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馬翊航/記憶不是完結篇──讀漫畫《來自清水的孩子》

  • 字級



《來自清水的孩子》系列套書,講述人權教育家、《王子》雜誌創辦人、紅葉少棒傳奇推手、政治受難者蔡焜霖的生命故事。



▌這漫畫,有聲音

威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新電影《法蘭西特派週報》,延續他具辨識度的構圖與色調,在帶有觀畫、翻閱書籍的視覺感受中,帶出關於編輯、寫作、意念與記憶的故事。這個以虛構小鎮、雜誌社向現實致意的電影,傾吐(或收納)了「報導/者」與「事件」之間的坑洞與情熱。以「平面」的形式美學,引出團體、階序、權力、日常之間相互汲取、彼此牽掛的立體感,是電影其中一個迷人的面向。從這部電影,聯想到《來自清水的孩子Son of Formosa 4:化作千風》,似乎不是太意外,畢竟蔡焜霖先生的人生與雜誌密不可分;在紀實漫畫中,再次構圖、閱讀(時代與個人的)記憶,也會喚起不同的感觸與觸感。

電影伴隨音效,但《來自清水的孩子》並不被紙面拘束,許多與聲音、語言相關的構思環節,也被讀者辨識出來。如鄭清鴻的書評〈圖像的跨語性與台/日/華多語編排〉,留意到了漫畫對白的語言表現、多語編輯,傳達了人物經驗與語境,深層意涵則是語言歷史經驗的挫傷與抵抗。另一種聲音是,漫畫以「歌曲」貫串各集,形成一股伏流,在自然、富有氛圍的情境營造下,不只反映時代(如童年時的日本童謠與愛國歌曲)、推動情感(用〈Yellow Submarine〉潛入記憶)、表述情意(綠島上歌詠的〈ふるさと〉〔故鄉〕),也可能引來不幸(蔡炳紅以〈歌唱祖國〉寫入紙條傳情,卻被送回臺灣改判死刑)。我們更可以留意歌在「哪邊」唱:是獄中,還是校園?是放聲,還是低吟?(蔡焜霖先生的口述回憶錄,不也命名為「我們只能歌唱」?)在圖像的有限空間中,如何以歌折疊了多重的處境與意念。

來自清水的孩子 Son of Formosa 4:化作千風

來自清水的孩子 Son of Formosa 4:化作千風

我們只能歌唱 蔡焜霖的生命故事

我們只能歌唱 蔡焜霖的生命故事


▌框框裡,有明有暗

《來自清水的孩子》前三冊以不同的筆觸,分隔不同人生階段的質地,輕柔色鉛筆的童年、木刻版畫的艱苦歲月、雙色印刷與網點的出版生涯。來到了第四冊,以寫實風格、相片拼貼強化了現實感,對應七、八○年代島嶼內外的風波浪潮,以及「現下」蔡焜霖如何以「訴說」回顧人生足跡與時代刻痕。不同時空畫面的插入,一如作品中的歌曲,得以交替顯現個人生命與現實境況、集體記憶(蔣中正逝世、黨外運動、臺美斷交、動物園搬遷)的波動,但同樣值得留意的,反而是作者留心製作的數個寂靜、暗默的所在。

aaaaaa第一冊:以輕柔的色鉛筆表現童年。(圖/《來自清水的孩子1》)

aaaaa第二冊:以木刻版畫呈現蔡焜霖的艱苦歲月。(圖/《來自清水的孩子2》)



第三冊:以雙色印刷與網點表現蔡焜霖的出版生涯。(圖/《來自清水的孩子3》)


