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博客來獨書報

看故宮「避暑山莊」大展,富察帶你認識清帝國的本質與真相

  • 字級

富察(八旗文化總編輯)
♦♦
『避暑山莊』這四個字,是偏重從漢人文化的角度看熱河(位於燕山山脈中心處的承德)。當然滿洲皇帝怕熱,夏天騎馬去山里避暑,這是毫無問題的。只是我們不可以簡化之為度假觀光。『下江南』這三個字也是類似的情形,被漢文化嚴重曲解。如果正德皇帝下江南是為了美人,我是沒什麼意見的,但嘉慶君遊台灣就說不過去了。編造出這樣的野史,當然是出自類似的邏輯和文化心理。

去避暑山莊,目的是政治。馬背上的王朝,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知行合一、格物致知這種漢人知識分子的大辯論,對盛清時代的滿洲統治者而言統統是假命題。

所以,避暑山莊=熱河的政治性格,在這次展覽的標題中顯露無疑:清帝國多元統治的縮影。也可看出故宮策展者的史學認知是:大清無法簡單等同於中國。

一般讀者多認為北京是清朝的首都或政治中心,但這是錯誤的認知。清帝國的政治中心是熱河,而北京不過是其中國殖民地的統治中心。
【熱河=清帝國的政治中心】
【北京=中國殖民地的統治中心】
這樣的表述雖然在學術上不盡準確,但我想這種概括更凸顯清國憲制的本質。細節固然很重要,但結構也很重要。

故宮用『多元統治』來描述清帝國,岡田英弘則乾脆用『清聯邦』(見《皇帝的家書》),我覺得後者更直接和尖銳。清聯邦這個概念,17世紀的漢人官僚知識分子例如張廷玉、李光地等人心裡是明白的,雖然他們不一定認同也不喜歡。但19世紀,聯邦逐漸弱化。20世紀以後,經過章太炎等中國知識分子一番塗抹粉飾,今天的讀者大多無法理解清帝國的聯邦屬性。(就像我們一般人也常常把英國視為單一國家,而忘記它的憲制是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康熙和乾隆這些人,其實是只有中國人才把他們當皇帝來『用』的,在蒙古人眼中,他們只是層級最高的共主。而中國『殖民地』的特點是什麼呢?巨大窪地、一片散沙,事務繁多,要當儒家標準下的『中國好皇帝』,就不可以像明國皇帝那樣偷懶,務必要投入更多時間,熬夜批改奏摺,直接管理。

但即便如此,此時期的滿洲皇帝們至少用1/3的時間處理中國以外的事務。好在聯邦其他地區都有能力自治,所以可採取代理制度,不必事事躬親。可以想像,如果清聯邦下的蒙古和西藏也像中國那樣是個不會自治的政治體,每件事情都奏摺呈上來,即便有三個過勞死的雍正也忙不過來。

我幾年前去避暑山莊,看過那間咸豐病死的大殿。耳邊是遊客們嘰嘰喳喳的暢談慈禧如何篡權的各種奇聞。似乎他們當時都在現場。就帝國和熱河避暑山莊的歷史而言,咸豐死去的那一刻,可以視為一個轉折點。之後,聯邦無法維繫,山莊逐漸廢棄,清帝國逐漸陷入太平天國等中國內地事務無法自拔。

北京的地位也隨之逐漸升高,最後,熱河曾經擁有的歷史地位,被世人忘記。

乾隆的秘密?

如果你走進熱河的避暑山莊,通常會經由麗正門。它是山莊的正門,也是南門。視覺最震撼的大約就是門口牌匾上的五體清文。此門興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城門正上方鐫刻著乾隆皇帝御題漢文「麗正門」三字,另分別自右而左又標示滿、藏、回、蒙等文字。

須知這五種文字都是『清文』,而其中滿語文則單獨叫『國語』。可見在滿洲人的認知中,它的國家語言是滿語而非漢語。但是作為書寫文字,則是帝國治下五大族群使用的五種文字,地位平等,都是清文——『清帝國的文字』。

