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陳禹仲/意識形態的力量與宏觀理論的回歸──導讀皮凱提《資本與意識形態》

  • 字級




在1985 年的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論文集。這本論文集象徵著英國人文與社會科學學者對自身研究的期許,同時也是象牙塔中的學者們試圖對社會大眾解釋,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研究能夠怎麼協助我們理解現代社會的核心挑戰,以及如何能夠面對困境的宣言。論文集的名稱是《人文科學宏觀理論的回歸》,參與論文集的學者們有一個明確的共識,那就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如果要對現代社會的困境提出解方,學者必然要將研究的關懷脫離單一學者各自鑽研的精深學問。這並不是說學者應該要放下日趨專業化的學術分工,轉而書寫宏觀的論述。而是學者在衝刺期刊論文、雕琢個別的研究專長時,也應該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研究哪怕再怎麼專業,這些研究除了學術價值之外、對於整個社會乃至人類社群的意義,在於個別的研究能否協助回應宏觀的問題。1985 年迄今將近四十年,人文與社會科學也迎來許多跨越個別領域、提倡宏觀理論的著作,而法國的經濟學者托瑪.皮凱提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這本《資本與意識形態》承續了讓皮凱提聲名大噪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隨著《資本與意識形態》的誕生,要繼續以經濟學家這個專業標籤來辨認皮凱提的研究領域,似乎反而限縮了這本書的價值。與《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相仿,這是一本關於不平等的書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資本與意識形態》無庸置疑是《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續集。如果說《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是一本關於二十一世紀經濟不平等的經濟學研究,其論旨提供了一幅人類現代社會經濟困境的悲觀圖像,那麼《資本與意識形態》則從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與社會學的角度,為這樣的困境提出了足資樂觀的理由,以及改善問題的方針。《資本與意識形態》完全符合了《人文科學宏觀理論的回歸》這本論文集裡,學者對人文與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期許。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最具原創性的論點在於指出,現代歐美社會資本積累的現象,促成了所謂「極富階級」,其資本積累的速度將會遠超乎歐美國家各國經濟成長。皮凱提在這裡解釋了為什麼1970 年代以降歐美經濟不平等的急劇惡化,會使歐美社會陷入更長期且更險峻的經濟不平等境遇——《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最為人稱道的研究數據之一,在於指出1977-2007 年間,美國 60% 的國家所得全數集中在1%的人口中。《資本與意識形態》在這個基礎上,試圖對眼前的不平等困境提出對應的方針。

資本與意識形態(上下冊不分售)

資本與意識形態(上下冊不分售)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暢銷經典版】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暢銷經典版】

然而,要解決眼前的問題,首先必須要做的,是確認眼前所面對的問題到底是什麼。這讓皮凱提的研究回到了他學術關懷的初衷,也是人文社會科學對人類社會的核心叩問:為什麼人類的社會充斥著不平等?我們眼前所面對的不平等是常態嗎?

皮凱提對這一組問題的追索,與晚近另一本探討人類社會不平等現象的巨著有所歧異。美國史丹佛大學古典學系教授沃特.席代爾(Walter Scheidel)於2017 年發表了頗受熱議的著作《暴力與不平等的歷史:從石器時代到二十一世紀》The Great Leveler: Violence and the History of Inequalityfrom the Stone-Ag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在這本書裡,席代爾認為人類文明長時段的歷史發展,體現了一則血淋淋的訊息:經濟資源的不平等根植於人類社群之中,而歷史上人類過得最平等的時刻,往往也是戰爭與暴力衝突破壞了既有的文明秩序,促成資源再分配的時刻。聳動地說,暴力衝突總會在破壞人類社會結構的同時,有效消減經濟資源不平等的現象

席代爾的研究有著重要的貢獻,但皮凱提的研究成果卻著眼不平等更複雜的面向。他指出,不平等現象並不僅局限於經濟資源分配上的不平等。事實上,經濟資源的不平等,只是更廣泛的不平等現象其中一環。我們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以及《暴力與不平等的歷史》所見到的,是聚焦於經濟不平等上的圖景。但如果我們檢視不平等的現象本身,我們會發現除了經濟資源不平等之外,人類歷史上還曾經充斥更多更為嚴苛的不平等情境。經濟資源的不平等相對限縮了一個人在採取行動時,所能夠擁有的選擇(我旅行時能否搭高鐵、能否搭商務艙)。然而,政治權利的不平等及社會身分與地位的不平等則是絕對剝奪了一個人的選擇(如果我是活在十六世紀歐洲的猶太人,我根本不能隨意旅行)。皮凱提認為,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待不平等的現象,那麼我們會發現,不平等並不是人類社會的常態。事實上,皮凱提在今年(2022)四月出版的最新著作《平等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Equality,便是一本呈現人類文明如何逐步邁向平等的歷史。

