣子,我和兄姐則會在爸媽忙碌時,在寒暑假到幾個親戚家輪流住上好幾週;鄰居之間更不用說了,彼此就像一種托育互相會,鄰居會幫忙準備午餐便當、孩子放學先到某戶人家寫功課等等,那是一個生活辛苦但育兒獲得支持的年代,就算是沒有生育經驗的女性,也會因為照顧手足或鄰居的孩子,有與小孩生活的經驗。

現在家族關係與鄰里相處不再那麼緊密,核心家庭裡的男性常是經濟主體,女性如果選擇工作,就會把孩子送到托育單位,還要面對職場揮之不去的性別歧視,從懷孕、請產假到產後育兒,可能會感受到「工作無效率、拖累同事」等流言和碎嘴;而她們如果選擇育兒,就得肩負起獨自照養孩子的責任,孤立無援的處境讓許多媽媽罹患產後憂鬱。

所以比起不生育,我們更應該問那些選擇生育的人,為什麼做出這種瘋狂的決定?我們可是正面臨極端氣候、很難請的育嬰假、高昂托育費用、離譜房價,甚至自己的學貸都還沒還完的處境呢!

今年(2023)臺灣的生育率是1.09,已經寫下全球生育率最低的紀錄。政府少子化相關部門一定很苦惱,到底什麼樣的政策才能真正鼓勵生育?作者在本書開頭就舉了一個小故事,西點軍校提供一個有效「獎勵生小孩」的環境結構,包括優渥薪資、住房津貼、免費健保、日間托兒輔助以及強烈的社區網絡,這些措施重現了六、七○年代美國中產階級的穩定生活。

所以「生與不生」不只是經濟、自私或個人還想多享受的問題,也並不只是不孕症的悲傷答案,而是整個社會缺乏支持,讓親職變成沉重又孤獨的個人課題。光是經濟壓力,就讓我們把職業和收入擺在優先順位,畢竟養育孩子註定要傾注時間、精力、金錢,可是我們被要求要「獨立作業」,而且只能依賴自己的銀行戶頭、少得可憐的家庭人力。

當孩子發現我在讀這本書時,問我:「會不會有人就是不想生?覺得生養小孩太累了,要為小孩付出很多,比起來自己生活更輕鬆。」我回答:「那就是國家缺少支持父母的政策,如果家長不那麼累,生活也有餘裕去感受孩子帶來的快樂呢?」換個角度想,比起一再歌頌母職偉大,我們更該讓所有的母親都不必過度付出,以達到傳統的偉大形象。家長養兒育女當然也是,問題不在小孩,小孩很可愛,帶來生命的驚喜與活力,是我們所處的環境正在把家長拖垮,讓選擇生育的人累得要命!

我可以理解一些沒有生育的人看到這段話會火冒三丈,他們可能因為同事臨時要請假照顧孩子,必須幫忙代理同事的工作;也不滿意自己的稅金用來補助學校教育、高風險家庭支持、或兒童福利措施,畢竟他幫自己選了「不生育的人生」──不過,這麼想是很危險的!一旦臺灣面臨人口結構塌陷、勞動力及產業的崩垮,苦果是全國人民要共同承擔。

女性不生育,是女性對身處的世界進行評估後的成果,要改變這件事,不是靠發錢或凍卵補助就能做到,臺灣育齡女性人口數已過高峰(2000年),接下來就是斷崖式崩落,預計二十年後「能生育的人」會減少三分之一,未來的困境不是「女性要不要生」,而是「能生育的女性銳減」。

看來我們註定會少生一點,那我們就讓每個被生出來的孩子活得更好吧!如作者在書中呼籲:照護下一代是全民要努力的目標,不是家長獨力承擔的任務。我們不要再區分「生的人」與「不生的人」,而是改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每個孩子都要好好被扶養,陪伴孩子的照顧者不再被工作和生活壓垮,不生孩子不代表沒有養育下一代的責任,大家要一起珍惜每一個被帶來世界上的小孩,投資他們的未來和人生,母親與非母親、父親與非父親,其實差異沒有太大。


沒有小孩的她們:一段女性抉擇生與不生的歷史 (電子書)

沒有小孩的她們:一段女性抉擇生與不生的歷史 (電子書)



作者簡介

女性主義者實在沒有力氣去呵護父權玻璃心,因為力氣要用在坦誠地接受自己。
_____
作家、生產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監事。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育有一狗二孩三貓,
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
著有《迎向溫柔生產之路》繪本《一百萬個親親》
合著《餐桌上的真食:用腦決定飲食風景,吃出環境永續 《遜媽咪交換日記》《億萬年尺度的臺灣》《晨讀10分鐘:酷少年故事集》


OKAPI專欄【繪本告訴你怎麼教小孩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不要找他們麻煩,他們也是艱苦人,阮艱苦人就要疼惜艱苦人。」

漁工有國籍之別,但海洋沒有國界之分。只要出了海,一樣都要賭上性命。透過五本書,讓我們一起認識漁工、移工的處境。

539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