從五體清文我們可以看到清帝國的拓展歷程。乾隆最初編撰了《御製滿珠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鑑》,把漢字、滿文和蒙文加以對照。隨著藏人加入清聯邦,三變四,故編撰《御製四體清文鑑》。然後是回疆加入帝國,則又編撰了《御製五體清文鑑》,在前面四種的基礎上增加維吾爾語。
(我之所以用回疆而不用新疆,是因為新疆一詞可以說是左宗棠等漢人看問題的郡縣視角。而滿洲人大致用蒙疆和回疆來區分。)

此外,故宮這次展覽也陳列了《西域同文志》。該書主要是收錄清帝國新開拓領土中的重要人名、地名,以滿文書寫,透過漢字、蒙古、西番、托忒、回字等多種文字對譯和語音的切合,增進時人對回疆、西藏等地的認識。

我認為這五種文字鐫刻的麗正門,折射出 #帝國何以成為帝國 的理由,即包容和多元,而非以華化夷。反之,這也是今天的中國無法成為帝國的原因。
有人問我,麗正門三個字放在中間,這不是正好說明了以漢人為中心嗎?或者正好說明滿洲人的漢化嗎?

當然不是。這就像『正黃旗比鑲黃旗大』的著名笑話,完全是漢字文化思維。清宮廷內的牌匾一般是滿漢兩種文字,右邊是滿文,左邊是漢文,各自符合其文化習慣而已。奏摺也是如此,左邊是漢字,右邊是滿文。我覺得乾隆在設計麗正門時,單純就是出於美學考量而已。漢字是方塊字,佔據的空間較大,其他四種都是拼音文字,如果方塊字不居中,比例上就不會協調,如此而已。可參考雍和宮的牌匾,是四種清文,從右到左依次是滿、漢、藏、蒙,也非常符合比例。當然民國之後,牌匾上的滿文就被陸續『驅逐』了。

麗正門三個漢字,其實隱藏了乾隆的歷史敘事和身份認同。這也是我前幾天聽中研院的孔令偉老師講解才知道。因為麗正門三字牌匾,率先為蒙古人忽必烈修建大都的城門時採用。(補充:有朋友指出,南宋城門就已經用麗正門了。早於蒙元)正南曰麗正,麗正門,就是南門。其典故來自《周易》離卦第三十。《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而中國人把蒙古人趕出長城之外後而接管了充滿蒙古風的大都。朱元璋想盡一切辦法清除蒙古人留下的各種痕跡,以恢復中華。然而駐紮北京的永樂帝(當時還不是皇帝)其實受蒙古人影響甚深,所以他遷都北京(1421)後,復建了麗正門。但明英宗時代,改為正陽門。

有意思的是,滿洲人征服中國後,再次把正陽門改名為麗正門。其中隱秘的文化連接,是否意味著滿洲人更認同蒙古?孔令偉老師似乎較認同這樣的解釋。他並提出一個距離我們更近的例子來說明它。

『請問台北城的南門叫什麼名字?正陽門?』
『答案是:麗正門。』

我聽到這樣,突然覺得遙遠的時間、空間突然被拉近,和台灣似乎沒有關係的滿洲再次和這座島嶼發生關聯。所以各位如果去台北故宮看『避暑山莊大展』,一定要去看一下麗正門!!故宮做了特別的設計,把五種文字投影在牆壁上,非常值得拍照留念。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去今天的北京找這座城門,會發現幾乎所有的介紹都不會用『麗正門』,而是用『正陽門』(或俗稱前門)。然而,1900年拳亂發生,前來維和的印度士兵在取暖時不慎燒毀的城門牌匾上,寫的則是麗正門。這應該是民國重新修復時,再度把名字改為正陽門。

民國政府再次恢復明代中國人的城門名稱,意味著什麼?其內在的文化心理和身份認同,和滿洲人承襲蒙古人的『麗正門』三個字,道理是一樣的吧。
所以如果說什麼大清=中國,這實在是簡化了歷史。直到1912年的最後一刻,大清和中國的分野都還是歷歷分明的。20世紀以來的清=中國的朝代史論述,不過就好像是有人要改姓,目的只是接收政治遺產罷了。

再次推薦各位去看展覽,也推薦各位購買《最後的皇族:滿洲統治者視角下的清宮廷》

本文由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授權轉載

♦♦
國立故宮博物院【避暑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的縮影】展覽資訊
2022/9/24~2023/02/05 北部院區 第一展覽區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