The Great Leveler: Violence and the History of Inequality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Twenty-First Cen

《大逃離》作者沃特.席代爾作品:
暴力與不平等的歷史:從石器時代到二十一世紀

A Brief History of Equality

皮凱提新作:平等簡史
A Brief History of Equality

這讓皮凱提的思路轉了個彎。如果我們眼前面對的不平等不是人類歷史上的常態,那麼我們現今的社會為何會陷入這樣的不平等困境裡,而我們又應該如何因應?《資本與意識形態》裡,皮凱提從兩個面向勾勒了他對這個問題的回應。

首先,是關於不平等的歷史圖像。皮凱提認為,如果我們暫時撇除各地文化細節的差異,而是從人類社會的宏觀結構來看,總的來說,人類的歷史是逐漸從一種三階級的功能性社會(Ternary Society,書中譯為「三級社會」或「三重功能性社會」)轉化成一元的私有財產權社會(Proprietarian Society,書中譯為「所有權社會」)。這兩者的差別在於,三級的功能階級社會對人的身分與處境有著明確且嚴格的規範,不平等在這樣的社會裡之所以根深柢固,就在於這樣的社會結構本身就是不平等的。身為第三階級的人無法和第一與第二階級(皮凱提稱之為教士與貴族階級)的人擁有同等的身分、權利與資源。相反地,一元的私有財產權社會在結構上是允許所有人都擁有私有財產權的,而這也意味著我們現今所面對的經濟資源不平等並不是一個社會結構上的問題。因為在一元的私有財產權社會裡,並不存在著三級社會那種將人們明確劃分成三個等級的政治社會階級,人們所能汲取經濟資源的管道也不會因為身處的階級不同,而有所差異。一元社會在結構上是平等的,人們都屬於同一個階級—擁有私有財產的階級。

但這也就意味著,在一元社會裡所存在的不平等(尤其是《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所探討、我們所面臨的日漸加速的不平等)是一個特殊的現象。

從結構上來說,我們確實是平等的,幾乎每一個一元社會裡的人們都享有私有財產。但從人類實質的經驗看來,人們所享有的私有財產之間的落差卻日益擴大。這個不平等的現象,是一元私有財產權的社會中,個人的行為與選擇所造就的結果。換句話說,是人類的行為沒有全面落實一元私有財產權社會那人人皆平等屬於私有財產階級的結構。

其次,是什麼原因使得人們沒能落實一元私有財產權社會的平等圖景呢?皮凱提對這個問題的回應,直指了《資本與意識形態》一書的核心。

他說,每一個不平等的社會,都是由正當化不平等現象的意識形態所支撐著。是意識形態支撐了三級社會,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認為這樣的三級結構是合理的,連帶著也讓人們認為不平等是理所當然的。同樣地,在一元的私有財產權社會裡,也是意識形態讓人們認為經濟資源的不平等是合理的,連帶地經濟不平等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就像意識形態的變遷足以構成三級社會的結構瓦解,轉型成更為平等的一元社會一般,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在一元社會裡的經濟不平等,也可以隨著意識形態的轉變而消解。

一切的關鍵,都是「意識形態」(ideology)。但什麼是意識形態呢?對皮凱提來說,意識形態這個詞的意義,並不是我們日常生活與政治語言所常見的,那種帶有貶低意涵、暗指一個人對某種政治立場太過狂熱與盲信的詞彙。在皮凱提看來,意識形態更像是一種反思的思維模式。就如他在書裡所說的,意識形態是「一組原則上可以成立的觀念及論述,旨在於描述社會應該如何建構」。這句話值得更細膩分析。皮凱提在這句話裡所指出的,是意識形態是一種對於「社會應該如何建構」的問題意識。這個問題意識的背後隱含的,是「社會能怎樣變得更好」的反思。因為當我們開始思考「社會應該如何建構」時,我們所思考的,通常不會是「社會應該如何建構成更壞的模樣」。而這種「社會應該如何更好」的反思,又隱含了我們已經對於「什麼是更好的社會」存在著或清晰或模糊的概念與論述。意識形態因此牽涉的,是人們對什麼東西會構成更好社會的價值判斷,而這樣的價值判斷將會影響人們的行動,進而促成社會成長為相應的樣貌。

一元的財產私有權社會存在著什麼樣的意識形態,讓人們視不平等為理所當然?我們又能夠有著什麼樣的意識形態變遷,讓我們能夠有充分的價值判斷,使得我們在落實自身的經濟追求時,也能夠落實一元社會結構所內涵的,人人皆有私有財產的平等,而不是在這樣的平等之上,進一步擴大不平等的現象?

