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偵探社

以催眠喚醒深藏人心的謎團,「心靈偵探」版的福爾摩斯與華生──小說《催眠師手記:無罪的嘆息》

  • 字級


我所遇見的少年犯

 

在潛意識之下訴求的廣告。在電視或戲院的銀幕或廣播等,以不可能認知的速度或音量送出訊息,為購買行動提供充份刺激的廣告。1957年美國發表了這個方式的實驗結果。根據實驗結果發現,如果在三千分之一秒至二十分之一秒間,在節目進行中的畫面上,每隔五秒讓廣告閃現的話,觀眾雖無法看到及意識到,但會留在意識中。其結果是,爆米花的營業額提升五成、可口可樂提升三成。其後,FTC(聯邦通商委員會)指謫其牽涉倫理性的問題,採取了禁止措施。
──宮部美幸《魔術的耳語》(1989)

你聽到「催眠」(Hypnosis)這個單字時腦中會浮現什麼畫面?是一個人逐漸眼神渙散,陷入睡眠或失神狀態後開始被催眠者所操控,做出各種身不由己的行為?如果有人問你要不要接受「催眠」,你有辦法爽快地答應嗎?

即使在科技先進的21世紀,「催眠」在我們的認知中仍瀰漫著神祕色彩,以及滿懷質疑的不信任感。人類目前已經藉由對大腦的研究大致上理解催眠的原理:暫時抑制住我們在休息時最活躍的大腦區域「默認模式網絡」,讓被催眠者進入平常白日夢、恍神的狀態,卻無法控制身體與頭腦。為什麼偶爾會傳出一些被催眠者的猝死悲劇,便是在失去意識下所肇。

就像鱷魚不是魚、河馬不是馬,「催眠」這個中文名稱很容易讓我們以為是讓人陷入沉睡狀態。但催眠其實與睡眠無關,而是透過某種手段,讓被催眠者交出部分意識。被催眠者由於交出了部分自我意識的主控權,所以防備能力大為降低,這樣就能獲取被催眠者潛意識中的一些想法或者某些記憶。催眠是一種心理現象,通常並無實際的生理變化發生。但奇妙的是,「催眠術」又經常能起到這種作用。例如最著名的燒燙傷實驗,受試者並沒有真的被燙著,但暗示卻能令他痛苦、皮膚還浮現水泡傷痕,顯現大腦影響肉體的神奇之處。

正因催眠可以影響我們大腦進而改善肉體反應,醫學界的「催眠療法」(Hypnotherapy)也已經行之有年,許多醫師、心理醫師、學者都呼籲重視催眠的正面意義,尤其是不需要倚賴藥物就能緩解疼痛這一神奇療效。認知神經學家德文・特修(Devin Terhune)便強調,「人們對催眠最普遍的誤解就是會被控制、然後身不由己地去做些不好的事情,但這方面是很缺乏實證的。」百年來科學家做了不少實驗,時常以被催眠組與沒有催眠組來做對照,結論是人們會做出許多令人驚訝的事,並不一定是受催眠影響。

然而,一般人進入催眠狀態後,精神會集中在傾聽「暗示」指令,對容易被催眠的人來說,催眠中接收的訊息也會跟著弄假成真,因而產生危險性。除了引言中《魔術的耳語》所提及的廣告洗腦,歷史上確實出現多起以催眠為手法的犯罪事件,如1934年德國的海德堡事件。代名E夫人的女性經由檢查證實身體健康、精神正常,但她卻長達四年被犯人瓦魯達控制,包含侵犯肉體、操控賣淫,卻總是無法留下準確的記憶。婚後的夫人也沒有辦法逃脫魔掌,瓦魯達利用催眠術令她產生病痛,從家裡拿了大量金錢,以「就醫」的目的奉獻出來。最後甚至以耳語慫恿夫人殺害起疑的丈夫後再自殺,差一點就得逞,過程駭人聽聞。

警方到嫌犯家中搜查線索,以及本案主治醫生邁爾花了19個月,也以催眠治療的方式,相互合力一一挖出夫人被種下暗示的暗語,例如「惡魔巴魯斯」這個詞彙就能令她立刻陷入沉睡,不論發生什麼事情、身在什麼地方都會遺忘。更惡劣的是被下了「來回搖擺」的暗語,設定成任何知道這個詞彙的人,都能讓夫人陷入催眠狀態、服從命令,是瓦魯達利用夫人賣淫牟利的關鍵。這些19~20世紀層出不窮的江湖術士惡行,大大阻礙了催眠在醫學上被進一步廣泛應用。

