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樹強迫你抬頭看,遠離你所有問題存在的世界──專訪繪本《成為一棵樹》作者Maria Gianferrari/繪者Felicita Sala

  • 字級


成為樹吧!(圖/《成為一棵樹》)


樹與人有哪些共通點?繪本作家瑪莉亞.姜弗勒里(Maria Gianferrari)與繪者費里希妲.薩拉(Felicita Sala)創作的《成為一棵樹》中,以各種樹的品種、姿態比喻人的生命,認識樹的構造與魅力之餘,也感受到作者以樹的特質鼓勵讀者建立自我、在逆境中成長,並且與更多的人產生交集並共處。本次筆訪由黃筱茵對兩位創作者提問,一起談談對於樹的感受以及本書創作背後的故事。

 

作者簡介

一向喜愛樹,她曾在義大利爬過無花果樹,曾站在雄偉的海岸紅杉和扭曲糾結的托里松樹下;檫樹的樹葉神似手套、莿桐樹的繽紛色彩、橡實鋸齒狀的頂端,都讓她驚嘆不已。她與家人住在樹木環繞的屋子裡,其中一棵雲杉,是她為了紀念心愛的狗貝卡而種下的。
(photo by Monogram Arts Photo)

作者簡介

一位自學出身的插畫家,她畫過許多繪本,包含獲得獎項肯定的《她創造了怪物:瑪麗.雪萊如何創造出科學怪人》(暫譯)、《祕密基地》(暫譯),以及由她個人創作的兒童食譜書《花園街10號:分享來自世界各地的美味》。她在義大利和澳洲成長,目前與家人居住在羅馬。
(photo by Viola Damian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黃筱茵 │ M=瑪莉亞.姜弗勒里(Maria Gianferrari)| F=費里希妲.薩拉(Felicita Sala)


Q:看完《成為一棵樹》,最強烈的印象是力量與堅持,好像在鼓勵每位讀者都設法想像自己是一棵樹,在浮動的世界盡力生存下去。兩位在創作時也想像自己是樹嗎?你們如何讓感官與樹的生命連結呢?

M:我總是設法在日常生活中更專注覺察,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把自己想像成一棵樹,深呼吸、扎根在土壤中,感受自己穩穩地立著,可是仍然會隨風搖曳晃動,這種心念也與接納、活在當下有關。我寫作與調整這本書的過程,一直把這樣的意念放在心裡。

F:我向來很喜歡一個比喻——人類的生活有根莖,也有分枝。人可以扎根、也可能被連根拔起、失根無依。從小就移民到澳洲、生活在兩種文化間的經驗讓我強烈認同這些意象。我的確相信樹教會了人許多關於我們自身的事。「根」(源)對一個人是這麼重要。你得知道你是誰、從哪裡來、與誰有關聯,還有是什麼給了你生命。此外,我也一直想知道:如果樹根深植於土壤中,樹的枝枒可以伸展到多遠。


Q:相較於時間上的陳述,本書更著重樹在大地占有一定的空間與位置:樹枝、樹葉、樹幹、樹根……你們描繪出許多我們肉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的細節。請問兩位在生活中常與樹為伍嗎?或者本書更多內涵是源自知識還有人與樹的理想關係呢?

M:我小時候住在農場附近的屋子,一旁就有許多樹木可以攀爬——爬樹是我最愛的活動!我現在也很幸運,家裡的院子就種滿各種樹木。我們後院比鄰著一塊自然保留地,我可以在啜飲早茶時,凝望著一片樹海,滿眼綠意,真的很棒!

