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齊立文/戰火下的空中夢想家:如果傷亡可以少一點的話──讀《失控的轟炸》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閱讀《失控的轟炸》時,書裡講述著二戰期間一樁樁的空襲事件,書外的世界則正經歷著一場真槍實彈的俄烏戰爭。二戰終結已超過70年,過去式的戰事,讀起來像故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現在進行式,但戰場在遙遠的北方,時日一久,心情也(慚愧地)從初期的震驚憤怒,漸趨於平淡,變成無關痛癢的時事。

戰爭的無情,顯現在戰爭的裡與外。身陷其中的人,日夜承受砲火襲擊,片刻不得安寧;置身事外的人,即使抱以憤慨、寄予同情,終究是隔岸觀火。

葛拉威爾的這本新書,就是試圖把置身二戰時空之外的讀者,引入一個個轟炸前後的場景,透過當事人的口吻、史學家的紀錄,深切感受戰爭的殘酷本質,以及每一個決策背後的掙扎與權衡。

失控的轟炸:人道與人性的交戰,造就二戰最漫長的一夜 (含8頁珍貴歷史圖片)

失控的轟炸:人道與人性的交戰,造就二戰最漫長的一夜 (含8頁珍貴歷史圖片)


當荒謬與殘忍無法避免, 科技是不是可以做點什麼?

本書一開始,葛拉威爾就藉由令人忍不住發笑的畫面,帶出了戰爭的荒謬。

背景應是1940-1941年的「倫敦大轟炸」期間,「在那個年代不算罕見的事,一旦有轟炸機錯失目標,或有多的炸彈沒丟完,他們(德軍)就會在回程時隨便找個地方投彈。」就這樣,葛拉威爾的祖父母後花園裡,墜落了一枚沒爆炸的「流彈」,一半埋進土裡。

從這段敘述中,其實就算是掌握到了貫穿全書的幾個關鍵詞:轟炸機、錯失目標、隨便投彈⋯⋯以及無數無端受罪的尋常百姓家。


倫敦大轟炸後的街頭景象。(圖片來源 / wiki


當如今轟炸機已經變得隱形、甚或無人駕駛,端坐螢幕前,就可以決戰千里之外,進行精準的定點轟炸或斬首行動,為什麼葛拉威爾要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那個轟炸機轟不準、亂投彈的年代;一個美國連空軍都還沒正式成立的年代?

因為他想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夢想的堅持與幻滅的故事,從而帶出人類可不可以運用科技,讓殘忍的事少殘忍一點,讓荒謬的事少荒謬一點。「如果人類的聰明才智跟科學進步不能用來讓人類從事的毀天滅地得到一點改善,那這兩樣東西還有什麼意義呢?發展科技,不就是為了這個嗎?

回到上個世紀三十、四十年代,在美國空軍還只是編制在陸軍航空兵戰術學校的時候,有一群被貼上「轟炸機黑手黨」(Bomber Mafia)標籤的人,不但對於飛行和飛機滿懷嚮往,他們更對於空戰將對於戰事的終結發揮關鍵作用,抱持著堅定的信念。

試著回想轟炸機做為一項攻擊武器,還「很不先進」的窘境:炸彈想投得準,要飛得低、白天投,但是這樣很容易被鎖定、擊落;問題是,飛得高、晚上投,跟閉著眼睛有什麼兩樣?

然而,卻也正是在這樣的年代和環境裡,轟炸機黑手黨就在心中確立了幾個信條:改良優化後的轟炸機,將如入無人之境,深入敵方,而且無須為了摸黑抓瞎亂投彈,前提是:有了精密的瞄準器,就能夠白日高飛,精準轟炸,精準到「可以從超過3萬英尺的高度,炸掉1個醃酸黃瓜的木桶」。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做到精準轟炸,鎖定敵人要害,像是水道、橋梁、電廠或兵工廠,就不用狂轟濫炸,傷及無辜。

諾登瞄準器的發明,期望讓投彈手精準瞄準目標。(圖/《失控的轟炸》)


以兇殘手段儘早終結戰爭, 會不會是另一種慈悲?

可惜,真實情況事與願違,或者說,當年轟炸機黑手黨的夢做得太早太快,瞄準器要瞄得準,會嚴重受到天候的限制,還有許多技術有待突破。而當精準轟炸不可得,戰爭又逼得前線戰士傷亡慘重、後方父老焦急不耐,對某些人來說,曾經的夢想和信念宣告幻滅:不精準沒關係,傷及無辜也無妨,趕快逼敵人投降,儘早終結戰爭,會不會是另一種慈悲?