書中有兩段跨頁,一段以非寫實、時序空間化的方式,描繪了蔡焜霖在辦公大樓中取得禁書;另一段以連續分鏡呈現黨外雜誌在深夜派送的場景。兩段畫面都有一條隱形的線,連結不可隨意見光的書籍(知識、思想)。評論者翁稷安曾在〈圖像文學如何處理記憶?〉點出這部作品在史料厚度下的感性特質。我們不妨留意,第四冊裡,中正紀念堂的施工骨架緊鄰著紫藤廬水塘鯉影,宏高虛幻與生命活性的另類銜接:記憶與人生是一系列明暗的編織,歷史的板塊,同是一系列沉默與發聲、私密與公眾的震動造成。


取得禁書書中以非寫實、時序空間化的方式,描繪蔡焜霖在辦公大樓中取得禁書的過程。(圖/《來自清水的孩子4》)

以連續分鏡呈現黨外雜誌在深夜派送以連續分鏡呈現黨外雜誌在深夜派送場景。(圖/《來自清水的孩子4》)

中正紀念堂的施工骨架緊鄰著紫藤廬水塘鯉影(圖片來源/《來自清水的孩子》書籍內頁)中正紀念堂的施工骨架緊鄰著紫藤廬水塘鯉影。(圖/《來自清水的孩子4》)


▌記憶的階段

第四冊的內封面,有著與前三冊不同的設計(其他冊的內封面圖樣,也與主題各有聯繫)。色點與數字的連綴,連結了生命的創痕(讀者可以在閱讀中尋找線索),但第一印象也像是生命的節點、軌跡,翻頁則如同從窺探轉換視野。但做為傳記漫畫的第四冊,其意義在於完結與收束嗎?第三冊的結尾是《王子》雜誌社因接連風災影響,家徒四壁的蔡焜霖,人生似又回到原點;第四冊的開頭,他自陳人生布滿挫折愧疚,不值一提。繪者讓畫面首次移動至這部傳記漫畫的「框外」,現出了錄音筆、茶水、樹影、窗戶,與作者游珮芸,暗示這部作品:追憶不是它的唯一任務。

來自清水的孩子 Son of Formosa 1:愛讀冊的少年

來自清水的孩子 Son of Formosa 1:愛讀冊的少年

來自清水的孩子 Son of Formosa 2:綠島十年

來自清水的孩子 Son of Formosa 2:綠島十年

來自清水的孩子 Son of Formosa 3:《王子》時代

來自清水的孩子 Son of Formosa 3:《王子》時代

來自清水的孩子 Son of Formosa 4:化作千風

來自清水的孩子 Son of Formosa 4:化作千風

漫畫中提及,解嚴後,蔡焜霖封鎖的記憶隨之鬆綁,他帶著家人前往綠島、告訴子女那偽裝成「留學十年」的獄中歲月、提筆寫作〈青春の墓標〉、悼祭難友……他的人生推移至不同階段,成為人權志工,以訴說彌補眾人過往的空白。如何適當地顯現這樣一位「顯現他人記憶」的人?漫畫裡,游珮芸相約與蔡焜霖「綠島見」之前,她在自己的書桌前重見/重建她視野中的綠島。藉著游珮芸(及其視角與世代的記憶)的出現,這部漫畫的第四階段、人生回顧的「階段」(階段也是日文中的樓梯)似乎可以浮現另一層意義:遞送、移動與接力。我想起《法蘭西特派週報》的結尾,也是眾人為了記憶他們的創辦人兼總編輯,一句又一句的接力。來到傳記漫畫的第四冊,《來自清水的孩子Son of Formosa 4:化作千風》,也許比起完結,更像是一次長談的邀請。


來自清水的孩子 Son of Formosa

來自清水的孩子 Son of Formosa


作者簡介

馬翊航,臺東卑南族人,1982年生。池上成長,父親來自Kasavakan建和部落。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幼獅文藝》主編,著有個人詩集《細軟》、散文集《山地話/珊蒂化》,合著有《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百年降生:1900-2000台灣文學故事》。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五位你需要認識的台灣當代攝影大師

張照堂、郭英聲、柯錫杰、阮義忠、范毅舜,五位你需要認識的台灣當代攝影大師。

2217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