皮凱提認為,一元化私有財產社會長期存在著試圖合理化經濟資源不平等的意識形態,而這種意識形態根本上保有三級社會的階級邏輯現在的經濟不平等其實是過去努力積累而成的結果,如果否定這樣的不平等,就是根深柢固地否定了過往迄今的付出,而這會動搖社會的穩定性。在此之上,皮凱提認為現代社會(指1970 年代以後的世界,也是《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所著重的年代)存在著一種隱匿資本與財富的意識形態,使得1970 年代迄今的經濟不平等日益加劇。隱私權促進了政府立法規範金融機構必須保障私有財產的相關資訊,而這進一步使得現代社會從政治與法律層面鞏固了不平等現象。我們無從得知最有錢的1%富人到底持有多少資本,也無從得知他們利用什麼投資管道更快速累積更多資本。我們認為隱匿財富是合理的,所以不會去懷疑這樣的財富隱匿是否進一步構成了不平等。這是因為我們的意識形態已經合理化了這個促成不平等加劇的要素。

要改變這樣的不平等,我們需要另一種意識形態。而在這本書裡,皮凱提提出了一個讓資本流動透明化,並且讓資本盡可能全面流動的意識形態:「參與式社會主義」(Participatory Socialism)。皮凱提指出,如果我們要全面落實一元私有財產社會內涵的平等元素。這意味著我們要讓資本能夠充分流動,讓每個人都能參與持有私有財產,成為擁有充分私有財產的社群的一員。就政策設計上來說,他舉例指出,最高稅線應繳的所得稅級距設定在60-70% 之間,才能充分達到使社會成員參與資本流動的結果。他強調,這樣的設計並不是要否定私有財產社會。恰恰相反。在保有基本私有財產權的同時,讓人們能全面參與資本流動,才是落實一元私有財產權社會平等要素的意識形態。皮凱提非常清楚這樣的主張有多麽激進,甚至多麽容易被譏為無稽之談。但他同時也強調,這樣的意識形態是全然合乎一元私有財產權社會的運作邏輯。我們之所以會認為這種論述不合理、或認為荒誕,恰恰是因為我們太過沉浸於現代社會的意識形態無可自拔的結果。

皮凱提不是一個哲學家,《資本與意識形態》也不是一本敝帚自珍、強調擁有正確的哲學觀念就足以改善世界的烏托邦著作。真正有機會改變社會,讓走過政治、社會階級與身分不平等的人類能再進一步跨過經濟不平等鴻溝的,並不是觀念(idea),而是意識形態(ideology)。與哲學家的認知有別。我們所需要的,並不是呼籲「平等」(equality)、「正義」(justice)或「公平」(fairness)這些觀念。這不僅是因為每個人對觀念的理解都有所差異,更是因為人們對社會的認知是多元的,往往不會限縮於從某一個觀念片面地理解整個社會。皮凱提認為,我們所需要的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汲取這些觀念,將它們排列組合,構成我們應該如何建構社會的認知與論述。這是因為社會形態的改變,需要的是多數人意識到現行的社會存在著問題、認知到問題的核心何在、並且願意付諸行動改變問題。這種種認知與實踐的選擇,都取決於社會中多數人的思維與價值判斷,而影響思維與價值判斷的,就是皮凱提所謂的,作為問題意識的意識形態。

這是一篇太過簡短的導讀,而《資本與意識形態》又是一本太過豐富的書籍。在這篇導讀裡,有許多必須割捨、卻值得讀者更加深入追隨皮凱提研究的洞見。例如,皮凱提突破性地主張,我們應該放棄使用「資本主義」來描述現代社會,因為資本主義只是一元性私有財產權社會的一個歷史樣貌,而這個歷史樣貌並無法充分涵蓋現代社會經濟不平等問題的核心:現行意識形態與一元社會結構內涵的平等存在著落差。這是一個經濟學的主張,也是一個歷史學、政治學與社會學的主張。而在背後支撐這個主張的,除了皮凱提豐富細緻的數據分析,更是他那「作為問題意識的意識形態」的慧眼。

帶著皮凱提的洞見回望臺灣,我們一方面能夠反思他對經濟不平等的分析與他的參與式社會主義能否落實,另一方面也能著重於他對意識形態的理解,進而叩問臺灣除了皮凱提所指出的、支應不平等現象的意識形態之外,是否還存在著什麼樣的意識形態,使我們下意識地將政治與社會問題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進而錯失了改變社會的機會?


 皮凱提作品 

資本與意識形態(上下冊.不分售) (電子書)

資本與意識形態(上下冊.不分售) (電子書)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暢銷經典版) (電子書)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暢銷經典版) (電子書)

社會主義快來吧!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問答

社會主義快來吧!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問答

不平等的經濟學

不平等的經濟學




作者簡介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會煮又會寫!飲食文學作家如何讓人眼饞肚餓?

明明是兩種不同技藝,這幾位作家卻能融合為一,用文字讓你置身每個料理現場,用眼睛品嚐絕世美食。帶你看5位飲食文學作家如何用鍋鏟與筆桿上菜。

418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