綠色是讓人平靜、撫慰的顏色。這塊自然保留地有森林小徑,下面這張相片就是從我最愛的常綠小森林看見的景致,我喜歡坐在那裡思考、做森林浴。這也讓我想起費里希妲為我們的書創造出的美麗樹冠。

《成為一棵樹》是由我的真實經驗以及對樹木的愛而啟發的創作。為了這本書,我做了許多研究,也讀了像是森林看守人彼得.渥雷本《樹的祕密生命》

樹的祕密生命

樹的祕密生命

瑪莉亞後院的常綠小森林。(圖/瑪莉亞.姜弗勒里提供)

書中呈現的樹冠。(圖/《成為一棵樹》)


F:我住在義大利羅馬的一間小公寓。幸運的是,這座城市有許多美好的公園,在近距離內也很容易找到森林和野地。不過我真希望在我身旁就有更多樹木……以前我住在澳洲時,後院就有很多樹。和許多人一起住在大城市,會讓人渴求獨處與大自然,待在大樹身邊時,我總是感覺心情舒服許多。


Q:請兩位說說與樹相關的、最深刻或最珍惜的記憶。

M:我有一段印象最深刻的回憶,是2011年造訪加州克雷森特城紅木國家公園的經驗。我真的對參天的古老紅木敬畏不已!在這些美麗的生命面前,我感到平靜無比,彷彿置身於一座天然的大教堂中。

瑪莉亞與紅木。(圖/瑪莉亞.姜弗勒里提供)


F:
我非常想念澳洲各式各樣的尤加利樹,還有西南方巨大的卡里樹森林。我在羅馬這裡只要發現尤加利樹,一定會取一片葉子揉一揉,聞聞葉子的味道。那讓我想起我另一個家,還有遠在千里之外的家人。


Q:這部作品最令人動容的地方之一,就是用真誠的情感包覆與樹相關的比喻和細節。我特別喜歡老人手上的刺青和樹皮上刻的心,帶著這麼多回音和餘韻。請問兩位最喜歡書中哪一頁?為什麼呢?

M:我也非常非常喜愛刺青的那幅畫面,還有費里希妲為這部作品繪製的所有圖畫——真是太美了,我真的很難只選一幅最喜歡的畫面啊……

我好愛費里希妲在第二幅跨頁上描繪的纏繞捲曲又綿延的樹根——看起來栩栩如生,充滿活力與情感。我喜歡畫中所有美好的小細節——真菌就要出現的暗示、樹洞裡的生物、蹲著的女孩正在跟蝸牛打招呼。我們注視樹木時,常常忘了它們隱藏在地底下的生命,也沒有留意到高高的樹木下既寬又深、穩定它們的樹根。我很愛狗,所以也很喜歡費里希妲埋在樹木底下的骨頭!

老人手上的刺青與樹皮上的刻痕呼應。(圖/《成為一棵樹》)

地面下,樹與各種生命共存,充滿了生命力。(圖/《成為一棵樹》)


F:
我喜歡畫著大大的藍色樹木那一頁,滿是彎彎曲曲的樹根與枝枒。在澳洲我們稱這種樹為「摩頓無花果樹」。我伯斯的大學裡有幾棵很大的摩頓無花果樹,我很愛坐在它們身邊閱讀。我覺得它們樹皮的質地和樹根的形狀感覺好像恐龍!畫那棵樹也讓我很開心,我喜歡它一層層不同的樹皮和藍色調。那幅畫對我來說帶著深深的懷念與鄉愁。

來自澳洲的費里希妲畫此棵樹時,滿是懷念與鄉愁。(圖/《成為一棵樹》)


Q:除了書名頁孩子在土裡埋進種子的景象,本書描繪的幾乎都是扭曲纏繞、盤根錯節的大樹。那小樹苗呢?您們如何看待小樹苗,以及人生旅途的小樹苗——兒童呢?

M:真的,孩子們的確是準備長成樹木的小樹苗!為了寫作本書,我做了一些研究,其中最神奇的,是科學家蘇珊.希莫德 ( Suzanne Simard ) 發現母樹會藉由地底真菌網絡的菌絲體,把資源分享給它們的子樹苗或親屬,用這種方式照料它們,這真的很奇妙!