目前研究得知,E夫人這一類會對大多數心理暗示產生反應的「高度可催眠者」,大約只佔人類的10-15%,最無感的「低度可催眠者」比例也差不多,而剩下的大半數人都屬於中度,只會被某些暗示催眠。另外一個好消息是,我們的可催眠度無論是高是低,終生都會維持這個水平,不會因為年紀大了就變得更容易被催眠哄騙。

高度可催眠者只佔少數,多數人不一定會被催眠暗示影響。(圖/PIXTA圖庫)


催眠並不是什麼無所不能的魔術,電影電視上演的都是假的!──越是對這個領域有涉獵的專家越會這樣強調。暢銷小說家松岡圭祐在1997年出道時在日本颳起一波催眠旋風,小說「催眠」系列「千里眼」系列「魔術師」系列,便大量運用心理誘導與暗示的技巧,並揭開催眠術的真實面貌,將這門學問的知識普及於大眾。他在當作家前是一位有知名度的催眠師,常在電視節目露臉,不僅懂得催眠治療,也擅長歐美流行的舞台催眠表演,將專業融入作品裡,松岡的核心概念就是說明催眠是不可能任意操縱人的,正式的催眠需要多重準備工作,更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但運用得宜的催眠可以帶給人類幫助

松岡圭祐的處女作《催眠》,主軸在於催眠師和臨床心理學家(心理分析師)的衝突,對當時讀者來說是很新鮮的設定。作者也強調這兩種看似對立又互補的職業,為善為惡最重要的還是職人本身是否具備職業道德,以及願意遵守規則的態度。而中國作家高銘,在他的第二部暢銷作品《催眠師手記:無罪的嘆息》同樣以上述兩種職業為主角組成搭檔,以中短篇小說的形式,從委託人口中吐出的怪奇毛病中展開一次次不可思議的解謎之旅。

催眠:完整版

催眠:完整版

催眠師手記:無罪的嘆息

催眠師手記:無罪的嘆息


高銘年輕時在影視產業工作,會拍片也會寫劇本。他曾花四年多的時間深入精神病院,大量訪談國內的思覺失調症患者,並在網路上連載而受到關注。2010年發表了被稱為是中國第一本思覺失調症患者訪談手記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藉由他們的思想與言語重新解讀世界萬物,語言新穎又易讀,該年取得當當網圖書暢銷榜第1名、熱銷200萬冊。《催眠師手記:無罪的嘆息》同樣以他田調患者的素材為基底,進一步訪談專業的心理分析師與催眠師,將這些資訊拼貼改寫、融入虛構劇情後出版,備受讀者好評。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本作在中國推出時,原被取名為「國內第一部心理推理紀實檔案」。但由於採訪來源不得公開,加上高銘的寫作方式將謎題與真相梳理得環環相扣,很難相信真實事件是否真的都能這樣圓滿落幕,因此有更多讀者將其視為短篇推理小說集。但無論書中事件是真是假,都絲毫無損其驚人魅力。相較歐美因發生過催眠犯罪,且醫學研究深入,近年較不會再將催眠的刻版印象用於娛樂作品上,更流行講究氛圍而非理性懸疑小說的中國,倒是更樂於將催眠作為主題發揮。除了高銘作品,天才作家周浩暉的《邪惡催眠師》三部曲(2018)也是名作。

邪惡催眠師

邪惡催眠師

邪惡催眠師(2):七宗罪

邪惡催眠師(2):七宗罪

邪惡催眠師(3):夢醒大結局

邪惡催眠師(3):夢醒大結局


《催眠師手記:無罪的嘆息》的兩位主角沒有設定姓名,全書皆由第一人稱的催眠師「我」與智慧超群的心理分析師「搭檔」,以及他們和委託人之間的三方對話所構成。本作捨棄了詞彙修辭、人物塑造這些文學創作理應注重的技巧,全盤集中在委託的案件內容以及解謎過程,構造精煉,不但很符合「手記」的定義,更讓中國讀者賦予「點子豪華的短篇集」之稱:其中任一個案件都具備讓推理小說家拿去發展成長篇小說的可能性。