每每談及二戰的終結,許多人都會把休止符歸因在美軍投擲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兩枚核彈,但是葛拉威爾讓我們把目光再往前挪幾個月,聚焦在1945年3月10號「東京大空襲」的前一夜,精準轟炸的理念被揚棄,美其名為「士氣轟炸」(morale bombing)的狂轟濫炸勝出,透過投擲大量燒夷彈(又名凝固汽油彈),摧毀敵人的住宅與城市,意圖讓敵國居民陷入絕望,打擊民心士氣。

留意到了嗎?士氣轟炸摧毀的對象,不再是阻撓敵軍佈建軍需戰備的設施,而是平民老百姓的住宅與生活場域。甚至,你還會在書裡讀到,之所以鎖定民宅,還是因為日本的木造建築易燃。更別說,所謂的士氣轟炸並不是集中火力攻擊一次,起到警示效果,而是一波又一波,毀壞無數的城市,傷及無數的人民。儘管從結果來看,此舉有效促成日本考慮停戰,但是造成的傷亡卻比兩顆核彈還多。

葛拉威爾很會寫故事,而故事之所以好看,主要在於他擅長運用戲劇化的對比,呈現出劇情的張力。

在書裡,瞄準器的成效遠不及燒夷彈;信奉精準轟炸到最後一刻也不妥協的韓賽爾將軍(Haywood S. Hansell),被發動東京大空襲的李梅將軍(Curtis Emerson LeMay)給取代掉了;讀著讀著,讀者心中或許還不禁會想:堅持只炸毀廠房與戰爭機器的精準轟炸,如果導致戰爭持續曠日費時,難道就比心狠手辣地大開殺戒、快速終結戰爭的士氣轟炸,來得更道德?

更何況,很多時候,敵我立場互換,道德標準未必一致。書中描述一位母親,她有兩個兒子(美國士兵)同時在歐亞戰場,如果對德國和日本(無差別、鎖定住宅區)空襲轟炸,可以換得兒子早日平安歸來,她會如何向上帝禱告?

韓賽爾將軍(1903- 1988)為二戰期間美國陸軍空軍總參謀長,是「精準轟炸」信奉者。(圖/wiki

二戰時,李梅將軍(1906-1990)在美國陸軍航空兵團擔任少校,負責組建第305轟炸機大隊。(圖/wiki

東京大空襲中執行任務的B-29轟炸機。(圖/wiki


如果可以殺人於無形, 對於生命會不會更無感?

最後,這本書也觸及了科技的中性或兩面性:可以為善,更可以為惡。核彈和燒夷彈是殺人武器,但就算瞄準器的發明者「堅信轟炸既不可免,炸彈投得愈準,就愈多人不用枉死」,它依舊是制敵武器,也可以被用來精準地瞄準無辜民眾。更別說當瞄準器瞄不準時,很可能還無意間讓炸彈誤投了始料未及的地方,包括醫院、民宅等。

所以,科技是對人性的誘惑,更是考驗。過去的戰爭,必須短兵相接,人們對於燒殺擄掠的感受,既衝擊人性與道德底線,也發人深省;現在到未來的戰爭,如同書中所言,精準轟炸已經做得到年輕飛行員可以精準擊中屋頂上的煙囪基座,可以明確鎖定樓房裡的某個人,而「當這種『斬首』行動能做到如此乾淨與精準,動不動就出手,會變成一種很大的誘惑——包括不應該這麼做的時候。

從標題到內容,這都是一本談戰爭、談發明戰爭武器的人的書,但是讀完之後,這更是一本談原則與抉擇的書,談道德與人性的掙扎,談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葛拉威爾在書末有提出自己的答案,但或許答案不重要,關鍵在於我們思考這些議題的過程,以及進一步拷問自己,在艱難的時刻,我會如何抉擇?

失控的轟炸:人道與人性的交戰,造就二戰最漫長的一夜(含21幅珍貴歷史圖片) (電子書)

失控的轟炸:人道與人性的交戰,造就二戰最漫長的一夜(含21幅珍貴歷史圖片) (電子書)


齊立文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台大社會學系畢業,曾任《明日報》國際新聞中心編譯、《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編,譯作有《百辯經濟學》、《從創業家到執行長》.《生態經濟大未來》。

 延伸閱讀 

麥爾坎.葛拉威爾作品 

以小勝大: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暢銷慶功版)

以小勝大: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暢銷慶功版)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 (暢銷慶功版)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 (暢銷慶功版)

決斷2秒間:擷取關鍵資訊,發揮不假思索的力量(暢銷慶功版)

決斷2秒間:擷取關鍵資訊,發揮不假思索的力量(暢銷慶功版)

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

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全球暢銷20週年典藏精裝版)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全球暢銷20週年典藏精裝版)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OKAPI無限期免費看方案】要不要,一起做點危險的事?

好比攀岩、洞穴潛水、前往戰地跟登上太空,還有比這些更危險的嗎?

360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