孩子們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他們充滿好奇心,快樂又令人驚奇。在我為兒童寫作時,常試著呼喚自己的內在小孩。兒童就是我們的未來,我希望我的書能為他們帶來力量,讓他們一起保護地球,成為愛護環境的人。

F:我腦海裡立刻浮現的想法,是小樹苗有多麼脆弱,它們很容易被連根拔起、扯壞,也會因為過多的陽光和雨水受到傷害。我認為兒童也一樣。在幼兒時期好好照顧他們是多麼重要,我們必須保護兒童不受成人世界過多的影響,因為種種悲劇會使他們無法發揮最大的潛能好好成長。這樣他們才能變得堅強,像樹一樣深深扎根在土裡。不幸的是,這並不是我們一定能做到的事。可是生命永遠令人驚奇,即便在最嚴苛的狀況,也可能欣欣向榮的綻放。


Q:書裡繪出許多不同樹種,圖像上也特別設計了外來樹種與異鄉人的類比。書末更加入了不同種族、性別、年齡的人們和樂融融、四海一家的意象。最終這本書想說的,是關於生命的理想?

M:當我知道森林裡的樹木在生存條件艱困時會彼此合作、分享過剩的資源後,我就認為樹的生存方式對人類來說是一種很棒的楷模,我們應該學習,在當地與國際社群裡互惠、關懷、提倡平等的精神。

F:書末的意象很顯然是個烏托邦式的結局,不過對我而言,這本書是在邀請讀者考量其他人在我們生命旅程中的重要性。我們不可能自外於世界,家人、朋友、小社群……都對我們的成長與幸福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對寂寞的人伸出援手,讓他們減少一點點寂寞,那或許是我們不必有烏托邦或宏大改革就能做到的事。

書中以外來樹種比喻異鄉人。(圖/《成為一棵樹》)


Q:創作這本書,有遭遇什麼瓶頸嗎?

M:其實沒有耶。這本書就像那些神奇的魔法腳本,自顧自的就寫好了……文字逕自流淌出來。在修整文字的過程,有些關於樹的科學知識需要再確認,尤其是書後的附錄。不過這些修訂主要是關於刪減文字,還有調動文字或主題的順序。

F:我大約花了4-5個月繪製本書插畫。對我來說,最困難的是計畫階段:必須創造出一段相應於文字的「敘事」,因為故事文本並沒有告訴我要畫什麼。每次我開始繪製一本書,都會遭遇各式各樣的阻礙,總有一個關鍵時刻,我會經歷信心危機,懷疑自己能不能稱職的把工作做好。但這就是創作過程的一部分,沒有捷徑,我也不可能完全撇開這些疑慮,只能自己繼續努力,化解掙扎,直到完成工作。


Q:我曾經看過一部紀錄《林木線:用年輪書寫的故事》(Treeline: A Story Written in Rings ),片中紀錄了非常古老的樹種、在冰雪中屹立不搖的樹……,不論科學家或樹醫生都對樹充滿景仰與敬畏。自古以來,人類對自然一直揉合了「崇高」( sublime)的仰慕之情。兩位從樹的身上看見什麼樣的精神呢?

M:它們很聰明、充滿智慧,又有知覺。它們能治療人們。只要待在樹木旁,我就感到平靜而完整,能察覺自身的狀態,也能與周遭的自然世界相互連結。做森林浴,或者被樹環繞能幫助我們反思、放鬆、重拾活力。只要置身於樹木間,我們不論在情感或直覺上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科學也證實了這一點。

F:我一直能體會寬闊的大自然帶來的崇高感受。樹真的很獨特,尤其是那些彷彿快碰到天空的巨木!它們強迫你抬頭看,遠離你自己,遠離你所有問題存在的世界。我在樹木,也在大自然裡看見神——所有事物背後創造的力量。這為我帶來希望。


Q:這本書畫了好多好多孩子!冒險的、好奇的、一起玩的、自得其樂的……這些孩子就像希望與愛的化身。最棒的是,他們總是置身「當下」。請問兩位,最想藉由自己的創作,對全世界的孩子傳達什麼訊息?