現代影視、文學總強調「角色」的重要性,那這本不特別刻劃人物的作品為什麼還是那麼好看與受歡迎呢?筆者認為是其中的「人心之謎」實在太過特別、新奇了,是目前在犯罪推理領域中尚未涉及得如此五花八門的橋段。以〈黑暗中的隱藏者〉案件為例,委託人是位25歲左右的年輕女孩,她擁有異於常人的黑色偏好。全身上下由內到外,甚至房間內所有用品全都使用黑色的東西,最誇張的是還找過整形醫師想讓皮膚變黑──與一般女孩都希望自己是白皙的喜好截然相反。對她來說,只有身處黑暗中才會感到自在,才能徹底伸展身體,甚至懷疑自己會否是個見不得光的吸血鬼?這著實是個前所未見的怪異謎團。

對常人來說,或許只會用個「怪癖」來打發。但這樣的症狀令她非常困擾,影響到她與情人之間的生活與未來,所以想要尋求解法。主角善於催眠患者、進行催眠後的誘導問答提出線索,博學的「搭檔」則精於分析推理,將線索拼湊成解釋,這一對「心靈偵探」版本的福爾摩斯與華生合作無間。搭檔犀利指出人們刷社群、打卡留言這些行為涵義是出風頭,但這個臣服於黑暗的女孩在做的是「想盡辦法消除自己的存在感」,進一步可以推測她有著「自我否定」的潛意識。

很多心理問題都來自於童年創傷,因此主角使用催眠術帶女孩回到過去,從中尋找自我否定的根源。最終發現,原因來自中國家庭的重男輕女。女孩幼時見到母親沒有生男孩而受家庭指責,她則被要求「躲起來」。尤其在親戚聚會時為了不被說閒話,媽媽也要求她「閉上嘴、不要動」以免被注意到。自小被種下「消除自己存在感」概念,長大後某次撞見父母爭吵則啟動了開關,令她不自覺地執行大人的命令,找到用黑色隱藏自己的方法。所謂「怪癖」,其實來自性別歧視的陋習,想要解決也必須家人與情人一同協助。

高銘針對這起案例表示,在與親友交流時,發現很多中國女孩都有類似的「消失」想法,這種常態讓他震撼,更著力於挖掘家庭環境對現代人造成的無形影響。性別歧視議題在日本推理常流於職場霸凌,例如女警的遭遇;而歐美犯罪總探討著精神病態、反社會人格、連續殺人魔這些特殊人種,都不常看到市井小民的心理問題分析,可能與注重保護病患個資有關。《催眠師手記:無罪的嘆息》令筆者驚喜之處在於,它呈現出亞洲人重視家庭倫理、服從群體更勝於個人意識等文化下的犧牲者。追逐金錢與學歷的價值觀、壓抑性格的社會風氣,往往讓我們很多時候生病了也不自覺。

當世界上的其他偵探還在蒐集線索、尋找證據,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我們已經瞭解,未來的偵探,必須處理人心的謎團。
──既晴,《感應》

就像台灣犯罪推理名家既晴在「國民偵探」張鈞見的出道作品《感應》(2010)中的神預言。高銘在中國的暢銷,顯現「真實的人性」始終是我們最關心的命題。為何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中年男子,有的產生人格分裂、認為自己現在只是「第二人格」;另一個人則莫名懷疑妻子出軌、兒子不是親生?而一名小時曾目睹父親殺害母親的男子,明明深愛妻小,為什麼突然開始作起恐怖的弒妻惡夢,每每在夢中冷靜把屍體處理乾淨,難道「殺人基因」會遺傳?千奇百怪的疑難雜症都滋長於人心深處。高銘點出《催眠師手記》系列的宗旨:「催眠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沉睡,而是把人喚醒。喚醒之後好好和自己談談。」

 

催眠師手記:無罪的嘆息 (電子書)

催眠師手記:無罪的嘆息 (電子書)



作者簡介

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百萬書評部落客,日韓劇、電影與足球專欄作家。本業為製作超過百本本土推理、奇幻、愛情等類型小說的出版業編輯,並成功售出相關電影、電視劇、遊戲之IP版權。興趣是文化內涵、社會議題的深度觀察。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小死乃人生必須,最高的真實無非一吸一吐,活著的心願僅僅是『挺直腰桿做人』。」

「危險之所在,亦是救贖之所生」(Wo aber Gefahr ist, wächst das Rettende auch)──德國詩人賀德林

143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