M:是的,而且我好愛費里希妲在書裡呈現孩子們的各種方式。他們在攀爬、探索、遊戲,真是太可愛了!他們就像各種不同的樹,美麗、有能力自我調適,機智靈敏,扎根於土壤。而且他們並不孤單,只要像森林一樣,合作解決問題、共享資源,他們甚至能一起變得更強壯、適應力更強,更健康,有能力抵禦暴風雨。

F:我始終盼望能為孩子們帶來驚奇感與神祕感,讓他們感受到美與希望。當然,我也希望他們覺得這個世界充滿樂趣。我很愛畫孩子,我常常想著:兒童讀者會怎樣觀看書裡描繪的其他孩子,以及這本書會如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為孩子能看見自己被投射在其他世界裡,這一點真的非常重要。

書中的小孩攀爬、玩耍,有各種活潑的姿態。(圖/《成為一棵樹》)


Q:自從Covid19爆發以來,人們坐困愁城,無法如書中描繪的那樣親近大自然。兩位在疫情期間如何繼續維繫心靈的自由?反過來看,少了人類活動的打擾,大自然更能復甦,兩位如何看待這點?

M:噢,真的好辛苦。我們失去了許多,當中有很多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我非常感激所有第一線工作者,醫護、急救人員、商店員工、公車司機、門房、清運垃圾的人,他們都冒著生命危險工作。尤其是研發疫苗的科學家們,還有教導/照顧孩子的教育工作者。我很震驚戴口罩這件事在美國變得這麼政治化,實際上,戴口罩代表我們關懷並保護最脆弱的人不受疾病侵害、能避免死亡,也保護自己。如果是樹,一定會戴上口罩保護它們的樹木鄰居。

被樹木與大自然環繞給我很大的慰藉,這種經驗很療癒,在疫情期間尤是。置身於花朵、鳥兒與樹木間讓人恢復活力,有助減壓。如我前面說的,我很幸運擁有一座滿是樹木的庭院,可以遁入戶外空間休憩。每天和我們的狗兒「楓樹」一起在社區裡許多高大古老的樹木間散步,也讓人得到安慰。

F:對於減少人類介入這一點,我無法提出太多意見,因為那似乎是自然世界短暫復甦休息的時光。可是天啊,那樣的日子對我們真的好辛苦,不是嗎?

封城期間,我女兒因為無法做戶外活動非常受苦。所以不論任何時候,只要我們能做到,就會停在街區小小的樹叢和草地前,收集樹葉和小樹枝。在這種時刻,我格外覺得想接近自然的需求沒被滿足,只好逃進書本、電影或故事的世界裡,因為想像其他的世界讓我們稍微好過一點。


Q:最後,兩位心中是否藏著任何很想創作出來的作品呢?

M: 有一部詩小說在我心底蘊釀好多年了,我希望有足夠的時間和勇氣趕快投入這項工作。另外,我也很盼望能跟費里希妲合作另一本書,我好愛她筆下的藝術啊!能合作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美夢成真!希望我們將來有機會真的碰面,也許可以約在羅馬喔。

F:我其實沒有真的非創作不可的作品。經歷了過去這18個月,我就跟許多人一樣,感覺自己的創造力被榨乾了。我真正的夢想是擁有一段什麼工作也沒有的時光,好好享受像孩子般無須目的、盡情實驗的自由。

 

成為一棵樹

成為一棵樹

成為一棵樹 (電子書)

成為一棵樹 (電子書)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媽媽如果沒有選擇生下我們,會有怎麼樣的人生?那些成為媽媽之前與之後的心事

拿起媽媽的身分,意味著要拋下許多東西,也許是原本可以更自在的人生、更大把的時間,有更多的「自己」。

2701 1